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加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入于正位之准备,加一段之力而修行也。如加行道,加行位,四加行,四度加行等。旧译曰方便(七方便),以于佛果之善巧方便,有混滥之恐,故新译曰加行。唯识述记九末曰:「旧言方便道,今言加行,显与佛果善巧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加行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加行而證得者。与所谓修得同。对生得而言。
加行大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加行位之菩萨也。日本谓世亲为加行大士。
加行结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法传授之加行终了也。
加行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唯识宗五位之第二。于十回向之终,修四寻思四如宝之愿,得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为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际,故名为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唯识论九曰:「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又曰:「暖顶忍世第一法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参见:四寻思观)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佛学次第统编】
加行者,准备入正位之时,而加一番之修行也。位有四,谓之四加行,又名四善根。
一、煖位 煖位者,为将发见道无漏之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发,先有煖相是也。此位刱观四谛,修十六行。
二、顶位 顶者已达巅顶也。此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 忍可决定四谛之理不动之智为忍,忍位有三:
一、下忍 遍观八谛(欲界四谛上二界四谛成八谛)三十二行(欲界十六行上二界十六行)。
二、中忍 缩观渐减缘行(缘者缘于八谛,行即三十二行。渐减者,历观三十二行,每一周递减为三十一三十二十九等,直至第一欲界苦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
三、上忍 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中。
四、世第一位 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第一,名世第一。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满,引入无漏见道。
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藏法数】
谓四加行位菩萨,由得福智资粮,加功用行,而入见道,住真如性,是名加行位。(四加行者,煖、顶、忍、世第一也。见道即欢喜地菩萨位也。)
【三藏法数】
加行位者,其位有四:一、煖位。(如木钻火,未见火出,先得煖相,以喻加行位人,未见智火,已得煖相。)二、顶位。(观行转明,如登山顶,悉皆明了。)三、忍位。(忍即忍可之义,谓于苦、集、灭、道,四谛之法忍可而乐修也。)四、世第一位。(于理虽未能證,而于世间最胜。)谓此四位加功用行,取證道果也。
加行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由加行私起之果也。为西方师所立四果之一。大毗婆沙论百二十一曰:「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馀加行果类此可知。」又见俱舍论六等。
【佛学常见辞汇】
四果之一。大毗婆娑论说:「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馀加行果类此可知。」
加行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生得善而言。与所谓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即加行方便所得之善心也。俱舍论七曰:「三界善心,各分二种,谓加行得生得别故。」又法苑义林章六末曰:「若于三藏,要用功力,所生明胜觉慧之善心,名加行善。由功力起,性极明了。读解文义,加行而起,名为闻慧。」又次下曰:「此三类慧,皆非生得,非闇味故。并为加行得加行善故。」皆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与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
加行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道之第一。(参见:四道)
【佛学常见辞汇】
暖、顶、忍、世界一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则在十回向后,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
四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道者涅槃之道路也。乘此可到涅槃之城,故名道。道虽异,可以四种摄尽。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也。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正断烦恼之位也。不为惑而间隔,故曰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为既解脱惑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后更进而定慧增长之们也。此中菩萨乘之无学,果德究竟圆满,谓之胜进道,二乘之见修无学三道,皆具此四道。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證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加沙
【佛学大辞典】
(杂语)Kas!a%ya,又作迦沙。袈裟。色名。译曰不正色,染色,浊色。又曰乾陀。加沙野,赤色之义。(参见:袈裟)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加沙野
【佛学大辞典】
(杂语)kas!a%ya,译曰赤色。百一羯磨九曰:「乾陀色,梵云加沙野,译为赤色。」
加供
【佛学大辞典】
(杂语)加入于法事之供养而出供物也。
加持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地瑟娓曩Adhis!t!ha%na,译言加持。加附佛力于软弱之众生,而任持其众生也。又佛所加之三密力,于众生之三业任持也。又祈祷者,为加附佛力于信者,使信者受授其佛力,故祈祷直曰加持。演密钞一曰:「地瑟娓曩此云加持,通三义也。或云忆念,唯意密故。」同二曰:「言加持者,加谓加被,持谓任持。佛以上神力,加被任持现前大众,得见如是不思议庄严境界。」即身成佛义曰:「加持者,表如来大悲与众生信心。佛日之影,现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八十华严经六曰:「佛所加持无有边。」大日经题曰:「成佛神变加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加工持诵,工夫增上。
二种加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相成身之后,有一切如来加持(总),与四佛加持(别)二种。此第二加持,不举大日者,四佛之总德,即为大日,故举四佛,以摄大日之意也。
三种加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入秘密曼荼罗性品所说。有师弟及曼荼罗之三种。义释十一曰:「前品说入秘密曼荼罗方便,所谓三种加持也。谓以真言加师之身及所入之坛,等持弟子,令至坚固。」
加持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加持而现起之佛身曰加持身。即应身也。演密钞二曰:「今言如来是佛加持身,即是应身。谓从加持而现起故,加持之身名加持身。」
【佛学常见辞汇】
依加持而显现的佛身,即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