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割裂  拼音:gē liè
割开分裂。《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上。杜笃传》:「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之匈奴,割裂王庭。」
《國語辭典》:破碎  拼音:pò suì
1.割裂。《汉书。卷七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夏侯胜》:「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2.毁败。《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赖祖宗之灵,师克有捷,丑虏破碎,遂扫厥庭。」《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卷中:「次入一国,都无一人,只见荒屋漏落,园篱破碎。」
3.破裂散碎。如:「玻璃破碎一地。」元。苏彦文〈斗鹌鹑地冷天寒套。紫花儿序〉曲:「早是我衣服破碎,铺盖单薄。」
《國語辭典》:分裂  拼音:fēn liè
1.分开、割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文选。班彪。王命论》:「然卒润镬伏锧,烹醢分裂。」
2.细胞因增殖而分为两体。
《漢語大詞典》:磔裂
(1).车裂人体。后亦指凌迟处死。后汉书·董卓传:“恨不得磔裂姦贼於都市,以谢天地。” 李贤 注:“磔,车裂之也。” 唐 元稹 《苦雨》诗:“安得 飞廉 车,磔裂云将躯。” 宋 王禹偁 《谏议大夫臧公墓志铭》:“不踰月,刼盗如故。公捕获之,皆磔裂而徇,然后以闻。”
(2).分割;割裂。文选·扬雄〈长杨赋〉:“分剓单于,磔裂属国。” 吕延济 注:“磔裂,破也。” 唐 王续 《负苓者传》:“自 伏羲氏 洩道之密,漏神之几,分张大和,磔裂元气,使天下之智者诡道逆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三:“南渡前,经义简实典古,有补世教,岂若近世浮虚磔裂者所为,宜为先儒之所深取也。”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骈文家尚对偶,讲声韵,固然是可文而文之,可是古文家的磔裂章句,也何尝不是可文而文之呢?”
《漢語大詞典》:剥裂
(1).撕裂。 三国 魏 嵇康 《思亲》诗:“感鞠育兮情剥裂。”宋书·礼志一:“烈祖 明皇帝 以正日弃天下,每与皇太后念此日至,心有剥裂。”
(2).割裂。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学者又习於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
分類:割裂撕裂
《漢語大詞典》:抽裂
崩裂;割裂。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二:“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晋书·愍帝纪》:“朕以冲昧,纂承洪绪,未能梟夷凶逆,奉迎梓宫,枕戈烦寃,肝心抽裂。”魏书·刘子业传:“ 子业 出兵诛 义恭 ,遂刳剔支体,抽裂心藏,挑其眼睛,投之蜜中,谓之鬼目粽。”
分類:崩裂割裂
《漢語大詞典》:分截
分割;割裂。朱子语类卷六八:“若如此説,则义在利之外,分截成两段了。”
分類:分割割裂
《漢語大詞典》:擿裂
犹割裂。 宋 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 天圣 之间,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
分類:割裂
《漢語大詞典》:析裂
犹割裂。 宋 叶适 《兵部尚书徽猷阁学士赵公墓志铭》:“左右曹度支金仓,各掌邦赋,名类析裂,每有会计,徧走五司,文籍复重,吏出没为姦利,不便;请立总计司,併钱物一之,弊可絶。”
分類:割裂
《漢語大詞典》:判裂
割裂;分离。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三:“文与道判裂不相属,如此何以谓文。”
分類:割裂分离
《漢語大詞典》:截割
割裂。 清 王夫之 《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五:“以题从法者,豫拟一法,截割题理而入其中,如舞文之吏,俾民手足无措。”
分類:割裂
《國語辭典》:破坏(破壞)  拼音:pò huài
1.损毁。如:「这次任务是破坏敌人的工事。」《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障塞破坏,亭隧灭绝,当更发屯缮治,累世之功不可卒复。」
2.损害。如:「一旦加热,维他命C便会被破坏。」
《國語辭典》:裁剪  拼音:cái jiǎn
按一定的尺寸把纸张或布料裁开。常指缝制衣服。《红楼梦》第二八回:「妹妹越发能干了,连裁剪都会了。」
《國語辭典》:割剥(割剝)  拼音:gē bō
1.1.残害剥削。《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割剥百姓,以奉寇雠。」《旧唐书。卷一○五。列传。王鉷》:「恣行割剥,以媚于时,人用嗟怨。」
2.割开、剥取。唐。杜甫 枯棕诗:「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國語辭典》:挦扯(撏扯)  拼音:xún chě
锁定、执定。《朱子语类。卷十一。读书法下》:「谓如甲说如此,且挦扯住甲,穷尽其词;乙说如此,且挦扯住乙,穷尽其词。」
《國語辭典》:挦扯(撏撦)  拼音:xún chě
多方摘取、摭拾。多指剽窃词句或割裂文义。宋。刘攽《贡父诗话》:「赐宴,优人有为义山者,衣服败敝,告人曰:『吾为诸馆职挦扯至此。』」宋。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耆卿有教坊丁大使,意态美成,颇偷古句,温李诸人,困于挦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