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刹那(剎那)  拼音:chà nà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为梵语Kṣaṇa的音译。表示极短的时间。《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二:「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东海扬尘犹有日,白衣苍狗刹那间。」
《國語辭典》:一刹那(一剎那)  拼音:yī chà nà
很短的时间。为梵语kṣaṇa的音译。
《漢語大詞典》:一刹那顷(一刹那頃)
一瞬间。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梁启超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刺也者,能入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 冰心 《寄小读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
分類:一瞬间
《漢語大詞典》:呾刹那
(刹chà)梵文音译。古 印度 计时单位。约相当于现今的1.6秒。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
《國語辭典》:刹时(剎時)  拼音:chà shí
极短暂的时间。如:「天上乌云密布,刹时下起倾盆大雨。」
分類:刹那时间
《國語辭典》:念念  拼音:niàn niàn
1.每一个念头。唐。白居易 赠草堂宗密上人诗:「吾师道与佛相应,念念无为法法能。」
2.心念贯注,一心一意。《朱子语类。卷八。总论为学之方》:「何须安一个『必』字在心头,念念要恁地做。」
3.佛教用语。指极短的时间,犹言刹那。
《國語辭典》:片霎  拼音:piàn shà
极短的时间。如:「才片霎的工夫,外头忽然下雨了!」也作「片晌」。
分類:片刻刹那
《國語辭典》:展眼  拼音:zhǎn yǎn
1.眨眼。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红楼梦》第七六回:「我们倒茶给姑娘吃的,展眼回头,就连姑娘也没了。」《彭公案》第一一八回:「走在道路之上,三个人各施陆地飞腾之法,展眼来到保安。」
2.放眼。如:「这一片草原的视野很好,展眼望去,碧空如洗。」
《國語辭典》:迅指  拼音:xùn zhǐ
转眼、刹那。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识破这眨眼流光,迅指急景,转头浮世。」元。汤式〈天香引。望三山雾锁云埋〉曲:「转头人是人非,迅指花开花落,惊心春去春来。」也作「笋指」。
分類:转眼刹那
《漢語大詞典》:一闪念(一閃念)
刹那间出现的一个念头。 俞天白 《危栏》:“然而仅仅是一闪念,我便原谅了她。” 吴若增 《翡翠烟嘴》五:“那烟嘴到底是……也许有人偶尔会有疑惑的一闪念,但究竟有没有谁去做一番认真的研讨或是略加一些猜测呢?”
《國語辭典》:半合儿(半合兒)  拼音:bàn hé ér
一会儿、片刻。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只看张家往日豪华,如今在那搭?多不到半合儿把我来傒倖杀。」元。石君宝《曲江池》第三折:「一家儿簇捧做胸前肉,半合儿憎嫌做眼内钉。」
《國語辭典》:三转身(三轉身)  拼音:sān zhuǎn shēn
1.身体转几下。《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三转身,两攧脚;旋风响,卧鸟鸣。」
2.一会儿。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二折:「和俺哥哥草参亭上占房子去来,三转身不见俺哥哥,想必去那店肆中望俺嫂嫂去了。」
分類:刹那
一刹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a,谓时之极少。曰一刹那。俱舍论十二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仁王经上曰:「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俱舍论十二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法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对法诸师说,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如是名为一刹那量。」无性摄论六曰:「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量,摄在一刹那。」
【佛学常见辞汇】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俗语佛源】
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如冰心《寄小读者》一:「我若不是在童心来复的一刹那顷拿起笔来,我决不敢以成人烦杂之心来写这通讯。」也省为「一刹」。如杨朔《月黑间》:「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就在这一刹间,小船碎成几块。」「刹那」,梵语ksana,「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据《仁王护国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
灭。」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刹那无常」。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李明权)
【三藏法数】
(出仁王护国经)
梵语刹那,华言一念。经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俱舍论云:时之极少者名刹那。是也。(念有大小,一念者大念也,一刹那者小念也。)
初刹那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有最初之第八识也。最初之一刹那,唯此第八而已。故曰初刹那识。仁王经中曰:「诸有情于久远劫,初刹那识异于木石。」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有情在最初的一刹那,只有第八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