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制约(制約)  拼音:zhì yuē
1.限制约束。
2.心理学上指运用外界刺激与刺激或刺激与反应配对,而建立连结的学习过程。
3.一件事物成立的先决条件。如水遇热则化为汽,遇热就是水化为汽的制约。
《国语辞典》:制约刺激(制约刺激)  拼音:zhì yuē cì jī
一刺激原不能引发某反应,经与能引发该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多次后,而能单独引发该反应的,称为「制约刺激」。
《国语辞典》:制约反应(制约反应)  拼音:zhì yuē fǎn yìng
一反应原非某种刺激所能引发,该刺激与能引发此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多次后,亦可引发此反应。此时的反应称为「制约反应」。
《漢語大詞典》:制使
(1).制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通国身:“精积於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於其主,则上下相制使。” 宋 叶适 《新书》:“以后衝前,以新改旧,凡朝廷上下之所恃以相维持、相制使者,奉行此书而已。”
(2).皇帝派遣的使者。 唐 韩愈 《王公神道碑铭》:“制使出巡,人填道迎,显公德。”参阅《唐律疏议》卷十。
(3). 宋 代殿前司所属下级军职。《水浒传》第十二回:“﹝ 杨志 ﹞年纪小时,曾应过武举,做到殿司制使官。 道君 因盖 万岁山 ,差一般十个制使去 太湖 边搬运花石纲。”
《國語辭典》:要束  拼音:yāo shù
约束。《汉书。卷一。高帝纪上》:「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
《漢語大詞典》:禁切
挟持;制约。汉书·郑崇传:“上责 崇 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国家本患州县之过失不得上闻,故置监司以禁切之,而今也禁切监司之法反甚於州县之吏,岂以监司为非其人乎?”
分類:挟持制约
《漢語大詞典》:临统(臨統)
犹制约。 宋 司马光 《谨习疏》:“於是申明军法,使自押官以上各有阶级,以相临统,小有违犯,罪皆殊死。”
分類:制约
《漢語大詞典》:贯约(貫約)
犹制约。旧唐书·李淳风传:“第三名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筩而贯约规矩。”
分類:制约
《國語辭典》:统制(統制)  拼音:tǒng zhì
1.统治、管辖。《新唐书。卷一四一。高霞寓传》:「霞寓虽悍,而寡谋,统制尤非所善,始引兵趋萧陂,战小胜。」
2.职官名。宋置,以总辖诸将。元明不置。清末称各镇镇统为「统制」。
《國語辭典》:模范(模範)  拼音:mó fàn
1.木制的模型,为制作器物的母型。汉。王充《论衡。物势》:「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
2.引申为榜样。《楚辞。王逸。离骚章句序》:「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漢語大詞典》:相胜(相勝)
(1).相称。 汉 王充 论衡·案书:“薄厚不相胜,华实不相副,则怒而降祸。”
(2).相互压服,制约。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相胜以力,相高以言,而名实乱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墨子·经下《经说下》中明白地表现了五行相胜之说:‘五行毋常胜,说在宜。’”
《漢語大詞典》:相制
互相制约。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
分類:相制制约
《漢語大詞典》:相杀(相殺)
(1).相互残害、杀伤。《素问·脉要精微论》:“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汉书·蒯通传:“昨暮夜,犬得肉,争鬭相杀,请火治之。” 鲁迅 《伪自由书·“以夷制夷”》:“现在已经各用了特长的大刀,在 滦 东相杀起来。”
(2).相互制约。《神农本草经》卷三:“﹝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國語辭典》:节约(節約)  拼音:jié yuē
节制约束。如:「节约用水」。
《國語辭典》:限制  拼音:xiàn zhì
1.不能踰越的一定界限。《宋史。卷三六三。李光传》:「长江千里,不为限制,惴惴焉日为乘桴浮海之计。」
2.拘束。《三国演义》第九回:「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可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