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1,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别语
别请
别选所求
别坛曼陀罗
别愿
别译杂阿含经
定心别时念佛
依宗教别
法界无差别论
法差别相违因
法无别真如
阿难分别经
杯度别
所别
佛类词典(续上)
别境心所别语
别请
别选所求
别坛曼陀罗
别愿
别译杂阿含经
定心别时念佛
依宗教别
法界无差别论
法差别相违因
法无别真如
阿难分别经
杯度别
所别
别境心所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行心所之对,于一切之心不遍起。对于各各别别之境而起之心所也。例如向所乐之境,则欲之心所起,向决定之境,则胜解之心所起是也。
(术语)遍行心所之对,于一切之心不遍起。对于各各别别之境而起之心所也。例如向所乐之境,则欲之心所起,向决定之境,则胜解之心所起是也。
别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林之目。举古则中虽有古人语,而我复别下一转语谓之别语。见于诸录。
(术语)禅林之目。举古则中虽有古人语,而我复别下一转语谓之别语。见于诸录。
别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众比丘中特请一人而供养之也,但如法之比丘,不受别请。行事钞下三曰:「请有二种:即僧次别请也。律开别请,然诸经论制者不少。」首楞严经一曰:「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往生要集中末曰:「常乞食不受别请。」
【佛学常见辞汇】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术语)于众比丘中特请一人而供养之也,但如法之比丘,不受别请。行事钞下三曰:「请有二种:即僧次别请也。律开别请,然诸经论制者不少。」首楞严经一曰:「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往生要集中末曰:「常乞食不受别请。」
【佛学常见辞汇】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别选所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观无量寿经之会座韦提希夫人由释尊所显示之十方诸佛净土中特选择自己所愿之净土,而曰:「我今愿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也。」
(术语)在观无量寿经之会座韦提希夫人由释尊所显示之十方诸佛净土中特选择自己所愿之净土,而曰:「我今愿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也。」
别坛曼陀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诸尊曼荼罗。一门之尊为中胎,以自部眷属为第二重第三重之法也。演奥钞十曰:「诸尊别坛曼陀罗者,一门尊为中胎,以自部眷属为第二重第三重也。」
(术语)又曰诸尊曼荼罗。一门之尊为中胎,以自部眷属为第二重第三重之法也。演奥钞十曰:「诸尊别坛曼陀罗者,一门尊为中胎,以自部眷属为第二重第三重也。」
别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总愿之语。如四弘誓愿为诸菩萨之通愿,故曰总愿,如阿弥陀四十八愿,药师十二愿为各自特殊之誓愿,故曰别愿。止观七曰:「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华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药师之十二显((参见:药师)),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参见:千手观音)),普贤之十愿((参见:普贤)),弥陀之二十四愿及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
【佛学常见辞汇】
各别的誓愿。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叫做总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药师佛的十二愿,即是别愿。
(术语)对于总愿之语。如四弘誓愿为诸菩萨之通愿,故曰总愿,如阿弥陀四十八愿,药师十二愿为各自特殊之誓愿,故曰别愿。止观七曰:「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四弘是总愿,法华华严所说,一一善行陀罗尼,皆有别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药师之十二显((参见:药师)),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参见:千手观音)),普贤之十愿((参见:普贤)),弥陀之二十四愿及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
【佛学常见辞汇】
各别的誓愿。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叫做总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药师佛的十二愿,即是别愿。
别译杂阿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十卷,失译。自五十卷之杂阿含经撮要别行者。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六卷,失译。杂阿含经中之撮要别译。
(经名)二十卷,失译。自五十卷之杂阿含经撮要别行者。
【佛学大辞典】
(经名)十六卷,失译。杂阿含经中之撮要别译。
定心别时念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术语)别时修行之念佛,以定心见佛为目的。为欲三昧发得,于此世拜佛身,故定二七日,三七日,或九十日等期限,入道场专心称名念佛也。
依宗教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依所立宗义之异,判佛之一代教自有别也。如华严宗之五教,法相宗之三时判教是也。出李通玄华严合论第一。
(术语)谓依所立宗义之异,判佛之一代教自有别也。如华严宗之五教,法相宗之三时判教是也。出李通玄华严合论第一。
法界无差别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坚慧菩萨造,唐提云般若译。明菩提心。本论之疏著如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文一卷,宋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二卷,宋普观述。
(书名)具名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坚慧菩萨造,唐提云般若译。明菩提心。本论之疏著如下:法界无差别论疏一卷,唐法藏撰。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科文一卷,宋普观录。法界无差别论疏领要钞二卷,宋普观述。
法差别相违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中之法有自相与差别之二者,言语之表面云自相,言语里所含之意许云差别((参见:法自相相违因)),今立者所说之因相违于欲其成立之法之言下意许,谓之法差别相违因。例如数论师对佛者谓「服等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他」为立者之意许者,非如佛者之言谓五蕴和合之假我,即常一之神我也,因之虽于言陈自相之上用立敌相符之言物,而彼意许者,欲成立自宗之神我也。然彼诸说之积聚性之因,转于同品之卧具等,而卧具等为假我之用物,非神我之用物,相违于欲立者成立之意许,于是生法之差别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术语)因明四相违因之一。宗法中之法有自相与差别之二者,言语之表面云自相,言语里所含之意许云差别((参见:法自相相违因)),今立者所说之因相违于欲其成立之法之言下意许,谓之法差别相违因。例如数论师对佛者谓「服等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他」为立者之意许者,非如佛者之言谓五蕴和合之假我,即常一之神我也,因之虽于言陈自相之上用立敌相符之言物,而彼意许者,欲成立自宗之神我也。然彼诸说之积聚性之因,转于同品之卧具等,而卧具等为假我之用物,非神我之用物,相违于欲立者成立之意许,于是生法之差别也。见因明入正理论。
法无别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真如之一。(参见:真如)附录。
(术语)十真如之一。(参见:真如)附录。
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證證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佛学常见辞汇】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三藏法数】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术语)梵音部多多他多Bhu%tatathata%(此梵语出于金刚经之梵本,译曰真如性),真者真实之义,如者如常之义,诸法之体性离虚妄而真实,故云真,常住而不变不改,故云如。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净心,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皆同体异名也。唯识述记二本曰:「真以简妄,如以别倒。初简所执,后简依他。或真以简有漏非虚妄故,如以简无漏非有为故。真是实义,如是常义,故名真如。」探玄记八曰:「不坏曰真,无异曰如。前则非四相所迁,后则体无差别,此约始教。又不变曰真,顺缘称如。由前义故,与有为法非一。由后义故,与有为法非异。二义同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观曰:「此心即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来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论注下曰:「真如是诸法正体。」教行信證證卷曰:「无为法身即是实相,实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则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杂阿含经二十一曰:「以一乘道,净众生,离忧悲,得真如法。」
【佛学常见辞汇】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与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三藏法数】
真名不伪,如名不异。谓常以妙观观于心性,本具真如之理,速令显发,是名真如。
【三藏法数】
真如者,乃真实无妄之理,即法性土之体也。此清净法身所依之土,以由法身无相,土亦如是,身土虽分,体原不二,故真如为体也。
【三藏法数】
离妄曰真,不异曰如。即诸佛所證真实无妄之德,以其无灭无生,不迁不变,是为常住果。
阿难分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阿难分别经,一卷,秦法坚译。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
(经名)佛说阿难分别经,一卷,秦法坚译。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
杯度别
【佛学大辞典】
(故事)杯度自言与鸠摩罗什别也。慧皎高僧传曰:「杯度在彭城,闻鸠摩罗什在长安。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杳然未期,迟有遇于来生耳。」
(故事)杯度自言与鸠摩罗什别也。慧皎高僧传曰:「杯度在彭城,闻鸠摩罗什在长安。曰:吾与此子戏别三百馀年,杳然未期,迟有遇于来生耳。」
所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之宗支,如言声无常,以声之体为有法,一云前陈,亦云所别,以无常之义为法。一名后陈,亦云能别。
(术语)因明之宗支,如言声无常,以声之体为有法,一云前陈,亦云所别,以无常之义为法。一名后陈,亦云能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