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1,分14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下一页
别性
自相别
共相别
差别行
分别法执
分别我执
闻法忆想分别观
天台通别释题
别业妄见
教经通别
行经通别
理经通别
分别陀罗尼
计度分别
佛类词典(续上)
九种差别──菩萨修行九种差别别性
自相别
共相别
差别行
分别法执
分别我执
闻法忆想分别观
天台通别释题
别业妄见
教经通别
行经通别
理经通别
分别陀罗尼
计度分别
九种差别──菩萨修行九种差别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善行生死〕,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不为生死染著。譬如病人服苦涩药,但为除病,不生嫌弃也。
〔二、善行众生〕,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譬如良医,亲近病者,心无厌舍也。
〔三、善行自心〕,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菩提。譬如有智之人,善能调伏奴仆之类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善行欲尘〕,菩萨虽处欲尘,而不染著,精修梵行,增长法财。譬如商人,善于贩卖,获大利益也。
〔五、善行三业〕,菩萨精修于身口意三者之业,思惟策励,悉令清净。譬如善浣衣人,能除秽垢也。
〔六、善行不恼众生〕,菩萨于诸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虽有加恶于我,不生瞋恼。譬如慈父爱念小儿,虽有秽垢,不生憎恶也。
〔七、善行修习〕,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譬如以木钻火,未热不息也。
〔八、善行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菩萨修习正定,不乱不昏,遂使功德资长。譬如出财与人,得人保息,方获利益也。
〔九、善行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菩萨以清净智,照了世间一切诸法,心无疑惑。譬如幻师,知诸幻事,悉由幻作,求其真实,皆不可得也。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善行生死〕,菩萨成就道业,为化导有情,虽出没于生死中,不为生死染著。譬如病人服苦涩药,但为除病,不生嫌弃也。
〔二、善行众生〕,菩萨于诸众生,起大悲心,设有病苦,常行救济,不生疲怠。譬如良医,亲近病者,心无厌舍也。
〔三、善行自心〕,菩萨能调伏自心,破除烦恼,增长菩提。譬如有智之人,善能调伏奴仆之类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善行欲尘〕,菩萨虽处欲尘,而不染著,精修梵行,增长法财。譬如商人,善于贩卖,获大利益也。
〔五、善行三业〕,菩萨精修于身口意三者之业,思惟策励,悉令清净。譬如善浣衣人,能除秽垢也。
〔六、善行不恼众生〕,菩萨于诸众生,常起怜悯之心,虽有加恶于我,不生瞋恼。譬如慈父爱念小儿,虽有秽垢,不生憎恶也。
〔七、善行修习〕,菩萨修习菩提之道,勇猛精勤,心无间断。譬如以木钻火,未热不息也。
〔八、善行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菩萨修习正定,不乱不昏,遂使功德资长。譬如出财与人,得人保息,方获利益也。
〔九、善行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菩萨以清净智,照了世间一切诸法,心无疑惑。譬如幻师,知诸幻事,悉由幻作,求其真实,皆不可得也。
别性
【三藏法数】
谓人喜作恶事,则以恶为性;好集善事,则以善为性。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故名别性。
谓人喜作恶事,则以恶为性;好集善事,则以善为性。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故名别性。
自相别
【三藏法数】
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识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自相,观心以无常为自相,观法以无我为自相,故名自相别。(身受心法即四念处。身谓己身,受谓领纳诸事,心谓第六识,法谓善恶等法。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相即相状。谓如身是身自相,于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尘各别故。如受是受自相,于此受中,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各别故。如心是心自相,于此心中,有眼等六识各别故。如法是法自相,于此法中,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不同故。又如观身以不净为自相,观受以苦为自相,观心以无常为自相,观法以无我为自相,故名自相别。(身受心法即四念处。身谓己身,受谓领纳诸事,心谓第六识,法谓善恶等法。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共相别
【三藏法数】
谓但约苦、空、无常、无我四种行相,于身受心法上,共有名为共相。而言别者,如观身为苦时,不能观空、无常、无我;乃至观身为无我时,不能观苦、空、无常。观身既尔,观受心法行相亦然,故名共相别。
谓但约苦、空、无常、无我四种行相,于身受心法上,共有名为共相。而言别者,如观身为苦时,不能观空、无常、无我;乃至观身为无我时,不能观苦、空、无常。观身既尔,观受心法行相亦然,故名共相别。
差别行
【三藏法数】
谓遍依诸位各别而修,是名差别行。(诸位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也。)
谓遍依诸位各别而修,是名差别行。(诸位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诸位也。)
分别法执
【三藏法数】
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分别我执
【三藏法数】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名分别我执。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名分别我执。
闻法忆想分别观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虽闻法要,未有空慧,贪爱因缘炽然未息,故须忆想自身,以骨为柱,以肉为泥,毛发爪齿,皮膜筋血,聚以为身。饥寒失调,百骸俱苦。分别身分,无一坚固。由此忆想分别观,而贪著之心自息;是为闻法忆想分别观。
谓修行之人,虽闻法要,未有空慧,贪爱因缘炽然未息,故须忆想自身,以骨为柱,以肉为泥,毛发爪齿,皮膜筋血,聚以为身。饥寒失调,百骸俱苦。分别身分,无一坚固。由此忆想分别观,而贪著之心自息;是为闻法忆想分别观。
天台通别释题
【三藏法数】
陈隋间,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通别二义而判释之。如妙法莲华经上之四字是别,别在此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通于一切诸经故。馀经亦然;是为天台通别释题。
陈隋间,天台智者大师,凡解一经题目,必以通别二义而判释之。如妙法莲华经上之四字是别,别在此经故;经之一字是通,通于一切诸经故。馀经亦然;是为天台通别释题。
别业妄见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谓诸众生迷失真性,自起妄见,见有一切虚妄境界,或苦或乐;若人不失本真,即不见有虚妄境界。譬如一人病目,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不病目者,即不见灯别有圆影,是名别业妄见。
教经通别
【三藏法数】
教即圣人对机所说一切言教也。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部部别异,故名教别;诸部虽异,通是佛说,故名教通。所谓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也。(部部者,经教部类也。)
教即圣人对机所说一切言教也。夫教本应机,机宜不同;部部别异,故名教别;诸部虽异,通是佛说,故名教通。所谓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也。(部部者,经教部类也。)
行经通别
【三藏法数】
行即依教修行,亦进趣之义也。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教既为门不同,行则所入亦异,所入之门虽异,所契之理则同。所谓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也。(梵语泥洹,亦云涅槃,华言灭度。)
行即依教修行,亦进趣之义也。泥洹真法宝,众生以种种门入,教既为门不同,行则所入亦异,所入之门虽异,所契之理则同。所谓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也。(梵语泥洹,亦云涅槃,华言灭度。)
理经通别
【三藏法数】
理即一切言教所诠之义理也,理则不二,名字非一,故智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如或言实相,或言法界等。名异故别,理一故通;所谓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也。
理即一切言教所诠之义理也,理则不二,名字非一,故智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如或言实相,或言法界等。名异故别,理一故通;所谓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也。
分别陀罗尼
【三藏法数】
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是名分别陀罗尼。
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是名分别陀罗尼。
计度分别
【三藏法数】
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