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心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无差别之一。(参见:三无差别)
【三藏法数】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火𤙖轨别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失译人名。
分别
【佛学大辞典】
(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毗婆阇(Vibha%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分别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记之一。
分别答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答之一。
【三藏法数】
谓分别果报而答也。如梵志问佛云:人作身口意业,受何果报?佛答言:若作苦业,即受苦报;若作乐业,即受乐报;若作不苦不乐业,即受不苦不乐报,是名分别答。(梵语梵志,华言净裔。)
分别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又】阿难分别经之略名。
分别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佛学常见辞汇】
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三藏法数】
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藏法数】
分别识者,谓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梵语末那,华言意,谓能分别思量也。)
分别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识所变之境,有因缘变分别变二种。(参见:二变)
分别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分别有为事相之智也,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为虚妄之计度。离此虚妄之计度与真理冥符,是曰无分别智,即佛之根本实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分别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惑,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一切之凡夫,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诸惑,谓之俱生起。由邪师邪教邪思惟三缘而起之诸惑,谓之分别起。分别起易断,故于最初顿断之,即见惑是也,俱生起难断,故至后渐断之,即思惑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分别事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楞伽经所说三识之一。八识中除阿赖耶识,为其他末那等七识之总称,以对种种之境,而起虚妄分别故也,对真识则云事识。楞伽经一曰:「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分别事识。」起信论曰:「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同义记中末曰:「又能分别去来内外种种事相故,彼说为分别事识也。」又第八识十八名之第十五名也。以第八阿赖耶识为生一切分别事识之根本故也。唯识了义灯四本曰:「十五名识,无相论云:分别事识也。」
分别说三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钝根之人降一乘教,而分别为三乘,使各自适于根机而说也。
分别说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Vibhajyava%dinah!,部计名。此部所说有是有非,须能分别简择,故名分别说部。是非小乘二十部等之部计,乃论者假定之名也。俱舍光记二十曰:「说非尽理,半是半非,更须分别,故名分别说部,梵云毗婆阇缚地。毗婆阇名分别,缚地名部,旧云毗婆阇婆提者讹也。」
分别功德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第十七品之名。佛于前品说本门之法华,一会之大众,闻之得种种之功德利益,分别功德品者,即分别其功德之浅深不同也。
分别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功德论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