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1,分14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八种别解脱戒
八识体别
摩多通别
别解四类
入无分别法门经
了别境识
三分别
三性分别
三无差别
五别境
圆觉经五性差别
五性各别
大乘别途五逆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类词典
二十五坛别尊法八种别解脱戒
八识体别
摩多通别
别解四类
入无分别法门经
了别境识
三分别
三性分别
三无差别
五别境
圆觉经五性差别
五性各别
大乘别途五逆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二十五坛别尊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为破二十五有各别供养,二十五尊之护摩法也。
(修法)为破二十五有各别供养,二十五尊之护摩法也。
八种别解脱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种之别解脱也。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学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婆夷戒、八近住戒。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佛学次第统编】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六、优婆塞戒 七、优婆夷戒 八、近住戒
(名数)八种之别解脱也。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学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婆夷戒、八近住戒。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佛学次第统编】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六、优婆塞戒 七、优婆夷戒 八、近住戒
八识体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八识体一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各各有别也。此为唯识宗之正义。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术语)对八识体一而言。谓诸八识之体性各各有别也。此为唯识宗之正义。
【佛学常见辞汇】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摩多通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摩多中前十字为别摩多,后二字为通摩多。别摩多者,以局于体文而负之故也。通摩多者以于负体文之别摩多上,复加此二点故也。如等。或于十摩多直加此二点,故名为通,如等。或云十二摩多总为通摩多,其他哩里狸四字为别摩多。
(术语)十二摩多中前十字为别摩多,后二字为通摩多。别摩多者,以局于体文而负之故也。通摩多者以于负体文之别摩多上,复加此二点故也。如等。或于十摩多直加此二点,故名为通,如等。或云十二摩多总为通摩多,其他哩里狸四字为别摩多。
别解四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今于四类之别解中,示地狱界与人界及佛界三种之相。先言地狱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恶人显后堕地狱之前相,凡夫虽不知,而佛菩萨之目,则能见之也。性如是者,专习恶之人其习状如生成,改变为难也。体如是者:「摧折粗恶色心以为体质。」即堕于地狱为狱卒所责之荒恶身心体是也。私记二本云:「问:体者即指受报身。与报何异?答:阴身为体。苦乐为报。」力如是者:「地狱有登刀上剑之用。」即于地狱有上剑山上刃林裂破身体之力用也。作如是者:「搆造经营。」谓于身口意之三业造恶也。私记云:「作是造业与因何别?答:搆造为作,约外约色,习因为因,约内约心。」因如是者:「恶习因也。」谓于过去习恶也。缘如是者作恶之缘助也。果如是者,谓过去所习之恶事,受地狱之身亦能起也。报如是者:「铜柱铁床之苦。」谓于地狱攀登铜柱。坐热铁床也。本末究竟等者,相如是,报如是,皆为空谛故谓为等。又恶之果报在本之性相中,本之性相,在恶之果报中则为假谛等,又地狱之理体与佛果无异,则皆为中道法界,是中道之等也。次明人界之十如,则相如是者:「相表清升。」谓对于四恶趣之沈沦,格别清净,有上升之相也。性如是者:「性觉白法。」谓清白之善法,成为其性也。体如是者:「体是安乐身心。」谓与三途等苦报相违,安稳快乐之身心也。力如是者:「堪任善器。」谓堪于勤善之器也。作如是者:「造止行二善。」谓作止恶行善之二善也。因如是者:「因是白业。」谓成就清白之善因也。缘如是者:「作善我我所。」谓我思能作善也,此为白善之缘。果如是者:「任运修善心生。」谓依前来习善之习用,而自然生善心也,报如是者:「自然爱乐。」谓自然受人果之快乐也。本末究竟如前地狱界。次明佛界之十如,则「佛界十法者。皆约中道分别也。」言佛界之十如其体皆为中道也。此虽为一中道,而因义理相违,故分为十如。相如是者为缘因佛性,是外修万行也。性如是者为了因佛性,是内生真智也。体如是者为正因佛性,是真如法界也。力如是者,谓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为力。是发菩提心也。作如是者四弘誓愿也。因如是者智慧庄严也。缘如是者福德庄严也。果如是者一念相应大觉朗然之无上正觉也。报如是者大般涅槃三德秘藏也。本末究竟等者三谛法界之体等也。
(术语)今于四类之别解中,示地狱界与人界及佛界三种之相。先言地狱界之十如是,相如是者恶人显后堕地狱之前相,凡夫虽不知,而佛菩萨之目,则能见之也。性如是者,专习恶之人其习状如生成,改变为难也。体如是者:「摧折粗恶色心以为体质。」即堕于地狱为狱卒所责之荒恶身心体是也。私记二本云:「问:体者即指受报身。与报何异?答:阴身为体。苦乐为报。」力如是者:「地狱有登刀上剑之用。」即于地狱有上剑山上刃林裂破身体之力用也。作如是者:「搆造经营。」谓于身口意之三业造恶也。私记云:「作是造业与因何别?答:搆造为作,约外约色,习因为因,约内约心。」因如是者:「恶习因也。」谓于过去习恶也。缘如是者作恶之缘助也。果如是者,谓过去所习之恶事,受地狱之身亦能起也。报如是者:「铜柱铁床之苦。」谓于地狱攀登铜柱。坐热铁床也。本末究竟等者,相如是,报如是,皆为空谛故谓为等。又恶之果报在本之性相中,本之性相,在恶之果报中则为假谛等,又地狱之理体与佛果无异,则皆为中道法界,是中道之等也。次明人界之十如,则相如是者:「相表清升。」谓对于四恶趣之沈沦,格别清净,有上升之相也。性如是者:「性觉白法。」谓清白之善法,成为其性也。体如是者:「体是安乐身心。」谓与三途等苦报相违,安稳快乐之身心也。力如是者:「堪任善器。」谓堪于勤善之器也。作如是者:「造止行二善。」谓作止恶行善之二善也。因如是者:「因是白业。」谓成就清白之善因也。缘如是者:「作善我我所。」谓我思能作善也,此为白善之缘。果如是者:「任运修善心生。」谓依前来习善之习用,而自然生善心也,报如是者:「自然爱乐。」谓自然受人果之快乐也。本末究竟如前地狱界。次明佛界之十如,则「佛界十法者。皆约中道分别也。」言佛界之十如其体皆为中道也。此虽为一中道,而因义理相违,故分为十如。相如是者为缘因佛性,是外修万行也。性如是者为了因佛性,是内生真智也。体如是者为正因佛性,是真如法界也。力如是者,谓初发菩提心,超二乘上为力。是发菩提心也。作如是者四弘誓愿也。因如是者智慧庄严也。缘如是者福德庄严也。果如是者一念相应大觉朗然之无上正觉也。报如是者大般涅槃三德秘藏也。本末究竟等者三谛法界之体等也。
入无分别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经名)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
了别境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能变识第三能变之名。(参见:三能变)
(术语)三能变识第三能变之名。(参见:三能变)
三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分别,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二计度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随念分别,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术语)一、自性分别,对于六识现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别自境者。二、计度分别意识之散慧于不现前之事计较量度者。三、随念分别,若散,若定之意识,对已经之六境而追念者。眼等之五识有唯一之自性分别,而意识具三。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分别,心心所之自性,对于现前之境,而寻求动跃,如眼识之识别色,耳识之识别声,谓之自性分别。是现量也。二计度分别,种种差别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随念分别,追念思惟经历之事也。后二者,限于意识,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论二曰:「分别略有三种:一自性分别,二计度分别,三随念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
在一个意识中便有三种的分别,即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论云:唯一意识有三种分别也。
〔一、自性分别〕,谓意识对于现在六尘之境,自性而起分别,故名自性分别。(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随念分别〕,谓意识昔曾对于六尘之境,追念不忘,而起分别,故名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意识于不现见事,计较量度,而起分别,故名计度分别。
三性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术语)就事物之性质,分别善恶无记之三性者。
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心无差别,谓一念之心体,凡圣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与众生之性无有差别也。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众生之所迷。迷悟因果虽殊,而其体无有差别也。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之所悟与本心之所具,其体无有差别也。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次第统编】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名数)一、心无差别,谓一念之心体,凡圣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与众生之性无有差别也。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众生之所迷。迷悟因果虽殊,而其体无有差别也。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诸佛之所悟与本心之所具,其体无有差别也。华严经曰:「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心、佛、众生三者没有差别的意思。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凡圣一如,本无差别,其差别只在迷悟两字而已,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佛学次第统编】
究竟体性,一切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为大乘之人所谛信。言三无差别者,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 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原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
二、佛无差别 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 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具足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诸佛、众生性元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是名心无差别。(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十如是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未究竟等也。)
〔二、佛无差别〕,谓十方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即是悟本心之所具,亦是悟众生之所迷。迷悟虽殊,其体不二。故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名佛无差别。
〔三、众生无差别〕,谓九界众生,各具十界、十如是等法,而与佛之所悟本心所具之法,其体不二。故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是名众生无差别。(九界者,十界中但除佛界也。)
五别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五位百法中欲,胜解,念,定,慧之五心所。缘各别之对境缘而起。故名别境。
(术语)为五位百法中欲,胜解,念,定,慧之五心所。缘各别之对境缘而起。故名别境。
圆觉经五性差别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名数)经中依一切众生断理事二障之浅深迟速而差别五性:一、凡夫性,凡夫散善之人,未断一毫之惑之人。二、二乘性,声闻缘觉之二乘,但除事障(见思二惑),而未断理障(尘砂无明)之人。三、菩萨性,渐断二障而證大圆觉之人。四、不定性(是圭峰之说,文说顿渐二性),又曰顿超如来性(是凤潭之说,就顿觉之人而言)。五、外道性,信外道邪说而未知佛之正道之人也。此五性亦得成佛,与法相所立之五性,不啻天渊。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
五性各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立。(参见:五性)
(术语)法相宗所立。(参见:五性)
五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大乘别途五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四曰:「有五种罪名为根本。何等为五?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隐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枷锁打缚,策役驱使责诸发调,或脱袈裟逼令还俗,或断其命,是为第三根本重罪。于五逆中若作一业是为第四根本重罪。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自作教人坚住不舍,是为第五根本重罪。」小乘之五逆,与此中第四一逆相当。
(名数)大萨遮尼犍子所说经四曰:「有五种罪名为根本。何等为五?一者破坏塔寺焚烧经像,或取佛物法僧物,若教人作见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毁呰留难隐敝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门信心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系闭牢狱枷锁打缚,策役驱使责诸发调,或脱袈裟逼令还俗,或断其命,是为第三根本重罪。于五逆中若作一业是为第四根本重罪。谤无一切善恶业报,长夜常行十不善业,不畏后世,自作教人坚住不舍,是为第五根本重罪。」小乘之五逆,与此中第四一逆相当。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术语)是华严经夜摩天宫品之文也,天台谓之三法妙。密教之三昧耶戒,以此三平等为体。夫佛与众生因果相违,而心则通于因果。对于佛与众生为能变之体也。是以因果不二,能变所变一如,故曰是三无差别。(参见:三界唯一心)
【佛学常见辞汇】
谓心、佛、众生三者毫无差别,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其差别只在迷悟两个字,迷失了自性就是众生,体悟到自性就是佛。
三界唯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
(术语)古来华严经之偈曰:「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虽习之。而此经中无此成语。八十华严经三十七卷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六十华严经十卷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取此二颂文一经之主意者。不知为谁创造。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一切境界和事物都是由心所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