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判断(判斷)  拼音:pàn duàn
1.断定是非曲直、吉凶善恶。《北齐书。卷四三。许惇传》:「惇清识敏速,达于从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断,见知时人,号为入铁主簿。」《儒林外史》第一四回:「这是他们请仙判断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
2.掌理、主管。宋。陈亮〈彩凤飞。大立玉〉词:「这些儿、颖脱处,高出书卷,经纶自入手,不了判断。」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吕夷简上云)调和鼎鼐理阴阳,两手揩磨日月光,判断山河挥翰墨,权衡秉政辅朝纲。」
3.欣赏。唐。南卓《羯鼓录》:「尝遇二月初,诘旦巾栉方毕,时当宿雨初晴,景色明丽,小殿内庭,柳杏将吐,睹而叹曰:『对此景物,岂得不为他判断之乎。』」也作「排打」。
《國語辭典》:判事  拼音:pàn shì
审理、裁决诉讼。《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唐。白居易 得景为县官判事案成后自觉有失请举牒追改刺吏不许欲科罪景云令式有文:「先迷后觉,判事虽不三思;苟有必知,牒举明无二过。」
《漢語大詞典》:主判
唐 宋 时高级官员兼任较低职务之称。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状》:“伏望圣慈悯惻,以臣老母见在京师,与臣一在京主判閒慢曹局差遣,或就移近京一便郡,庶便亲养。”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 宋 初承 五代 ,三省无专职,臺省寺监无定员,类以它官主判。”
《漢語大詞典》:佥判(僉判)
(1).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 宋 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晏安恭 为 越州 教授, 张子韶 为僉判。”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王安石 ﹞初任 浙江 庆元府 鄞县 知县……转任 扬州 僉判。”
(2).指做佥判官。 明 汪廷讷 《狮吼记·访友》:“下官僉判 凤翔 三年,蒙恩召直史馆。”
(3).签名并作判词。 明 袁宏道 《与倪崧山》:“大约手疲於僉判,眼疲於簿领。”
《漢語大詞典》:察判
审理判决。南齐书·武帝纪:“戊戌,詔曰:‘水潦为患,星纬乖序,京都囚繫,可尅日讯决;诸远狱委刺史以时察判。’”
《漢語大詞典》:分判
(1).剖析;评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滞义, 支道林 分判,使三乘炳然。”陈书·宣帝纪:“自今应尚书曹、府、寺、内省监、司文案,悉付局参议分判。”
(2).分离。 宋 陶谷 清异录·鹰觜香:“ 番禺 牙侩 徐审 与舶主 何吉罗 洽密,不忍分判。”
《漢語大詞典》:判牍(判牘)
批阅公文。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一·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是时 周文勤公 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而 肃顺 亦为户部尚书,同坐堂皇判牘。”
分類:批阅公文
《國語辭典》:判别(判別)  拼音:pàn bié
分别。如:「你如何判别食物的好坏呢?」
分類:判别辨别
《國語辭典》:批判  拼音:pī pàn
1.在公文上批示或判决。《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2.是非的判断。哲学上有二义:一为对一种学说基本假设正确与否的判断。二为对我们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界限的判断。
《骈字类编》:一判
太??经一判一合天地备矣
又晋书刘毅传见一子下
《漢語大詞典》:部判
分别判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以致山中虎狼食人,川中波涛溺人,有冥数不该不行分别,误伤性命的,多一一詰责,据案部判。随人善恶细微,各彰报应。”
分類:分别判处
《漢語大詞典》:判却(判卻)
豁出;拼上。 唐 高骈 《送春》诗:“春光看欲尽,判却醉如泥。” 宋 张元干 《临江仙·赵端礼重阳后一日置酒坐上赋》词:“判却为花今夜醉,大家且泛鹅黄。”
分類:豁出
《國語辭典》:改判  拼音:gǎi pàn
法官或竞赛裁判更改原先所作的判决。如:「由于新事證的出现,洗清被告的冤情,法官改判无罪。」「原已判定安全上垒的球员,对方教练提出抗议,后经重播辅助判决,改判回垒不及遭触杀出局。」
《漢語大詞典》:判县(判縣)
古礼。卿大夫两面悬乐器,称为“判悬”。县,同“ 悬 ”。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
《國語辭典》:判明  拼音:pàn míng
分辨清楚。如:「法官要判明案情,勿纵勿枉。」
分類:辨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