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35,分303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刘昌(字 公明 南川郡王 )
刘题
刘茂
刘忠翼(名 清潭 )
刘无双
刘暹(字 士昭 )
刘从一
刘敦质(字 太白 )
刘公济(字 景通 敬 )
刘复
刘辟(字 太初 )
刘全白
刘氏(杜羔妻)
刘执经(字 长儒 )
其它辞典(续上)
刘长卿(字 文房 世称 刘随州 行第 八 )刘昌(字 公明 南川郡王 )
刘题
刘茂
刘忠翼(名 清潭 )
刘无双
刘暹(字 士昭 )
刘从一
刘敦质(字 太白 )
刘公济(字 景通 敬 )
刘复
刘辟(字 太初 )
刘全白
刘氏(杜羔妻)
刘执经(字 长儒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唐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早岁居洛阳。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释褐长洲尉。肃宗至德三载(758)摄海盐令。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京。大历初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后擢鄂岳转运留后。为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初迁随州刺史。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集》,一作10卷,一作11卷。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唐诗汇评
刘长卿(?—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天宝中,登进士第。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尉,摄海盐令。因事陷狱,贬南巴尉。广德中,为监察御史。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五卷。词学图录
刘长卿(?-约789) 字文房。河间人。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全唐文·卷三百四十六
长卿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南鄂岳转运留后。终随州刺史。
作品评论
中兴间气集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云溪友议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宋、王、杜,后有钱、郎、刘、李”。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士林或之讥也。瀛奎律髓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麓堂诗话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唐诗归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然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二刘诗叙》
文房与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柳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诗筏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次则莫妙于排律。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虽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权德舆推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石洲诗话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昭昧詹言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养一斋诗话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格高气劲,自然沉着。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至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汴州开封人,字公明。玄宗天宝末从张介然讨安禄山。刘玄佐为宣武节度使,擢昌左厢兵马使,以兵三千守宁陵,李希烈率兵五万攻之,不能克,加检校工部尚书。德宗贞元三年入朝,累迁四镇、北庭行营兼泾原节度使,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南川郡王。守边十五年,边境安宁。卒年六十四,一说六十五。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代宗大历中任魏县尉。八、九年(773、774)在湖州,预撰《韵海镜源》,并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事迹散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及《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全唐诗》存联句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宦官。本名清潭。与左卫将军董秀皆有宠于代宗。贪财纳贿,积家财巨万。德宗在东宫,忠翼与黎干阴谋,几危宗嗣。及德宗即位,积前罪诛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德宗建中时朝臣刘震女,震以其许配甥王仙客。朱泚乱,震受伪命。乱平,震以从逆处死,无双没入掖庭,押往园陵。传仙客乞侠士古押衙相助,求茅山道士药,使无双服而假死。仙客赎尸归,无双复活,同归襄邓,为夫妇五十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曹州南华人,字士昭。刘晏兄。代宗朝,官户部郎中,出为杭州刺史。德宗建中中,为汾州刺史。刚肠嫉恶,历典数州,皆为属吏所惧。建中末,召为御史大夫。宰相卢杞惮其严,更荐河南尹于颀代之。终潮州刺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魏州观城人。刘祥道从孙。代宗大历进士,又登宏词科,调渭南尉。为常衮、卢杞所推重,荐授监察御史。德宗居奉天,超拜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唯善自保。贞元初以疾自乞,罢为户部尚书。
人物简介
简介
字太白。居西安从善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4 【介绍】: 唐河南人,字景通。为人宽厚,与物无忤。德宗贞元中,仕至尚书吏部员外郎。十六年,出为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营田长春宫使。十八年,迁鄜州刺史、鄜坊丹延节度使。二十年,以工部尚书召,会疾卒,谥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能诗。代宗大历中进士。德宗贞元中,官御史,分司东都。后官至水部员外郎。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代宗大历中登进士第。德宗贞元五年(789)在徐州,八年以监察御史(或殿中侍御史)分司东都,后官至水部员外郎。事迹散见《元和姓纂》卷五、《唐诗纪事》卷二九。《全唐诗》存诗16首。唐诗汇评
刘复,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大历中,登进士第。贞元中,为东台侍御。后官至水部员外郎。《全唐诗》存诗十六首。
作品评论
《大历诗略》
刘水部诗肌理细腻,气味恬雅,殆无一字类唐人,真绝尘品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6 【介绍】: 唐人,字太初。德宗贞元进士,又擢宏词科。佐韦皋府,皋卒,辟主后务,宪宗以给事中召之,不奉诏,即拜检校工部尚书、剑南西川节度使。辟益傲慢,求统三川,高崇文等将神策行营兵西讨,诏许自新,不听。崇文取东川,诏乃夺其官职,擒送京师斩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6 字太初,郡望彭城(今江苏徐州)。德宗贞元元年(785)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西川节度使韦皋辟为从事,由金吾仓曹参军累迁至御史中丞、支度副使。顺宗即位,奉韦皋命至长安求领三川地。王叔文坚拒不与。皋卒,刘辟自立为西川节度留后。诏除给事中,令赴阙。刘拒不奉诏。永贞元年(805)十二月,正除检校工部尚书、剑南西川节度使。复求都统三川,发兵取梓州。宪宗元和元年(806)正月,宰相杜黄裳荐高崇文率师进讨。九月被擒伏诛。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辟字太初。贞元中擢进士宏词科。佐韦皋幕府。累迁御史中丞度支副使。永贞元年。皋卒。辟主留后。讽诸将上表徼旄节。授检校工部尚书。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又求都统三川。遂举兵围梓州。宰相杜黄裳荐高崇文李元奕等讨之。元和元年九月。辟遁走。擒送京师诛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人。代宗大历七年为评事,于湖州预颜真卿修《韵海镜源》事。德宗贞元六年,官膳部员外郎,因以诗为李白所知,为作李白碣记。后历池州刺史。十五年,转湖州刺史。后迁秘书监致仕。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幼能诗,为李白所知。代宗大历九年(774)任浙西从事,检校大理评事,时往湖州,参预颜真卿、皎然等数十人之联唱,后结集为《吴兴集》10卷。累迁膳部员外郎,德宗贞元六年(790)出为池州刺史,撰《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白)碣记》。十年改湖州刺史,迁秘书监,未久致仕。事迹散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并序》、《元和姓纂》卷五、《嘉泰吴兴志》卷一四。《全唐诗》存联句2首。全唐文·卷六百十九
全白。贞元六年官膳部员外郎。出为池州刺史。十一年徙吴兴。迁秘监。致仕。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曹州南华人,字长儒。刘晏子。晏被诛,家属徙岭表。德宗贞元五年,帝悟杀晏之非,方录执经,授太常博士,比部、吏部员外郎。官终吏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