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阿刍婆
【佛学大辞典】
(杂语)Aks!obhya,又作阿閦婆。数名。俱舍论十二列五十二数中之第二十数名。本行集经十二曰:「阿刍婆,隋言数千兆也。」慧琳音义四十七曰:「阿閦婆,西方数名,此方万载之数也。」
苾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Bhiks!u,又云煏刍。同于旧译之比丘。译曰乞士,除士,除馑男,熏士,道士等。出家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以此方无正翻之语,故经论中多存比丘。苾刍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烦恼之二义解之,或以净乞食,破烦恼,净持戒,能怖魔之四义释之。乞士者,以彼自无所营,乞人之信施而清净活命故也。破烦恼者,以修圣道而破烦恼故也。净持戒者,以受持尽形净戒故也。能怖魔者,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也。智度论三曰:「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维摩经佛国品注曰:「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本名焉。」玄应音义八曰:「除馑,旧经中或言除士,除女。亦言熏士,熏女。今言比丘,比丘尼也。案梵言比丘,此言乞士,即与除馑义同。除六情饥,断贪欲染也。以善法熏修,即言熏士,熏女。」释迦谱七曰:「凡夫贪染六尘,犹饿夫饭不知厌足圣人断贪染六情饿饥,故号出家为除馑。」南山业疏三曰:「中梵本音,号曰煏刍。此传讹失,转比丘也。」探玄记十八曰:「比丘者,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刍,或云比丘。此无正译,义翻有三:谓怖魔,破恶,及乞士。」然有以苾刍为草名者,亦一说也。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一曰:「吾吉祥草,矩舍(此言草),摩贺矩舍,室哩矩舍。世尊因地修行时,常卧此三草也。苾刍矩舍,悉党矩舍(此言白),世尊因地修行时,常枕此二草也。」慧琳音义二曰:「苾刍草名也,僧肇法师义苾刍有四胜德。」俱舍慧晖钞,翻译名义集,释氏要览等皆以为草名(业疏济缘记三之一,言世中妄传是草名者,讹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比丘,义为乞士,即出家受具足戒的人。苾刍原是一种香草,表明比丘之戒德芬芳。
二苾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世俗苾刍,凡夫之苾刍也。二胜义苾刍,圣者之苾刍也。见俱舍光记十五。
四苾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名想苾刍,身为俗人,尚未受具足戒,自称为苾刍,是为名想苾刍。名从想生,或能生想,故言名想。二自称苾刍,犯重之人,实非苾刍,自称言自是苾刍,名为自称苾刍。三乞食苾刍,出家之人以乞食自活,故名乞食苾刍。四破惑苾刍,诸阿罗汉破惑尽者也。见俱舍论十五。
苾刍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作煏刍尼Bhiks!un!i^,即比丘尼也。尼者女声。男僧云苾刍,女僧云苾刍尼。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尼。
苾刍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苾刍应受持之戒律。即二百五十之具足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所应受持的戒律,即二百五十条之具足戒。
苾刍五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说新比丘有五法得离师之依止及戒,有七种之别。
苾刍尼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之略名。
苾刍习学略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习学略法之略名。
苾刍尼毗奈耶
【佛学大辞典】
(经名)Bhiks!un!i^vinaya,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之略名。
苾刍迦尸迦十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对迦尸迦而说具足惭愧多闻等十法则得为人师。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法天译。说惭愧等十法。
香刍
【佛学大辞典】
(植物)香草。自恣之比丘以为座。祖庭事苑六曰:「根本百一羯磨云:受随意比丘,应以生茅与僧伽为座,诸比丘并于草上坐。(中略)随意即自恣也。」
斫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斫乞刍Caks!us,眼之梵语也。义林章四本曰:「眼者照了导义,名之为眼。瑜伽第三云:屡观众色,观而复舍,故名为眼。梵云斫刍,斫者行义,刍者尽义。谓能于境行尽见。行尽见诸色故,名行尽。翻为眼者,体用相当,依唐言译。」梵语杂名曰:「眼,斫乞刍。」
乌刍沙摩
【佛学大辞典】
(明王)Ucchusma,又作乌枢沙摩,乌刍涩摩,乌刍瑟摩,乌枢瑟摩。乌素沙摩。明王名。译曰不净洁,秽迹,火头等。有转不净为清净之德,因之于厕中祭此明王。陀罗尼集经九曰:「乌枢沙摩,唐云不净洁金刚。」希麟音义五曰:「乌枢瑟摩,或云乌刍摩沙,此云秽迹。旧翻为不净洁,皆讹。新翻为除秽,忿怒尊也。」楞严经五曰:「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支诸冷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义疏五下曰:「乌刍沙摩,云火头。」
乌刍沙摩尊形
【佛学大辞典】
(图像)尊形为忿怒形,由诸毛孔流出火焰,四臂具足,右手持剑,下手把罥索,左手持棒,次手把三股叉,一一器杖,皆起火焰。见乌枢瑟摩明王经上,图像钞八。若据陀罗尼集经九,则「面貌端正。极令殊好。」非忿怒之形,且四臂之器杖有差违,更有异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