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9,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序分
序正流通三分
见分
见分薰
初曰分
初胜分经
果分
果分不可说
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近分定
依教分宗
法同分
法报不分
佛类词典(续上)
五戒分满序分
序正流通三分
见分
见分薰
初曰分
初胜分经
果分
果分不可说
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近分定
依教分宗
法同分
法报不分
五戒分满
【佛学大辞典】
(术语)萨婆多部宗之义,不许五戒之分受,成实宗之义,则许随意分受。俱舍论十四曰:「近事必具律义。」成实论五戒品曰:「问曰: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但取要有五。」智度论十三曰:「五戒有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
(术语)萨婆多部宗之义,不许五戒之分受,成实宗之义,则许随意分受。俱舍论十四曰:「近事必具律义。」成实论五戒品曰:「问曰:有人言:具受则得戒律仪,是事云何?答曰:随受多少皆得,但取要有五。」智度论十三曰:「五戒有五种优婆塞:一者一分行优婆塞,二者少分行优婆塞,三者多分行优婆塞,四者满行优婆塞,五者断淫优婆塞。」
序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经三分之一。(参见:序正流通三分)。
【三藏法数】
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经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别序者,盖佛说经,必有由致。如楞严经由阿难遭摩登伽幻术之缘,佛因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故说是经,是名别序。而言别者,以诸经所说,各有缘起不同,故名别也。虽分通别,总名序分。
(术语)诸经三分之一。(参见:序正流通三分)。
【三藏法数】
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别序。通序者,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某大众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经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别序者,盖佛说经,必有由致。如楞严经由阿难遭摩登伽幻术之缘,佛因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故说是经,是名别序。而言别者,以诸经所说,各有缘起不同,故名别也。虽分通别,总名序分。
序正流通三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释经论,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为法:一序分,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于遐代之部分也。是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名数)凡释经论,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为法:一序分,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于遐代之部分也。是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序正流通三分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释经论,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为法:一序分,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于遐代之部分也。是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名数)凡释经论,以分序正流通之三分为法:一序分,最初叙其经发起理由因缘即缘起之部分也。二正宗分,次正应其缘起而说法门之部分也。三流通分,终说以所说之法门付嘱弟子或国王等使流通于遐代之部分也。是为秦道安所创始,以作万世之洪范者也。
见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识四分之一。(参见:四分)
【三藏法数】
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三藏法数】
见即照了之义。有五种:一、證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是也。二、照烛名见,此通根心俱有照烛义故。三、能缘名见,即通内三分俱能缘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故。五、推度名见,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此五种见,通名见分。(根本智者,即第八识也。内三分者,即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也。)
(术语)八识四分之一。(参见:四分)
【三藏法数】
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三藏法数】
见即照了之义。有五种:一、證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是也。二、照烛名见,此通根心俱有照烛义故。三、能缘名见,即通内三分俱能缘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故。五、推度名见,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此五种见,通名见分。(根本智者,即第八识也。内三分者,即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也。)
四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见分薰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薰习之一。(参见:二种薰习)
(术语)二种薰习之一。(参见:二种薰习)
初曰分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日分三时:曰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金刚经曰:「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杂语)一日分三时:曰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金刚经曰:「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初胜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之略名。
(经名)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之略名。
果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注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诠之义为果分,有说地上之證智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为果分,有说亡诠證入十地之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之相为果分,无不皆应于理义,自出两重之释,一就实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为果分,二约于妙智,證正智如境故离言离相,名为果分。然清凉之华严略策谓「果者亡修离言名。」唯约于契證绝言而释之,盖此师以行门为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对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达到果德不可思议的境界。
(术语)对于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注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诠之义为果分,有说地上之證智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为果分,有说亡诠證入十地之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之相为果分,无不皆应于理义,自出两重之释,一就实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为果分,二约于妙智,證正智如境故离言离相,名为果分。然清凉之华严略策谓「果者亡修离言名。」唯约于契證绝言而释之,盖此师以行门为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对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达到果德不可思议的境界。
果分不可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之语。如来果地之分际,为法性之妙理,非有言说之限也。(参见:因中说果)。并(参见:果分)
(术语)华严宗之语。如来果地之分际,为法性之妙理,非有言说之限也。(参见:因中说果)。并(参见:果分)
果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注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诠之义为果分,有说地上之證智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为果分,有说亡诠證入十地之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之相为果分,无不皆应于理义,自出两重之释,一就实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为果分,二约于妙智,證正智如境故离言离相,名为果分。然清凉之华严略策谓「果者亡修离言名。」唯约于契證绝言而释之,盖此师以行门为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对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达到果德不可思议的境界。
(术语)对于因分而言。果之分齐之意。即超绝因人言说思虑之不可思议境界也。具云性海果分,亦称果分不可说。冠注五教章上之一所谓「性海果分者,是当不可说之义,即十佛自境界,」是也。依华严探玄记十,有说所诠之义为果分,有说地上之證智为果分,有说十地之圆满为果分,有说亡诠證入十地之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之相为果分,无不皆应于理义,自出两重之释,一就实之十地,唯佛之所知佛智之所行,名为果分,二约于妙智,證正智如境故离言离相,名为果分。然清凉之华严略策谓「果者亡修离言名。」唯约于契證绝言而释之,盖此师以行门为本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对因分而言,因分是尚在修因之位,果分是已达到果德不可思议的境界。
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为普思义菩萨说金刚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修行金刚如来心品三摩地,及说外道苦行之恶报,并不师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之恶果。
(经名)具名大乘金刚髻珠菩萨修行分经,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为普思义菩萨说金刚髻珠王化生悉陀太子修行金刚如来心品三摩地,及说外道苦行之恶报,并不师受三摩耶法,自作法咒之恶果。
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
(经名)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一卷,宋施护译。大日如来,安住一切如来自性中,说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等之诸法句。
近分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上地禅定也。由色界初禅至无色界第四天,有八近分定。
(术语)伏压下地修惑所得之上地禅定也。由色界初禅至无色界第四天,有八近分定。
依教分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教相判释同。(参见:教判)
(术语)与教相判释同。(参见:教判)
教判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参见:五时教及三时教)
【佛学常见辞汇】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术语)教相判释之略。天台之五时八教,法相之三时教,华严之五教等,判决释迦一代之教义者。所谓教观二门中之教相门是也。(参见:五时教及三时教)
【佛学常见辞汇】
教相判释的简称。判决释迦佛一代的教义,如天台的五时八教,法相的三时教,华严的五教等是。
法同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使非情界之各物体相互似也。(参见:同分)
(术语)使非情界之各物体相互似也。(参见:同分)
同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俱舍七十五法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之第三。使诸法相同之因名为同分。是为一实法,由有此实法而使物同也。此有二种:一名众生同分,又名有情同分。二名法同分。人畜等之有情相同。谓之众生同分,有情同分。蕴处界等之法相同,名为法同分,又众生同分分二类:一为无差别同分,一切有情,一类同等,异于非情上之同分也。二为有差别同分,诸有情中三界九地五趣四生婆罗门刹利等之称,有男女等乃至四向四果各别之同分。又法同分有无差别有差别。俱舍论五曰:「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为众同分。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中略)复有法同分,谓随蕴处界。」【又】分别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之一门,同分之义稍异。(参见:彼同分)
(术语)俱舍七十五法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之第三。使诸法相同之因名为同分。是为一实法,由有此实法而使物同也。此有二种:一名众生同分,又名有情同分。二名法同分。人畜等之有情相同。谓之众生同分,有情同分。蕴处界等之法相同,名为法同分,又众生同分分二类:一为无差别同分,一切有情,一类同等,异于非情上之同分也。二为有差别同分,诸有情中三界九地五趣四生婆罗门刹利等之称,有男女等乃至四向四果各别之同分。又法同分有无差别有差别。俱舍论五曰:「有别实物名为同分,谓诸有情展转类等,本论说此为众同分。此复二种:一无差别,二有差别。(中略)复有法同分,谓随蕴处界。」【又】分别十八界有同分彼同分之一门,同分之义稍异。(参见:彼同分)
法报不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文句九曰:「近代翻译,法报不分,二三莫辨。自古经论许有三身,若言毗卢与舍那不别,则法身即是报身。」是荆溪批难华严家之语也。台家之意谓毗卢舍那为法身,卢舍那为报身,释迦为化身(慈恩传亦同)。然华严宗之意,则谓毗卢舍那与卢舍那不过为梵语之具略,是同一法身之称,因而彼宗之学者有立华严经为法身佛之说法者。今破之谓毗卢舍那即卢舍那,则无法报之别,不能办三身之区别,因之华严经为他受用报身之说法,决非法身也。(参见:毗卢舍那)
(术语)法华文句九曰:「近代翻译,法报不分,二三莫辨。自古经论许有三身,若言毗卢与舍那不别,则法身即是报身。」是荆溪批难华严家之语也。台家之意谓毗卢舍那为法身,卢舍那为报身,释迦为化身(慈恩传亦同)。然华严宗之意,则谓毗卢舍那与卢舍那不过为梵语之具略,是同一法身之称,因而彼宗之学者有立华严经为法身佛之说法者。今破之谓毗卢舍那即卢舍那,则无法报之别,不能办三身之区别,因之华严经为他受用报身之说法,决非法身也。(参见:毗卢舍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