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9,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證
分證即
四分
四分宗
四分律
四分家
四分位点
四分律宗
四分开宗记
四分僧戒本
四句分别
正宗分
玄义分
生一切支分印
佛类词典(续上)
分诸乘分證
分證即
四分
四分宗
四分律
四分家
四分位点
四分律宗
四分开宗记
四分僧戒本
四句分别
正宗分
玄义分
生一切支分印
分诸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融本末之体于同教一乘之体示有一乘,二乘,三乘等诸乘教之法门也。
(术语)融本末之体于同教一乘之体示有一乘,二乘,三乘等诸乘教之法门也。
分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初地以上少分断惑證理也,起信论谓之随分觉,台家谓之分證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随分觉,即随著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术语)菩萨初地以上少分断惑證理也,起信论谓之随分觉,台家谓之分證即。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随分觉,即随著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證悟。
分證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所立六即位之一。止观一曰分真即。观经疏曰分證即。分断无明,分證中道之位也。(参见:六即)
(术语)台家所立六即位之一。止观一曰分真即。观经疏曰分證即。分断无明,分證中道之位也。(参见:六即)
六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四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术语)华严大判一经为四分:一信分,二解分,三行分,四證分。见三藏法数十四。【又】法相宗立八识,八识之心王,心所,体虽各一,而分别所起之用,则有四分:一相分。是为心内所现之境,心者虑知之法,虑知之法,必有所知之法,故心生时,心之自体自转变,而现所虑所托之境,此名所虑所托之境分。相者相状,心起时,浮于心前之相貌也。二见分,见者见照。能缘为义,缘其所变相分之见照作用也,识之自体变相分,共起能缘之用,此名见分。三自證分,见分虽知相分,而见分不能自知见分,如刀不能自斩刀也,故别有知见分之用,此名自證分。是为识之自体分,彼见分非他物,即此自体缘外(相分)之用也,今自体自證知此自用之见分,故名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自證分自證之用谁證知之,于是从自證分更起能缘之用,使證知自證,此名證自證分。而知此證自證分者为谁,知之者,即前之自證分也。自證分为證之自体,则缘外之见分与缘内之證自證分,皆得知之。以见分与證自證分,是自證分缘内外之二用,体必能知用也,兼缘二分,故不要第五分。譬之店中之货物如相分,掌匮如见分,主人如自證分,證自證分如其妇。见分缘相分而不可缘自證分,犹如掌匮能差排货物,而不能关知主人之事,自證分得缘外之见分与内之證自證分,如主人得管理掌匮与其妇,證自證分之缘自證分,如妇知夫之事。此四分古师多立三分。證自證分合于自證分,护法菩萨之正义,乃立四分。起信论所说,业转现之三识,如其次第,恰当于自證分,见分,相分之三分。然而一切诸法无一不影现于相分中,但诸识之相分,影现之相不同耳,开示之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见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四分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南山之四分律宗也。(参见:律宗)
【佛学常见辞汇】
南山之四分律宗。
(流派)南山之四分律宗也。(参见:律宗)
【佛学常见辞汇】
南山之四分律宗。
律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四分律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昙无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佛灭后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护尊者,梵名昙无德)于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见者,采集成文,随说所止,而为一分,四度完结,故称为四分律。盖四分之名,非依义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结集之,分之为四夹,故名四分也。初分二十卷,二分十五卷,三分十四卷,四分十一卷。戒本疏一上曰:「佛灭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于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见者,集为一部。四度傅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所至,非义判也。故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可义开耶?」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以法正尊者于根本部中随己所乐采集成文,随说所止,即为一分。凡经四番,一部方成,故号四分。非同章疏,约义判文。」寄归传一曰:「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取其经夹以为题目。」本书之注释及关于本书之著述列如下:四分律疏六卷,道覆撰。四分律疏四卷,慧光撰。四分律疏二十卷,唐法砺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六卷,唐定宾作,释法砺疏。四分律疏二十卷,现存卷九,唐智首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六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二十卷,大鸿撰。四分律行事钞批十四卷,唐大觉撰。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宋景霄纂。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十二卷,宋元照录。诸家记标目一卷,慧显撰。以上六种释行事钞者。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八卷,宋允堪述。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录。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排科二十二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羯磨序解一卷,宋则安述。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唐道宣撰,读体释。四分律羯磨疏显缘钞二十卷,照远撰。以上六种释道宣羯磨疏者。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佚下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允堪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科一卷,宋元照录。以上二种释道宣义钞者。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唐道宣述。释四分比丘尼钞科文一卷,宋允堪述,释道宣比丘尼钞者。四分律疏九卷,道云撰。四分律疏七卷,道晖撰。四分律疏四卷,道乐撰。四分律疏二卷,洪理撰。四分律疏十卷,法愿撰。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满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唐怀素撰。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四分僧戒本一卷,后秦佛陀耶舍译。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唐道宣删定。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读体依藏重刻,但存目录。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一卷,明智旭释。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明智旭释,未刊。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
┌初分前部──────────────僧戒本──────┐
四 │ │止持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经名)四律之一,六十卷。五部中昙无德部之律藏也。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佛灭后百年,法正尊者(又曰法护尊者,梵名昙无德)于上座部之律藏中契同己见者,采集成文,随说所止,而为一分,四度完结,故称为四分律。盖四分之名,非依义而判段章之名,乃四度结集之,分之为四夹,故名四分也。初分二十卷,二分十五卷,三分十四卷,四分十一卷。戒本疏一上曰:「佛灭百年,兴斯名教。相传云:于上座部搜括博要,契同己见者,集为一部。四度傅文,尽所诠相,故云四分。此据说所至,非义判也。故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可义开耶?」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以法正尊者于根本部中随己所乐采集成文,随说所止,即为一分。凡经四番,一部方成,故号四分。非同章疏,约义判文。」寄归传一曰:「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取其经夹以为题目。」本书之注释及关于本书之著述列如下:四分律疏六卷,道覆撰。四分律疏四卷,慧光撰。四分律疏二十卷,唐法砺撰。四分律疏饰宗义记二十六卷,唐定宾作,释法砺疏。四分律疏二十卷,现存卷九,唐智首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十六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二十卷,大鸿撰。四分律行事钞批十四卷,唐大觉撰。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十七卷,宋景霄纂。释四分律行事钞科十二卷,宋元照录。诸家记标目一卷,慧显撰。以上六种释行事钞者。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八卷,宋允堪述。四分律羯磨疏科四卷,宋元照录。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排科二十二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四分律羯磨序解一卷,宋则安述。毗尼作持续释十五卷,唐道宣撰,读体释。四分律羯磨疏显缘钞二十卷,照远撰。以上六种释道宣羯磨疏者。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佚下二卷,唐道宣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辅要记六卷,允堪撰。四分律拾毗尼义钞科一卷,宋元照录。以上二种释道宣义钞者。四分比丘尼钞六卷,唐道宣述。释四分比丘尼钞科文一卷,宋允堪述,释道宣比丘尼钞者。四分律疏九卷,道云撰。四分律疏七卷,道晖撰。四分律疏四卷,道乐撰。四分律疏二卷,洪理撰。四分律疏十卷,法愿撰。四分律疏二十卷,慧满撰。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唐怀素撰。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四分僧戒本一卷,后秦佛陀耶舍译。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唐道宣删定。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宋元照重定。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读体依藏重刻,但存目录。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一卷,明智旭释。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明智旭释,未刊。
【佛学常见辞汇】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
┌初分前部──────────────僧戒本──────┐
四 │ │止持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分家
【佛学大辞典】
(流派)立识心四分之宗。唯识之正义也。
(流派)立识心四分之宗。唯识之正义也。
四分位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为标大日如来之德,大日为中心,此为满位,四方写发心点,修行点,菩提点(又曰空点,仰月点),涅槃点,表示分满不二,生佛一如之理。及窣塔婆之四方表为五大,书发心之,修行之,空点之,涅槃点之,即此义也。
(术语)密教为标大日如来之德,大日为中心,此为满位,四方写发心点,修行点,菩提点(又曰空点,仰月点),涅槃点,表示分满不二,生佛一如之理。及窣塔婆之四方表为五大,书发心之,修行之,空点之,涅槃点之,即此义也。
四分律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此宗以四分律为所依,以昙无德为开祖,道宣大成之。单云律宗者,即此宗也。(参见:律宗)
(流派)此宗以四分律为所依,以昙无德为开祖,道宣大成之。单云律宗者,即此宗也。(参见:律宗)
律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流派)戒律为三藏三学之一,通于诸宗,而唐南山道宣特依五部律中之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曰律宗。即四分律宗也。四分律者,佛灭后百年依昙无德罗汉而成别部,支那传译之,至唐之南山而大成。
【佛学常见辞汇】
专门修持戒律的宗派,以唐时南山道宣为初祖。
四分开宗记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卷,东塔怀素作。释四分律藏。对于相部法砺之旧疏,而称为新疏,盛行于世。
(书名)十卷,东塔怀素作。释四分律藏。对于相部法砺之旧疏,而称为新疏,盛行于世。
四分僧戒本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于说戒之日诵之。或称为戒经,或称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注,称为四分含注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书之注释如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唐道宣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发挥记卷三,宋允堪述。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宋元照录。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排科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以上三种,释道宣戒本疏者。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唐定宾撰。释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四分戒本缘起事义一卷,明广莫辑录。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明弘赞绎,四分戒本约义四卷,明元贤述,四分戒本疏赞宗记二十卷,凝然撰。
(书名)一卷。从法护尊者四分律列举戒相,前后附以偈文,使于说戒之日诵之。或称为戒经,或称为戒本。后秦佛陀耶舍译。唐南山道宣加注,称为四分含注戒本。后又有道宣新删定四分僧戒本一卷,怀素四分比丘戒本一卷,元照四分删定比丘尼戒本一卷,皆由四分律抄出者也。本书之注释如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三卷,唐道宣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八卷,唐道宣撰。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发挥记卷三,宋允堪述。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八卷,宋元照录。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排科二十一卷,唐道宣撰,宋元照述。以上三种,释道宣戒本疏者。四分比丘戒本疏二卷,唐定宾撰。释四分戒本序一卷,宋道言述。四分戒本缘起事义一卷,明广莫辑录。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明弘赞绎,四分戒本约义四卷,明元贤述,四分戒本疏赞宗记二十卷,凝然撰。
四句分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有空分别诸法,谓为有而非空,是第一句有门也。反之而谓为空而非有,是第二句,空门也。反之而谓为亦有亦空,是第三句,亦有亦空门也。反之而谓为非有非空,是第四句,非有非空门也。有无之法门尽于此,更无第五句。就一异有无等义而分别之,亦如是,谓之四句门。又云四句分别。此中初二句云两单,后二句为俱是俱非,亦曰双照双非。三论玄义曰:「若论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
(术语)以有空分别诸法,谓为有而非空,是第一句有门也。反之而谓为空而非有,是第二句,空门也。反之而谓为亦有亦空,是第三句,亦有亦空门也。反之而谓为非有非空,是第四句,非有非空门也。有无之法门尽于此,更无第五句。就一异有无等义而分别之,亦如是,谓之四句门。又云四句分别。此中初二句云两单,后二句为俱是俱非,亦曰双照双非。三论玄义曰:「若论涅槃,体绝百非,理超四句。」
正宗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经论三分之一。(参见:三分科经)
【三藏法数】
宗即主也,亦要也。盖佛说经,必以正说为主;又正明一经要义故也。如楞严经第一卷,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下徵心辨见,分别真妄,会万法归如来藏,乃至说咒立坛,远离魔事,令阿难大众除惑證道,至第十卷,重研五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等。此是一经正说,故名正宗分。(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术语)经论三分之一。(参见:三分科经)
【三藏法数】
宗即主也,亦要也。盖佛说经,必以正说为主;又正明一经要义故也。如楞严经第一卷,从阿难见佛,顶礼悲泣,下徵心辨见,分别真妄,会万法归如来藏,乃至说咒立坛,远离魔事,令阿难大众除惑證道,至第十卷,重研五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等。此是一经正说,故名正宗分。(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玄义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唐善导作观无量寿经疏四卷,于经题之下谭一经之深义,称为玄义分。
(书名)唐善导作观无量寿经疏四卷,于经题之下谭一经之深义,称为玄义分。
生一切支分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
(印相)灌顶时加持弟子身分之印也。义释十曰:「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而于弟子顶上灌之。凡灌顶时作此印,结已取瓶为灌也。若不以此印者,则法式不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