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解分(三)
【佛学次第统编】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因善果善,因恶果恶,善是乐而恶是苦。是故业善则获报乐,业恶则获报苦也。兹择录经文,述之于次。
报分
【佛学次第统编】
人能持行五戒十善,即能报得欲天之地位,及不坠人之地位,人境不须述,兹但述欲天。
「六欲天」三藏法数云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楞严经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二、忉利天 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昔三十三人,同修胜业故,同生此天。
经云:「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昧。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三、须夜摩天 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经云:「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燄摩天。」
四、兜率陀天 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经云:「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五、化乐天 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
经云:「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六、他化自在天 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
经云:「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佛学次第统编】
人能修世间禅定,必得色无色二天之报境。
一、色界天
(一)初禅三天
一、梵众天 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
楞严经云:「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
经云:「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
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二)二禅三天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
经云:「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
经云:「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
经云:「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三)三禅三天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
经云:「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
经云:「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
经云:「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纯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四)四禅四天 (四禅有九天,中五不还天非凡夫居,不列。)
一、无云天 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
经云:「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又云:「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
四、无想天 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
经云:「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證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是等诸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二、无色界天
一、空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能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
经云:「从是有顶色边际中,(中略)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二、识处天 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
经云:「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三、无所有处天 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
经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经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信分(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一、信定散 信定散二途,定可忻而散可厌。
二、信因果 信所修之因,所得之果。
三、信业报 信所修之业,至所忻之报。
四、信苦乐 信定散之业之因,苦乐之报之果,定实是乐,散实是苦。
解分(四)
【佛学次第统编】
业必有报,报必由业,业者因而报者果。定因定果,散因散果,定是乐而散是苦,是故定业所获之报乐,散业所获之报苦也。
「定散」 定、禅定,为心常住于一境也。散、散乱,为心恒攀缘于六境,些时不住也。定心是贤圣之修成,散身是凡夫之自性,定心有无漏有漏之别,散心有善恶无记之三。此二者,统一切之心。
「定」 心定止于一境而不散动,谓之定,是心性之作用也。
「定力」 禅定之力用,能破诸乱想也。
「定心」 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
「定水」 定心湛然,譬如止水,故名定水。
「定相」 常住不变之相也。
「定业」 受生死苦果之定业因也,有善恶二者,善定业定受乐果,恶定业定受苦果。
「禅那」 译作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解。为心定于一境,而审思虑也。是属于色界所属之心德,而不具欲界之心者,离欲界之烦恼,始可得之。思惟修为寄因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得此定心,谓之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谓之静虑。静即定也,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修得此禅那,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此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而发无漏智而修之。成就之者,必当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
「禅定」 禅为梵语禅那之略。译为思惟修,新译曰静虑。思惟修者,为思惟所对之境而研习之义也。静虑者,为心体寂静而能审虑之义也。定为梵语三昧之译,为心定止于一境而离散动之义,即一心考物曰禅,一境静念曰定。故定名宽,指一切息虑凝心言。禅名狭,为定之一分也。盖禅那思惟审虑,自以定止寂静之义,故得名定。三昧无思惟审离之义,不得名禅,今总别合称曰禅定也。而禅定皆为是心之德,此心德非欲界所属之心德,乃属于色界无色界之心德也。若相对色无色,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其中各有四等之浅深,曰四禅四定,此四禅四定,世间法则,佛法外道,凡夫圣者,共通也。其他佛菩萨阿罗汉證得之诸无漏诸定,为出世间法。不具三界所属之心体者,故得禅则必离欲界之烦恼,得定则必断欲界之烦恼,得无漏之诸定,则必绝无色界之烦恼也。而禅者非为诸定之根,且依此而发天眼天耳等之通力,且依有审虑之用,观念真理,必依此禅,是故禅为学道之至要者也。
「禅味」 入禅定之人,有轻安寂静之妙味,适悦身心,谓之禅味。
「禅河」 禅定之水,能灭心火,以河为喻。
「禅悦」 为入禅定,而心神快乐也。
「禅寂」 禅梵语,译作静虑,禅寂者,言思虑寂静之义也。
「禅思」 禅梵语禅那之略。寂静之义,思惟寂静曰禅思,即禅定也。
「禅乐」 三乐之一,修行之人,入诸禅定,一心清净,万虑俱寂,自然而得适悦之妙味也。
「禅三昧」 禅那与三昧也,禅那译作思惟,三昧译作定,同体异名也,或谓禅为属于色界,三昧为属于无色界者。
二分──识二分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释)
论云:于六识中,一分成相,一分成见,故名识二分。
〔一、相分〕,谓于眼等六识,各各变异,成色等种种诸相,是名相分。(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见分〕,谓眼等六识,各能了别诸尘境界,是名见分。
二种分别真伪禅相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一、辨邪伪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或觉自身如缚如压,或时身轻欲飞,或欢喜躁动,忧愁悲思,如是种种邪伪之相,与禅俱发。心若爱著,即与鬼法相应,多失心颠狂。是故修禅定者,于此诸相,即当一心寂静,辨其邪伪,知彼虚诳,不爱不著,则自然灭谢,是为辨邪伪禅发相。
〔二、辨真正禅发相〕,谓修禅之人,于禅定中,端心正念,离诸昏散,但觉身心安隐,泯然虚豁,空明清净,寂静无为,而与正定相应。如前所说一切邪伪之相,了无所见,是为辨真正禅发相。
三分科经──亲光三分科经
【三藏法数】
(出佛地论)
谓亲光菩萨造论,释佛地经,科分三分也。
〔一、教起因缘分〕,谓如来说教,必有发起因缘。此佛地经,佛告妙生菩萨,有五种法,摄大觉地,而说是经,即教起因缘分。(五种法者,一清净法界智、二大圆镜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观察智、五成所作智也。)
〔二、圣教所说分〕,谓因缘分后,正显圣教所说法门。此佛地经,从妙生当知下,至令入圣教,成熟解脱,即圣教所说分。
〔三、依教奉行分〕,谓闻圣教所说,时众信受奉行。此佛地经,从薄伽梵说是经已,至经尽,文即依教奉行分。
四分──华严四分
【三藏法数】
(出法宝标目)
〔一、信分〕,谓第一会菩提场中,说世主妙严品至毗卢遮那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盖举扬如来依正二报难思之果,劝励当机闻而乐欲生其净信,故名信分。(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依正二报者,身为正报,国土是依报也。)
〔二、解分〕,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说十信法;第三会忉利天宫,说十住法;第四会夜摩天宫,说十行法;第五会兜率陀天宫,说十回向法;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说十地法;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定等法,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盖进修六位之圆因,契證十身之妙果,令生胜解,故名解分。(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定者,普光大三昧、妙光大三昧、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清净深入行大三昧、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智光明藏大三昧、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众生差别身大三昧、法界自在大三昧、无碍轮大三昧也。六位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三、行分〕,谓第八会普光明殿普贤说离世间一品,具二千行法,名托法进修成行分。盖于差别因果之法既生解已,今乃寄托前法,摄解成行;随举一行,六位顿修,故名行分。(二千行法者,即普慧菩萨二百问,普贤菩萨二千答是也。)
〔四、證分〕,谓第九会逝多林说入法界品,名依人證入成德分。盖由前大行既具,随事显理,而善财童子历事善知识,随所见闻,无不證入,故名證分。(梵语逝多,华言胜林。)
四分──赖耶四分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谓第八识,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而有此四分之义焉。
〔一、相分〕,相即形相。有三种:一、境相名相,谓此识能与根心而为境界故。二、相状名相,谓世间有为之法,皆有相状,惟是此识之所变现故。三、义相名相,即能诠教下所诠义理之相,亦是此识之所变现。故此之三相,通名相分。(根心者,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有五种:一、證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是也。二、照烛名见,此通根心俱有照烛义故。三、能缘名见,即通内三分俱能缘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故。五、推度名见,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此五种见,通名见分。(根本智者,即第八识也。内三分者,即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也。)
〔三、自證分〕,自證者,自證所具之法也。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以能亲證自见分,故缘于相分不谬,是名自證分。
〔四、證自證分〕,證即能證之体,自證即所具之法。谓能持前自證分、见分、相分,即是此识之本体,以能亲證自證分,故缘见分不谬,是名證自證分。
四分──乞食四分
【三藏法数】
(出宝云经)
乞食之法,一日止以七家为限,为无多贪故也。出家之人,常行乞食;复分作四分,故名乞食四分。
〔一分奉同梵行者〕,同梵行者,谓同修净行之人也。凡乞食时,必有同修之人看守房舍,或有老病不便行履者,得食归时,则以一分奉之,令其饱满,亦得安心修道也。
〔一分与穷乞人〕,与穷乞人者,谓乞得食时,遇有穷苦求乞之人,当起怜悯心,作自饥想,亦以一分施之,令其饱满,劝他修善也。
〔一分与诸鬼神〕,与诸鬼神者,谓乞得食时,即以净器盛贮一分,待日晡时,则然香讽咒加持普施一切鬼神,令其饱满,出离苦趣,悉得解脱也。
〔一分自食〕,自食者,谓乞得食时,除前三分之外,唯留一分,或多或少,则自食之。食已安心行道,庶不虚受信施也。
五蕴──转五蕴成五分法身
【三藏法数】
(出请观音经疏)
蕴即积聚之义。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也。五分法身,身亦聚集之义,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众生若能持戒修习定慧,行诸净业,则能转此五蕴色身,而为五分法身也。涅槃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乃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也。
〔一、转色蕴成戒身〕,色蕴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积聚之名。戒,防止身三、口四之法。谓众生若能持戒坚固,得身清净,则戒体成就,无持无犯,此即转色蕴而成戒身也。(身三者,杀、盗、淫也。口四者,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也。)
〔二、转受蕴成定身〕,受蕴者,即六识领纳六尘积聚之名。定即正定也。谓众生若能修习无漏禅定,则根尘泯净离诸散乱,此即转受蕴而成定身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三、转想蕴成慧身〕,想蕴者,即意识思想六尘积聚之名。慧即智慧也。谓众生若能悟诸妄想皆是虚妄生灭,则意地明净,照了无碍,此即转想蕴而成慧身也。
〔四、转行蕴成解脱身〕,行蕴者,即造作种种诸业积聚之名,因此业行而有累缚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众生若能不作诸业,则脱其累缚而得自在,此即转行蕴而成解脱身也。
〔五、转识蕴成解脱知见身〕,识蕴者,即和合积聚之名。解脱知见者,知属智,知见属眼见,即无生智眼自在照了也。谓众生若能照了识心,皆是虚妄分别,则无生之智眼自在明了,此即转识蕴而成解脱知见身也。
五意──不分教五意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不分教五意者,唐清凉国师,推原佛教有此五种意也。
〔一、理本一味,殊途同归〕,谓佛所说诸法,理本无二,随机异解,故有殊途。机见虽殊,终归一实,故不分也。
〔二、一音普应,一雨普滋〕,谓佛一音说法,平等普应,大小机器,皆得利益。如大地草木,一雨普滋,故不分也。
〔三、原佛本意,为一事故〕,谓佛本为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众生,咸得作佛。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佛意如斯,故不分也。(九部者,一契经、二重颂、三讽颂、四因缘、五本事、六本生、七希有、八譬喻、九论议也。)
〔四、随一一文,众解不同〕,谓如佛说无常法,或以生灭为无常,或以不生不灭为无常,法本是一,机解不同,故不分也。
〔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谓法欲灭时,有多种异说,恐混纯源之一味,成差别之枝流,故不分也。
八分分如来舍利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后分)
释迦如来于拘尸城荼毗已竟,诸国起兵夺取舍利时,有婆罗门为息相夺诤故,分作八分,八国起塔供养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拘尸,梵语具云拘尸那,华言角城,谓此城三角故也。梵语荼毗,华言焚烧。梵语舍利,华言骨身。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拘尸城〕,拘尸城诸力士,得一分舍利,即于国中起塔供养。
〔二、波肩罗婆国〕,波肩罗婆国力士,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三、师伽那婆国〕,师伽那婆国拘楼罗众,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四、阿勒遮国〕,阿勒遮国诸刹帝利,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梵语刹帝,华言田主。)
〔五、毗耨国〕,毗耨国诸婆罗门,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六、毗离国〕,毗离国诸黎车,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七、遮罗迦罗国〕,遮罗迦罗国诸释子,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八、摩伽陀国〕,摩伽陀国阿阇世王,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梵语摩伽陀,华言善胜。梵语阿阇世,华言未生怨。)
九类──鬼分九类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都,纵广之量亦尔。其处有三种鬼:一者无财,二者少财,三者多财。无财复有三种:一者炬口,二者针口,三者臭口。少财亦有三种:一者针毛,二者臭毛,三者瘿鬼。多财亦有三种:一者希祀,二者希弃,三者大势。合之而有九类也。(梵语赡部,即阎浮提,华言胜金洲。梵语琰魔,华言静息。梵语踰缮那,即由旬,华言限量。)
〔一、炬口鬼〕,谓此鬼口中常吐猛焰,炽然不息;身如被燎多罗树形。盖其因中极悭,故招如是苦果也。(梵语多罗,华言岸,形如此方轮榈树也。)
〔二、针口鬼〕,谓此鬼腹大,量如山谷,咽如针孔。虽见种种上妙饮食,不能吞咽,饥渴难忍也。
〔三、臭口鬼〕,谓此鬼口中恒出极恶腐烂臭气,过于粪秽,恶气自薰,恒空呕逆;设遇饮食,亦不能受,常被饥渴所恼也。(已上三类,无财鬼也。)
〔四、针毛鬼〕,谓此鬼身毛坚刚铦利,不可附近,内钻自体,外射他身,如鹿中箭,毒马(香靳切)狂走,苦痛难忍。时逢不净,少济饥渴也。(毒马者,毒气马痛也。)
〔五、臭毛鬼〕,谓此鬼身毛臭过粪秽,熏烂饥骨,蒸坌(蒲闷切)肠腹,冲喉变呕,荼毒难忍。攫(厥缚切)体拔毛,伤裂皮肤,转加剧苦。时逢不净,少济饥渴也。
〔六、瘿鬼〕,谓此鬼由恶业故,于咽上而生大瘿,犹如痈肿,热马酸疼,更相(普碑切)闱(子礼切,手搦也),臭脓涌出,争共取食,少得充饥也。(已上三种,少财鬼也。)
〔七、希祀鬼〕,谓此鬼恒时向祠祀中飨受他祭,能历异方,如鸟凌空,往还无碍。盖由先世积集赀财,心常悭吝,不能布施。故生此鬼中,又由先世预起希望,谓我若命终,诸子孙等必常祀我资具饮食,故为此鬼,住本舍边便秽等处,希望了孙追念,以时祭祀也。
〔八、希弃鬼〕,谓此鬼时常希望他人所弃吐残等物,用充其食。由彼宿生悭吝,是以于有饮食之处,或见秽物,或复见空;或乐净物,而又见秽。此类之鬼,随其宿业厚薄不同,所求之食,或得丰饶也。
〔九、大势鬼〕,谓诸药叉及逻刹娑、恭畔荼等,或依树林,或住灵庙,或居山谷,或处空宫,所受富乐,与诸天同,其势大也。(已上三类,多财鬼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逻刹娑,华言护士。梵语恭畔荼,即鸠槃荼,华言瓮形。)
分别法执
【三藏法数】
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