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暌离(暌離)
(1).违背。 唐 欧阳詹 《栈道铭》序:“擘坼地脉,暌离物理,岂造化之意乎!”
(2).分离。 宋 苏舜钦 《寒夜十六韵答子履见寄》:“隔絶今一水,暌离将再春。”《剪灯新话·金凤钗记》:“庶得优游偕老,不致暌离也。” 冰心 《南归》:“她谈着她婚后的暌离和甜蜜的生活。”
分類:违背分离
《漢語大詞典》:违离(違離)
(1).背离。汉书·韦玄成传:“违离祖统,乖繆本义。” 汉 徐干 中论·慎所从:“豪杰背叛,谋士违离,以至穷困,身为之虏。”
(2).离别;分离。 晋 卢谌 《赠刘琨书》:“锡以咳唾之音,慰其违离之意。” 明 张居正 《谢召见面辞疏》:“臣数年供奉,一旦违离,悵望天颜,心焉如割。” 清 吴定 《答曹尚书书》:“ 定 生十有六年,即违离先妣膝下。”
《國語辭典》:乖隔  拼音:guāi gé
分离。唐。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國語辭典》:分形  拼音:fēn xíng
1.形体分别。汉。张衡〈西京赋〉:「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南朝宋。鲍照 舞鹤赋:「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奔机逗节,角睐分形。」
2.分离。南朝宋。鲍照 赠故人马子乔诗六首之六:「双剑将离别,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忽分形。」唐。韩愈〈答张彻〉诗:「首叙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國語辭典》:乖张(乖張)  拼音:guāi zhāng
1.违异、不同。南朝梁。武帝〈孝思赋〉:「何在我而不尔,与二气而乖张。」《西游记》第四一回:「语言无逊让,情意两乖张。」
2.背离、分离。《魏书。卷九八。列传。岛夷萧衍》:「景久攻未拔,而衍外援虽多,各各乖张,无有总制,更相妒忌,不肯奋击。」唐。吴融 富水驿东楹有人题诗:「何事遽惊云雨别,秦山楚水两乖张。」
3.性情执拗,不讲情理。《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丈夫若是假乖张,又道娘子垃圾相,你可急急走出门,饶你几下捍面杖。」《红楼梦》第三回:「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4.失当。五代十国。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下:「王回、崔程、郎幼复等三人,到任之后,政事乖张;并勒停见任,天下为之岌嶪。」《明史。卷二四三。列传。邹元标》:「其设施乖张者,如州县入学,限以十五六人。」
《漢語大詞典》:睽离(睽離)
分离;离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自顷世故睽离,心事沦藴。明公啟晨光於积晦,澄百流以一源。”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与子昔睽离,嗟余苦屯剥。” 明 宋濂 《寄和右丞温迪罕诗卷》序:“想其亲属睽离,并无一人,四顾萧条,与影为侣。” 鲁迅 《华盖集·通讯二》:“教书一久,即与一般社会睽离,无论怎样热心,做起事来总要失败。”
分類:分离离散
《漢語大詞典》:分风(分風)
(1).谓神仙把风分为两个方向。 晋 葛洪 神仙传·栾巴:“ 庐山 庙有神……人往乞福,能使江湖之中分风举帆,船行相逢。”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山下又有神庙,号曰 宫亭庙 ……山庙甚神,能分风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过必敬祀而后得去。故 晋 曹毗 咏云:‘分风为二,擘流为两。’”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饮人聊割酒,送客乍分风。” 明 谈迁 枣林杂俎·宫亭神:“ 宫亭神 甚灵,有婢名 如愿 ,客有所求,叩 如愿 即获。又能于湖心分风,使上下各得顺风。”
(2).借指分离。 宋 黄庭坚 《寄馀干徐隐甫》诗:“东江始分风,苔网馈百纸。”
(3).谓无定向的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 句践 都 琅邪 ,欲移 允常 冢。冢中生分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
《國語辭典》:分破  拼音:fēn pò
1.分开、分裂。《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论曰》:「于是匈奴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刘知远诸宫调。第一》:「取金钗分破,遂将一股与他知远。」
2.分减、分担。宋。史达祖〈齐天乐。西风来劝〉词:「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元。姚遂〈阳春曲。金鱼玉带〉曲:「山河判断笔尖头,得志秋,分破帝王忧。」
分類:分离分开
《漢語大詞典》:暌隔
分离;乖隔。北史·邵护传:“ 护 与母暌隔多年,一朝聚集,凡所资奉,穷极华盛。”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太原意娘》:“自乱离暌隔,不復相闻。” 清 方苞 《汪孺人六十寿序》:“《杕杜》之三章曰:‘王事靡盬,忧我父母。’男女暌隔,不自言其伤,而独以忧其舅姑为大慼。”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协和 自暌隔后,仅来一书。”
分類:分离
《國語辭典》:离异(離異)  拼音:lí yì
离婚。如:「父母离异,儿女是无辜的受害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你听著一面之词,离异了我。我生前无分辨处,做鬼也要明白此事!」
《漢語大詞典》:星居
(1).分散布列;分散居住。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屯方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陈,綺错鳞比。” 李善 注:“星,散也。” 唐 刘长卿 《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诗:“火种山田薄,星居海岛寒。” 唐 白居易 《蛮子朝》诗:“六 詔 星居初琐碎,合为一 詔 渐强大。”
(2).犹分离。 唐 方干 《别喻凫》诗:“自此星居后,音书岂厌频。”
《漢語大詞典》:解离(解離)
(1).分离;拆散。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暹 奉 与 术 ,卒合之军耳,策谋不素定,不能相维持。子 登 策之,比之连鸡,势不俱栖,可解离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炙法:“用鹅、鸭、麞、鹿、猪、羊肉,细研,熬,和调如啗炙。若解离不成,与少麵。”
(2).药草名。即防己。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防己
《漢語大詞典》:分判
(1).剖析;评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三乘佛家滞义, 支道林 分判,使三乘炳然。”陈书·宣帝纪:“自今应尚书曹、府、寺、内省监、司文案,悉付局参议分判。”
(2).分离。 宋 陶谷 清异录·鹰觜香:“ 番禺 牙侩 徐审 与舶主 何吉罗 洽密,不忍分判。”
《漢語大詞典》:违异(違異)
亦作“ 违异 ”。
(1).离别;分离。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 清 恽敬 《答赵青州书》:“ 敬 尝观之古人,其畜道德,能文章者,饥寒之外,復多变故,或家室违异,或朝廷歧阻。”
(2).不一致;违背。《南齐书·礼志上》:“ 汉 元鼎 五年,以辛巳行事,自后郊日,略无违异。”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谓羣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我穿的那件破棉袍子,还觉得不十分与节季违异。”
《國語辭典》:分北  拼音:fēn běi
分开、分别、背离。《书经。舜典》「庶绩咸熙,分背三苗」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其君有善有恶,舜复分北流其三苗。北、背也,善留恶去,使分背也。」也作「分背」。
分類: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