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别字(別字)  拼音:bié zì
1.因形音相似而写错的字。《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尹敏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别字》:「后汉书儒林传,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也作「白字」。
2.本名之外另取的名字。《梁书。卷五五。武陵王纪传》:「大智,纪之别字也。」也作「别名」、「别号」。
《漢語大詞典》:析句
(1).谓琢磨字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至 魏 晋 羣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釐。”
(2).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等。
《国语辞典》:偏误(偏误)  拼音:piān wù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中,母体平均值和样本平均值之间的数差。偏误的产生,一方面是访问员的偏误,一方面是选样的偏误。
《漢語大詞典》:审时(審時)
(1).详察时令。 南朝 梁 沈约 《谢赐新历表》:“窃惟观斗辨日,驭生为本,审时分地,稼政莫先。”
(2).分析时势。参见“ 审时度势 ”。
《國語辭典》:审时度势(審時度勢)  拼音:shěn shí duò shì
详细考量时局情势的发展变化。《隋唐演义》第七八回:「大凡士人出处,不可苟且,须审时度势,必可以得行其志,方可一出。」也作「审时定势」。
《漢語大詞典》:析义(析義)
陶潜 《移居》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后遂以“析义”谓分析说明文章意义。如 清 林云铭 著有《古文析义》
《國語辭典》:统计(統計)  拼音:tǒng jì
1.总括计算。《文明小史》第四八回:「所赚虽只毫釐,积少成多,一年统计,却也不在少数。」
2.蒐集同一范围内的事物,加以整理、计算,运用数字表示众多事实的特性,并观察其全体相关和演变情形,所作的比较、研究。
《漢語大詞典》:眼低
谓鉴赏分析能力低下。 朱光潜 《谈文学·写作练习》:“在文艺方面,手眼必须一致,眼低者手未必高,手低者,眼也未必高。”
《國語辭典》:缕解(縷解)  拼音:lǚ jiě
1.条分缕析。唐。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迎缕解。」
2.零离破碎。晋。潘尼 钓赋:「乃命宰夫,脍此潜鲤,名工习巧,飞刀逞技,电剖星流,芒散缕解。」
《國語辭典》:剖断(剖斷)  拼音:pǒu duàn
1.分割、分开。《宋元戏文辑佚。王祥卧冰》:「同鸳枕,共鸾衾,生剖断两离分。」
2.判断事物的是非曲直。《北史。卷七四。列传。杨汪》:「汪明习法令,果于剖断,当时号为称职。」《三国演义》第一○九回:「须臾,群臣奏事,司马师俱自剖断,并不启奏魏主。」
《國語辭典》:赏析(賞析)  拼音:shǎng xī
欣赏、分析。如:「杜诗赏析」。
分類:欣赏分析
《漢語大詞典》:析律
(1).谓曲解破坏律令。《后汉书·和帝纪》:“巧法析律,饰文增辞,货行於言,罪成乎手。”参见“ 析言破律 ”。
(2).分析律令法理。 明 文徵明 《周康僖公传》:“公析律详明,练於时政。”
《漢語大詞典》:析言破律
谓巧说诡辩,曲解律令。《礼记·王制》:“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郑玄 注:“析言破律,巧卖法令者也。”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尚书奏:‘……今 楷 ( 襄楷 )不陈损益,而务析言破律,违背经义,伪託神灵。’於是论 楷 司寇。”
《國語辭典》:解析  拼音:jiě xī
1.分解剖析,逐项釐清。《南史。卷七一。儒林传。崔灵恩传》:「灵恩聚徒讲授,听者常数百人。性拙朴,无风采,及解析经理,甚有精致,都下旧儒咸称重之。」
2.将同一概念或同类事物,依各别特性,辨析分类。
分類:解释分析
《國語辭典》:总结(總結)  拼音:zǒng jié
总归结、总结束。如施政报告、会务报告等,末后多有总结。
《漢語大詞典》:心劲(心勁)
(1).念头,想法。 梁斌 《红旗谱》四五:“﹝ 张嘉庆 ﹞几天没有吃到饱饭,有这种心劲,没这种力气了。”
(2).指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人常拿‘一口咬断根铁钉子’来比喻他有心劲。”
《國語辭典》:图解(圖解)  拼音:tú jiě
利用图形来说明、分析。如:「图解二元一次联立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