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一向出生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隋阇那掘多译,摄于秘密部。对舍利弗说所谓入无边门之陀罗尼者。
二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竖出,圣道门自力之教,历劫修行而出生死者。二横出,净土门他力之教,不历修行地位,但念弥陀而生净土者。乐邦文类四择映辨横竖二出曰:「竖出者,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万行,此涉地位,譬如及第,须自有才学,又如历任转官,须有功效。横出者,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荫叙,功由祖父他力,不同学业有无,又如覃恩普转,功由国王,不论历任浅深。」
十九出家
【佛学大辞典】
(故事)释尊出家之年时有十九与二十五两说。(参见:释迦牟尼)
入出二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入门与出门之称。入门者,谓修净业而入于极乐功德庄严中之自利门也。出门者,谓以慈悲心为苦恼众生出施教化之利他门也。净土论所说之五念门与五功德门中,前四门为入门,后一门为出门也。
入住出三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为菩萨阶位之十地,各有入住出之三位。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出其地位,而进于次之地位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菩萨阶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三位,就是入其地位,居其地位,和出其地位,当出其地位之后,又再进入于后一地之中。
三十七尊出生义
【佛学大辞典】
(书名)金刚顶瑜伽三十七尊出生义之略名。
女子出定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五灯会元一曰:「昔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经过四十二亿恒河沙国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礼拜于佛。佛敕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立。」是依诸佛要集经之所说也。经下曰:「文殊师利,欲闻法,由此娑婆世界诣普光世界之天王如来所。如来右面有一女人,名离意,入普月离垢光明三昧。文殊问如来此女发心修行久远。如来使文殊自问此女。文殊到离意所,弹指发声,乃至尽神力,不能使起定。文殊问如来谁能使此女起定。佛言唯如来能使兴起;复有菩萨名弃诸阴盖,亦能使起。时此菩萨经过下方恒河沙等刹土在锦幢世界师子鹰象顶吼如来所,天王放如来光召之。弃诸阴盖菩萨至如来所,如来命出女子定,弃诸阴盖言我于佛前己功不堪兴显,愿如来作之。于是如来入兴定意三昧,使一切世界诸定人及彼女起定。」智度论十亦引此经文。
反出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种生死之一。众生发心修行而反出生死至于涅槃也。
【三藏法数】
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六卷略出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是四卷略出经之元经也,初自金刚智三藏金刚顶经大瑜伽教王经百千颂中略出,题曰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为四卷。世谓之四卷略出经,收于近世藏经中者是也。
文殊出现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寂调音所问经曰:「东方去此过万佛土,有世界名曰宝住,佛号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文殊师利为彼诸菩萨摩诃萨如应说法。」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止,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佛告跋陀波罗菩萨:文殊师利有大慈心,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来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佛灭后经四百五千岁于其本生处入灭。」
日出论者
【佛学大辞典】
(人名)经部宗本师之别号也。唯识述记二本曰:「日出论者即经师本师。佛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天竺怚叉翅罗国鸠摩逻多,此言童首,造九百论。时五天竺有五大论师,喻如日出,明导世间。名日出者,以似于日,亦名譬喻师。或为此师造喻鬘论集诸奇事名譬喻师,经部之种族,经部以此所说为宗。当时犹未有经部,经部四百年中方出世故。」
心出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出家之一。(参见:出家)
出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波吠你野,A^ran!yaka出离在家之生活,修沙门之净行也。维摩经弟子品曰:「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方便品曰:「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释氏要览上曰:「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也。」梵语杂名曰:「出家,波吠你耶。」
【佛学常见辞汇】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引出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佛性之一。(参见:三佛性)
【三藏法数】
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佛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性虽常住不变,然为他修證,分三义:一、自性住佛性,一切众生本有之,为自性而常住者。三恶之众生,唯具此一。二、引出佛性依修行之功,而本有之佛性渐为引出者。三乘之行人具之。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而本有之佛性了了显发者。即诸佛之佛性也。见华严孔目章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住佛性,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一切众生,本有此性,名为自性住佛性。二引出佛性,众生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佛性,是名引出佛性。三至得果佛性,修因满足,至于果位时,本有之佛性了了显现,是名至德果佛性。见华严孔目章。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自性住佛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因为是自性,所以常住,三恶道的众生就只有这一种;引出佛性是众生凭著自己修行的功夫,渐渐地把本具的佛性引导出来,这种佛性为三乘行者所具有;至得果佛性是修因满足了,本具的佛性显发无馀,这是诸佛的佛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谓真性平等,犹如虚空。于诸凡圣,无所限碍,故名佛性。
〔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之理,自性常住,无有变改,即是一切众生本有佛性,是名自性住佛性。
〔二、引出佛性〕,谓一切众生,佛性虽具,必假修习智慧禅定之力,方能引发本有之性,是名引出佛性。
〔三、至得果佛性〕,谓修因满足,则本有佛性,于證得果位之时,了了显发,是名至得果佛性。
四人出现世间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为波斯匿王说先后丑妙之四人不同。出于增一阿含四意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