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087,分140页显示  上一页  128  129  130  131  132  134  135  136  13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在家出家戒
出家戒
出病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半路出家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哑子做梦说不出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二人出佛身血
五食──出世五食
七日轮出
出世间般若
出禅奋迅
超出三昧
在家出家戒
【佛学次第统编】
以在家出家而分别戒者。
出家戒
【佛学次第统编】
出家之戒,分总义别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说,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应知。佛有明文,兹之所述。普通所知之大义耳,条文当遵佛制不及焉。
出病
【佛学次第统编】
于一切法执出者,亦有十二辈,云何十二。
一、于生死计有出 如小乘人,迷于性起,随诸妄见,说实有生死可出。
二、于觉计出 如数论师,计因中有果出,亦于觉计有出法。
三、于出者计出 如吠夜迦罗拿人,所说与来为对待,见有出法。
四、于出法计出 如胜论师,计有去法可用,即见有出法。
五、于出处计出 如玷牟留外道,计苦乐从自他四句中出。
六、于宿生计出 如宿作外道,计苦乐之果,皆从往因,不须现缘,而自增长,此执从宿生出。
七、于我慢计出 如我慢人,计现见万法皆从我出,此执一切从我慢出。
八、于性计出 如阿毗昙人,计木中有火性,从于火性,以成事火,此计法但依性出。
九、于妄计中计出 如种种妄计人,各执所计为有果出。
十、于想计出 如外道以想从大力鬼神持来,即计想从彼出。
十一、于福德计出 如阿修罗外道,计福德从罗刹等来,即彼能出德福。
十二、于世性计出 如迦毗罗人,计冥谛为世性,说一切法从世性出。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俗语佛源】
「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易。《隋书·经籍志》:「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海录碎事·臣职·中书舍人》:「朕闻,朝廷除(提拔)一舍人,六亲相贺,谚以为一佛出世,岂容易哉。」涅槃,梵音Nirvana,又作泥洹、涅槃那,译为灭度、解脱等,为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的,亦泛称释迦或其弟子之逝世为涅槃。「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是民间的一种戏语,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来。《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又第五十三回:
「众人只得拿翻李逵,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也作「一佛出世,二佛生天」,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真珠姬一发乱扔乱掷,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常正)
半路出家
【俗语佛源】
指不是从小而是成年后才出家当和尚或尼姑的人为「半路出家」。出家,梵名波吠野Ayanyaka,出家在家的生活,修沙门的净行。《维摩诘经·弟子品》:「我听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同经《方便品》又说:「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后比喻不是本行出身后来改行的称半路出家。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说:「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出家的一般。」(无名氏)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俗语佛源】
谓好事情难以张扬开去,而坏事情却流传的很快。「如何是西来意?」这是古代禅宗丛林中经常提起的话头,意思是: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含意是什么。禅师对这句头的回答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见《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后俗语多引用,如《喻世明言》卷二:「石城县把这件事当做新闻,沿街传说。正是: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后多变式。如《水浒传》第二四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道了。」又如老舍《四世同堂》四四:「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不大的功夫,寇家的丑事就传遍了全胡同。」(李明权)
哑子做梦说不出
【俗语佛源】
无门关·赵州狗子》说:「无门著语曰:参个『无』字,昼夜提撕,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热铁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谓不可言说的内證自悟的境界。后来人们用「哑子梦见娘,有话无说场」比喻心里明白,但无法表达出来的痛苦情景。如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个是哑子做梦说不的(出),落可便闷的人心碎。」即是一例。(无名氏)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俗语佛源】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间和地狱;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无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义》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岂得以世俗男女分别而论。」又如《三宝太监西洋记演义》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来管你凡间什么闲争闲闹斗?」(李明权)
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
【俗语佛源】
「如来佛」即佛,「如来」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神话小说《西游记》描写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但却无论如何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此俗语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尽解数,也摆脱不了某种力量的控制。如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这一套全是美国顾问处的设计,可是不管严醉有天大本事,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李明权)
二人出佛身血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调达推山得罪〕,梵语调达,华言天热。谓其生重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为护佛故,以金刚杵反却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指出血,而得罪报。
〔二、祇域行针得福〕,梵语祇域,华言故活。谓佛有疾,使祇域治之,因行针出血,疾得顿愈。虽出佛血,由治疾故,而得福报。
五食──出世五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世间之食,但能资益生死之身。修行之人,于世美味,心不贪嗜。常持正念,以禅悦法喜等为食,则能长养善根,出离生死,成就菩提,故有出世间五种食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念食〕,谓修圣道之人,常持正念,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念食。
〔二、法喜食〕,谓修出世行人,爱乐大法,资长道种,心生欢喜,是为法喜食。
〔三、禅悦食〕,谓修出世行人,由得定力,自资长养慧命,道品圆明,心常喜乐,是为禅悦食。
〔四、愿食〕,谓修圣道之人,以愿持身,不舍万行,长养一切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愿食。
〔五、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也。谓修圣道之人,离诸业缚,于法自在,即得长养一切菩提善根。如世之食,资益身根,是为解脱食。
七日轮出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七日轮出者,劫末之相也。天地始终谓之一劫,劫尽坏时,火灾将起,一切人民,皆作恶业,遂使天久不雨,所种不生,诸水泉源,皆悉枯竭。久久之后,风入海底,取日宫殿于须弥山边,置日道中,遍照世间,草木凋落。如是一日乃至七日,次第而出,消竭海水,大地烟起,乾坤洞然,直至梵天,悉皆荡尽。故有七日出现之说也。(劫,梵语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须弥,华言妙高。直至梵天者,谓火灾起时,烧至色界初禅天也。)
〔一日出〕,一日出时,百草树木,一时凋落。
〔二日出〕,二日出时,四大海水,从百由旬乃至七百由旬内,自然枯涸。(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或八十里或六十里或四十里。)
〔三日出〕,三日出时,四大海水,千由旬乃至七千由旬内,展转消尽。
〔四日出〕,四日出时,四大海水,深千由旬,亦皆乾竭。
〔五日出〕,五日出时,四大海水,纵广七千由旬,亦皆竭尽。长阿含经云:五日出已,其后海水转减,犹如春雨后牛迹中水,遂至涸尽,不渍人物也。
〔六日出〕,六日出时,此地厚六万八千由旬皆悉烟出,从须弥山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及八大地狱,无不烧灭,烟烬无馀。人民命终及六欲诸天皆悉命终,宫殿皆空,一切无常,不得久住。(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称也。八大地狱者,活地狱,黑绳地狱,合会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热地狱,大热地狱,阿鼻地狱也。六欲天者,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也。)
〔七日出〕,七日出时,大地须弥山,渐渐崩坏,百千由旬,永无遗馀,山皆洞然,诸宝爆裂,烈焰震动,至于梵天,一切恶道,皆悉荡尽。
出世间般若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出世间般若。(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出禅奋迅
【三藏法数】
出禅奋迅者,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定起,还入无所有处定。如是识处、空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乃至出散心中,是为奋迅出也。
超出三昧
【三藏法数】
超出三昧者,谓从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出一定,而不能超出二定,何况如上所明自在超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