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分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圣凡
痴凡
圆顿凡夫
转凡为圣
转凡成圣
转六凡成四圣
超凡入圣
八倒──凡小八倒
凡夫妄计我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
凡圣皆被毁辱
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
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
佛类词典(续上)
破凡夫圣凡
痴凡
圆顿凡夫
转凡为圣
转凡成圣
转六凡成四圣
超凡入圣
八倒──凡小八倒
凡夫妄计我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
凡圣皆被毁辱
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
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
破凡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根性破坏之凡夫也。祖庭事苑一曰:「破音拨。」
(术语)根性破坏之凡夫也。祖庭事苑一曰:「破音拨。」
圣凡
【佛学大辞典】
(杂名)圣者与凡夫也。楞严经五曰:「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杂名)圣者与凡夫也。楞严经五曰:「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痴凡
【佛学大辞典】
(杂语)愚痴之凡夫。净心诫观下曰:「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
(杂语)愚痴之凡夫。净心诫观下曰:「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
圆顿凡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足受圆顿一乘教法之利根凡夫。
(术语)足受圆顿一乘教法之利根凡夫。
转凡为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术语)宗镜录曰:「还丹一粒,转铁为金。至理一言,转凡为圣。」
转凡成圣
【佛学次第统编】
因中有妄与真,果上分凡与圣。凡者凡夫,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是名凡夫。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是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
因中有妄与真,果上分凡与圣。凡者凡夫,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是名凡夫。圣者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是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
转六凡成四圣
【佛学次第统编】
六趣三界,总曰六凡。六凡岂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圣。圣有差别,约相说四。然圣亦非圣,即是六凡所转者耳。圣,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言四圣者,谓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一、声闻 为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二、缘觉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缘觉者,一为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非花落叶之外缘,自觉悟无常,而断惑證理者。独觉者,为彼于无佛之世,而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非花落叶,独自觉悟者。
三、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或菩提索埵。旧译作大道心众生、道众生;新译作大觉有情、觉有情。求道大心之人,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曰道众生。又曰大觉有情,又萨埵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是由意译者也。又总求佛果,名大乘众。
四、佛 佛陀之略称,译作觉者。具满自觉觉他之二行,为十界最高之圣者。
六趣三界,总曰六凡。六凡岂是定凡,但不作凡,即便是圣。圣有差别,约相说四。然圣亦非圣,即是六凡所转者耳。圣,正也,发无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曰圣者,三乘见道以上之称也。言四圣者,谓声闻、缘觉、菩萨、佛也。
一、声闻 为佛小乘法中之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涅槃者,是佛道中之最下根也。
二、缘觉 旧称辟支佛、辟支迦罗;新称钵剌翳伽佛陀。旧译缘觉,新译独觉。缘觉者,一为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證理。一因非花落叶之外缘,自觉悟无常,而断惑證理者。独觉者,为彼于无佛之世,而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非花落叶,独自觉悟者。
三、菩萨 具名菩提萨埵,或菩提索埵。旧译作大道心众生、道众生;新译作大觉有情、觉有情。求道大心之人,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曰道众生。又曰大觉有情,又萨埵勇猛之义。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是由意译者也。又总求佛果,名大乘众。
四、佛 佛陀之略称,译作觉者。具满自觉觉他之二行,为十界最高之圣者。
超凡入圣
【俗语佛源】
佛教称断惑證真的人为圣;入圣,指入于圣人的境界。具体地说,超出六道轮回者,即入「圣流」。轮回于六道的众生,称为「六凡」;超出生死者,称为「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俱舍论》卷十八说:「入圣得果,离染漏尽」。《景德传灯录·神宴国师》说:「定祛邪法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谓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道德,进入了圣人的行列。后来以「超凡入圣」比喻学识造诣精深,由凡庸而达于圣域。如宋·黄庭坚《题杨凝式诗碑》说:「余尝评近世三家书,杨少师如散僧入圣。」又宋无《忆旧冯素之诗》说:「传经心入圣,用笔意凝神」。又以「超凡入圣」勉励后人,如《诸子语类》卷八说:「而今紧要:且看圣人如何,常人如何,自家因甚便不如圣人?因甚便又是常人?就此理会得,便可超凡入圣。」(常正)
佛教称断惑證真的人为圣;入圣,指入于圣人的境界。具体地说,超出六道轮回者,即入「圣流」。轮回于六道的众生,称为「六凡」;超出生死者,称为「四圣」,即声闻、缘觉、菩萨和佛。《俱舍论》卷十八说:「入圣得果,离染漏尽」。《景德传灯录·神宴国师》说:「定祛邪法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谓超出了一般人的思想道德,进入了圣人的行列。后来以「超凡入圣」比喻学识造诣精深,由凡庸而达于圣域。如宋·黄庭坚《题杨凝式诗碑》说:「余尝评近世三家书,杨少师如散僧入圣。」又宋无《忆旧冯素之诗》说:「传经心入圣,用笔意凝神」。又以「超凡入圣」勉励后人,如《诸子语类》卷八说:「而今紧要:且看圣人如何,常人如何,自家因甚便不如圣人?因甚便又是常人?就此理会得,便可超凡入圣。」(常正)
八倒──凡小八倒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凡即凡夫,小即小乘。倒即颠倒。谓凡夫著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及小乘之人,但著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虚幻不实,岂能长久。凡夫妄计是常,即成常颠倒。
〔二、非乐计乐〕,非乐计乐者,谓世间五欲之乐,皆是招苦之因。凡夫不了,妄计为乐,即成乐颠倒。(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非我计我〕,非我计我者,谓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无有我。若一大是我,三大应非我;若四大俱是我,应有多我,毕竟是谁为我?故知我即不可得。凡夫不了,于自身中,强生主宰,妄计为我,成我颠倒。(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不净计净〕,不净计净者,谓己身、他身,具有五种不净。凡夫不了,妄生贪著,执以为净,即成净颠倒。(已上四计,是凡夫四倒。五种不净者,种子不净、住处不净、自体不净、外相不净、究竟不净也。)
〔五、常计无常〕,常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即变异之义。谓声闻、缘觉,为无明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妄计有生灭变异之相,是名无常颠倒。(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六、乐计非乐〕,乐即涅槃清净之乐,非乐即苦也。谓二乘为无明所覆,于如来清净涅槃,妄计是苦,是名非乐颠倒。(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我计无我〕,我即佛性真实之我,无我,即佛性中无有我也。谓二乘为无明所覆,不了无我法中而有真我,故于佛性真我之中,妄计无我,是名无我颠倒。
〔八、净计不净〕,净即如来常住之身,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血肉身,非是筋骨缠裹之身。二乘为无明所覆,但观世间一切诸色皆为不净,不了如来常住法身之净,是名不净颠倒。(已上四计,是小乘四倒。)
(出涅槃经)
凡即凡夫,小即小乘。倒即颠倒。谓凡夫著有,妄于无常法中计常,苦中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及小乘之人,但著于空,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无我,净计不净。故有凡小八倒之名焉。(小乘,即声闻乘、缘觉乘也。)
〔一、非常计常〕,非常计常者,谓世间一切有为之事,皆悉无常,虚幻不实,岂能长久。凡夫妄计是常,即成常颠倒。
〔二、非乐计乐〕,非乐计乐者,谓世间五欲之乐,皆是招苦之因。凡夫不了,妄计为乐,即成乐颠倒。(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非我计我〕,非我计我者,谓此身皆因四大假合而成,本无有我。若一大是我,三大应非我;若四大俱是我,应有多我,毕竟是谁为我?故知我即不可得。凡夫不了,于自身中,强生主宰,妄计为我,成我颠倒。(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不净计净〕,不净计净者,谓己身、他身,具有五种不净。凡夫不了,妄生贪著,执以为净,即成净颠倒。(已上四计,是凡夫四倒。五种不净者,种子不净、住处不净、自体不净、外相不净、究竟不净也。)
〔五、常计无常〕,常即法身常住之义,无常即变异之义。谓声闻、缘觉,为无明所覆,于如来常住法身,妄计有生灭变异之相,是名无常颠倒。(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六、乐计非乐〕,乐即涅槃清净之乐,非乐即苦也。谓二乘为无明所覆,于如来清净涅槃,妄计是苦,是名非乐颠倒。(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七、我计无我〕,我即佛性真实之我,无我,即佛性中无有我也。谓二乘为无明所覆,不了无我法中而有真我,故于佛性真我之中,妄计无我,是名无我颠倒。
〔八、净计不净〕,净即如来常住之身,非杂食身,非烦恼身,非血肉身,非是筋骨缠裹之身。二乘为无明所覆,但观世间一切诸色皆为不净,不了如来常住法身之净,是名不净颠倒。(已上四计,是小乘四倒。)
凡夫妄计我
【三藏法数】
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
【三藏法数】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者,谓如来出世,既成道已,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
凡圣皆被毁辱
【三藏法数】
谓法将灭时,教道不明,以伪乱真,以邪混正,是非不明,凡圣无别。故自凡夫之僧至阿罗汉,一概被人轻贱毁辱,既辱其徒,何有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谓法将灭时,教道不明,以伪乱真,以邪混正,是非不明,凡圣无别。故自凡夫之僧至阿罗汉,一概被人轻贱毁辱,既辱其徒,何有其教,是为法没时之秽行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凡所求事,皆不思议门
【三藏法数】
观自在仪轨等经,皆说行人欲求所愿成就时,用四种物,一者弓箭及数珠、袈裟等,二者雌黄等种种药物,三者河岸上土作狮子、孔雀等禽兽之形,四者或塑画雕刻佛、菩萨、明王等像,置于坛中,如法诵咒,若得火焰出时,或手执,或涂身等,即得飞腾虚空,游诸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乐,悉皆成就,不可思议也。
观自在仪轨等经,皆说行人欲求所愿成就时,用四种物,一者弓箭及数珠、袈裟等,二者雌黄等种种药物,三者河岸上土作狮子、孔雀等禽兽之形,四者或塑画雕刻佛、菩萨、明王等像,置于坛中,如法诵咒,若得火焰出时,或手执,或涂身等,即得飞腾虚空,游诸世界,供养诸佛,随心所乐,悉皆成就,不可思议也。
令凡同佛,如来归命门
【三藏法数】
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一切天龙闻者,皆是清净法音。又偈云:譬如灵丹药,点铁成金宝,诵持陀罗尼,变凡作贤圣。又佛顶偈云:十方世界诸如来,护念归念受持者。是也。
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诵持陀罗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恶,一切天龙闻者,皆是清净法音。又偈云:譬如灵丹药,点铁成金宝,诵持陀罗尼,变凡作贤圣。又佛顶偈云:十方世界诸如来,护念归念受持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