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凡
【佛学大辞典】
(名数)内凡外凡也。三乘之行人,见谛已前为凡位,凡位分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为外凡。正行其法,近于圣位者为内凡。小乘之三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三曰:「四教并以外凡为教,内凡为行,圣位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名数)内凡外凡也。三乘之行人,见谛已前为凡位,凡位分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为外凡。正行其法,近于圣位者为内凡。小乘之三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三曰:「四教并以外凡为教,内凡为行,圣位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凡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与小乘人也。又凡夫即小人,故曰凡小。观经玄义分曰:「凡小之论,乃加信受。」教行信證行卷曰:「欲令凡小增欲往生之意故。」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与小乘。
(术语)凡夫与小乘人也。又凡夫即小人,故曰凡小。观经玄义分曰:「凡小之论,乃加信受。」教行信證行卷曰:「欲令凡小增欲往生之意故。」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与小乘。
凡小八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凡夫,小乘之人所起颠倒之见解也。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之妄见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种颠倒见解,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
(术语)谓凡夫,小乘之人所起颠倒之见解也。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之妄见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小乘行人所共有的八种颠倒见解,即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不净计净、常计无常、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不净。
凡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波罗,旧曰凡夫,新曰异生。对圣者之称。谓无些少之断惑證理者。凡者常也。又,非一也,凡常而遮类多,故云凡夫。梵网经上曰:「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法华经曰:「凡夫浅识,深著五欲。」大威德陀罗尼经曰:「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佛性论曰:「凡夫以身见为性。」止观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席品多故。」大日经疏一曰:「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术语)梵语波罗,旧曰凡夫,新曰异生。对圣者之称。谓无些少之断惑證理者。凡者常也。又,非一也,凡常而遮类多,故云凡夫。梵网经上曰:「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法华经曰:「凡夫浅识,深著五欲。」大威德陀罗尼经曰:「于生死迷惑流转,住不正道,故名凡夫。」佛性论曰:「凡夫以身见为性。」止观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席品多故。」大日经疏一曰:「凡夫者,正译应云异生。」
【佛学常见辞汇】
迷惑事理和流转生死的平常人。
凡夫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异生性。有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之法,未断以来,使诸众生悉为凡夫,是名凡夫性,见大乘义章一。
(术语)新云异生性。有为法中有一非色非心之法,未断以来,使诸众生悉为凡夫,是名凡夫性,见大乘义章一。
凡夫十重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阿赖耶识之不觉义,分为十重言也。禅源诸诠四曰:「此识(阿赖耶识)在凡,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圣贤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总有十重(今每重以梦喻一一合之):谓一切众生虽皆有本觉真心(此第一重。如一富贵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未遇善友开示,法尔本来不觉(第二重。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不觉故,法尔念起(第三重。如睡法尔有梦);念起故,有能见相(第四重。如梦中之想);以有见故,根身世界妄现(第五重。梦中别见有身在他乡贫苦,及见种种好恶事境);不知此等从自念起,执为定有,名为法执(第六重。正梦时,法尔必执所见物为实有也);执法定故,便见自他之殊,名为我执(第七重。梦时必认他乡贫苦身为己本身);执此四大为我故,法尔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递情诸境,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校(第八重。此是毒。如梦在他乡,所见违顺等事,亦贪瞋也);由此故造善恶等业(第九重。梦中或打夺或骂,或行恩布德);业成难逃,如影响应于形声,故受六道业系苦乐相(第十重。如梦因偷夺打骂,被捉枷禁决罚。或行恩得报,举荐拜官署职)。悟后修證,还有十重,翻妄即真。」
(术语)凡夫阿赖耶识之不觉义,分为十重言也。禅源诸诠四曰:「此识(阿赖耶识)在凡,常有觉与不觉二义。觉是三乘圣贤之本。今且示凡夫本末,总有十重(今每重以梦喻一一合之):谓一切众生虽皆有本觉真心(此第一重。如一富贵人,端正多智,自在宅中住);未遇善友开示,法尔本来不觉(第二重。如宅中人睡,自不知也);不觉故,法尔念起(第三重。如睡法尔有梦);念起故,有能见相(第四重。如梦中之想);以有见故,根身世界妄现(第五重。梦中别见有身在他乡贫苦,及见种种好恶事境);不知此等从自念起,执为定有,名为法执(第六重。正梦时,法尔必执所见物为实有也);执法定故,便见自他之殊,名为我执(第七重。梦时必认他乡贫苦身为己本身);执此四大为我故,法尔贪爱顺情诸境,欲以润我。瞋嫌递情诸境,恐损恼我。愚痴之情,种种计校(第八重。此是毒。如梦在他乡,所见违顺等事,亦贪瞋也);由此故造善恶等业(第九重。梦中或打夺或骂,或行恩布德);业成难逃,如影响应于形声,故受六道业系苦乐相(第十重。如梦因偷夺打骂,被捉枷禁决罚。或行恩得报,举荐拜官署职)。悟后修證,还有十重,翻妄即真。」
凡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身也。
(术语)凡夫之身也。
凡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性分也,俱舍谓之异生性。谓身具见惑未證谛理者。四教仪六曰:「圣以正为义,舍凡性入正性。」
(术语)凡夫之性分也,俱舍谓之异生性。谓身具见惑未證谛理者。四教仪六曰:「圣以正为义,舍凡性入正性。」
凡师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夫之法师,未见谛者。法华玄义七曰:「凡师弘经。」
(杂语)凡夫之法师,未见谛者。法华玄义七曰:「凡师弘经。」
凡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习善习恶之是非行动也。释门归敬仪中曰:「凡习寄缘。」
(术语)凡夫习善习恶之是非行动也。释门归敬仪中曰:「凡习寄缘。」
凡情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人之心情也。华严玄谈四曰:「极位所承凡情难挹。」诸经要集序曰:「凡情闇短,器识昏迷。」
(术语)凡人之心情也。华严玄谈四曰:「极位所承凡情难挹。」诸经要集序曰:「凡情闇短,器识昏迷。」
凡愚
【佛学大辞典】
(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愚法小乘。
(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愚法小乘。
凡圣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德,与二智合明,与四机合节,与众圣合其冥显。」
(术语)凡夫与圣者也。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为圣者,其已下未断惑之人为凡夫。止观辅行一曰:「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节,与鬼神合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德,与二智合明,与四机合节,与众圣合其冥显。」
凡圣一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凡圣不二。从事相言之,则有六凡四圣之十界差别,由其理性言之,则无差别平等也。宝藏论曰:「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大日经义释五曰:「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凡圣不二,即凡夫和圣人的体性毫无差别平等的意思。
(术语)又云凡圣不二。从事相言之,则有六凡四圣之十界差别,由其理性言之,则无差别平等也。宝藏论曰:「凡圣不二,一切圆满。」大日经义释五曰:「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本无二体。」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凡圣不二,即凡夫和圣人的体性毫无差别平等的意思。
凡圣不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凡圣一如同。
(术语)与凡圣一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