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凡圣同居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台家所立四土之一。如娑婆世界为凡夫圣者同居之国土也。(参见:四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和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共同居住的国土。
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家所立之四种佛土也。一凡圣同居土,人天凡夫及声闻缘觉等圣者,同居之国土也。此有净秽二种,如娑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如西方极乐是同居之净土。二方便有馀土,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为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惑之人之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之惑未尽,故曰有馀。又为七方便人之所居,故名方便土,七方便人者,即藏教声闻缘觉二人(藏教中菩萨,三十四心断结成道,于菩萨之位,似未断惑,随而不生彼土,故除之),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菩萨一人,圆教菩萨一人之人种类也。又此土称为变易土。变化同居土之依身,而易以方便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又其后变此方便土之依身,而易以实报土之依身,故名变易土。然而生于此方便土者有五人: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前三果,思惑未尽,不能生方便土,故悉为阿罗汉,但从本位立名,于一阿罗汉之上举四果之别也),五辟支佛。文句六所谓:「五人断通惑者同生其土皆为菩萨,五人即之四果支佛」是也。此五人生于方便土,如其次第,经八,六,四,二万,十千劫,而发菩提心,涅槃经之说也。又谓有九人生于方便土。藏教声缘二人,通教声缘菩三人,别教三人,圆教一人也,别教三人者,至别教之菩萨第六住,断见思之烦恼,故六住已上者,生于方便土,此一人也,与十行十回向共为三人。圆教一人者,圆教十信位之六根净,以断见思烦恼故,报命尽,故生于方便土。观经妙宗钞上所谓:「九种行人合生彼土」是也。三实报无障碍土。方便土为證空理人之果报土,此上更有證一分中道之理之人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不相防,故名实报无障碍土。纯为菩萨之居,无有凡夫二乘,别教十地已上圆教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四常寂光土。常有法身,本在常住之体也,寂者解脱,一切诸相永寂也。光者般若,照诸相之智慧也。此三德不纵不横,名曰秘密藏,是乃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谓之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有有相无相二义:一寂光土,唯理。净名经疏一曰:「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实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法华玄义七曰:「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假,业力所隔感见不同。」是如理者为如智之所依,故名曰土,非别有能依所依身土之别相。此一义也。二依圆教之极意,三千诸法,宛然本有,是乃真佛真土,常寂光之名,依之而立,此圆教之实义也。见净名经疏一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馀土是二乘与没有證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佛学次第统编】
前说世间,但明凡夫世间。兹合凡圣,须明凡圣染净之土。惟诸家说土不同,兹就台家所立四种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 人天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之国土也。
二、方便有馀土 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之生处也。是修小乘之方便道,断见思惑者生处,故谓之方便。尘沙无明惑未尽,故谓之有馀。
三、实报无障碍土 方便土證空理者果报之土,此上更證一分中道之理者之果报土。行真实之法,感得胜报,色心可无相妨,谓之实报无障碍土。此土纯为菩萨所居,无凡夫二乘。如别教之十地已上,圆教之十住已上之菩萨是也。
四、常寂光土 常、即法身,为本在常住之体。寂、解脱也,一切诸相永寂。光、般若也,照诸相之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是诸佛如来之所依所居,故名常寂光土。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
〔一、同居土〕,同居土者,有秽有净。谓如此土娑婆世界,沙砾充满,即同居秽土也。西方安养世界,金宝庄严,无四恶趣,即同居净土也。虽净秽有异,皆是凡圣共住,故名同居也。(梵语娑婆,华言能忍。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有馀土〕,有馀土者,谓二乘等已断三界见、思惑尽,出生彼土,尚馀无明之惑未尽,故名有馀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果报土〕,果报土者,亦名实报土。即别教十地,圆教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等觉诸菩萨所居之土也。观无量寿佛经疏云:行真实法,感得胜报。是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者,即理性土也。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此以不迁不变名常,离有离无名寂,照俗照真名光。即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土也。净名疏云:修于圆教愿行之因,因极果满,道成妙觉,居常寂光。是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自性身依法性土〕,自性身者,以真如自性为身,即法身也。法性土者,即理土也。谓此身土体无差别,俱非色相所摄,譬如虚空,遍一切处,是名自性身依法性土。
〔二、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自受用身者,谓自受用法喜之乐,名自受用身,即自报身也。自受用土者,即实报土也。谓佛以相应净识,所修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是名自受用身依自受用土。(法喜之乐者,闻法欢喜而快乐也。)
〔三、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他受用身者,谓因他机感扣,而现此身,即胜应身也。他受用土者,亦即实报土也。谓佛以大慈悲力,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他受用身,依之而住,是名他受用身依他受用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四、变化身依变化土〕,变化身者,改转不定,名之为变;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劣应身也。变化土者,谓佛以大慈悲力,随诸有缘众生所宜,化为佛土,或大或小,或净或秽,佛变化身依之而住,是名变化身依变化土。
凡僧
【佛学大辞典】
(杂名)对證果之圣僧,而谓未證之僧为凡僧。梁僧传(知严传)曰:「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辨。始移尸向凡僧墓,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凡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种性也。
【三藏法数】
谓凡夫之人,不能觉了,因眼见色,生贪爱心,为爱造业,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是名凡种。
凡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三乘圣果之福德,而谓人天之福德为凡福。盂兰盆经疏上曰:「小行人天凡福。」
凡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思虑也。
凡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心识也。
六凡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界分凡夫圣者之二类: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天上为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为四圣。止观五之一曰:「凡圣皆具五阴。」同辅行曰:「凡谓六凡,圣谓四圣。」
【佛学常见辞汇】
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都是凡夫位,所以叫做六凡。
内凡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未得真證以来,总名凡夫,此中分内外二种。得似解之位为内凡,未得似解之位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三贤位为外凡。软、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为外凡,十住已上之三贤位为内凡。天台之六即,观行即以前为外凡,相似即为内凡。四教仪集注中曰:「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又曰:「渐见法性,心游理内,身居有漏,圣道未生,故名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种性以上渐息缘故,内求真性,故名为内。」
【佛学常见辞汇】
指将要进入圣位的人。小乘以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位为内凡,大乘则以十住以上之三贤位为内凡。
内凡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方便位中四善根位之称。所谓软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是也。
毛道凡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毛发为风吹动,谓根性愚钝而无定心也。(参见:毛道)
毛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毛头。凡夫之异名。谓凡夫行心不定,犹如轻毛之随风而东西也。然依梵本则有婆罗Ba%la,缚罗Va%la,之二音。婆罗为愚之义,缚罗为毛之义。古译人误婆罗为缚罗。译为毛。不知婆罗宜译为愚夫也。唯识枢要上本曰:「金刚经云毛道生,今云愚夫生,梵云婆罗(去声),此云愚夫,本错云缚罗乃言毛道。」玄应音义四曰:「毛道,此名误也。旧译云婆罗必利他伽阇那(Ba%lapr!thagjana),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论中作小儿凡夫是也。正言婆罗必栗托仡娜,婆罗此云愚,必栗托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应言愚异生。以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故,经言生与不生是也,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案梵语,毛言嚩罗,愚名婆罗,但毛与愚梵言相滥,此译人之失,致有斯谬也。法集等经言毛道头凡夫,或言毛头凡夫者误也。」慧琳音义十曰:「毛道此言译者误也。案梵云嚩啰,此云毛,婆罗此云愚,以毛与愚梵音相滥故误译此为毛,义翻为毛道,或云毛头,皆非也,此译者之失矣。正梵音云婆罗必哩他仡娜,婆罗此云愚,必哩他此云异,仡那此云生,唐云愚生是也,言毛道凡夫者义不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毛头,是凡夫的别名,因凡夫的心念不定,犹如轻毛随风飘舞不定。
外凡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凡之一。声闻乘以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之修行位为外凡,四善根之位为内凡。又菩萨乘以十信之位为外凡,十住等三贤之位为内凡。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内缘真性,故名为外。六道分段凡身未舍故名为凡。」四教仪集注中曰:「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
【佛学常见辞汇】
二凡之一。(参见:二凡)
二凡
【佛学大辞典】
(名数)内凡外凡也。三乘之行人,见谛已前为凡位,凡位分为二,但闻教法而信之者为外凡。正行其法,近于圣位者为内凡。小乘之三贤,大乘之十信位,是外凡也。小乘之四善根,大乘之十住已上,是内凡也。法华玄义三曰:「四教并以外凡为教,内凡为行,圣位为證。」
【佛学常见辞汇】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佛凡一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心与凡心为一体也。于获得他力信心之行者上而言之,体得他力信心之行者心,谓之佛凡一体。盖他力之信心,非行者之所计得,乃如来所赐者,其体为佛智,故是清净真实之佛心也。其佛心宿于行者贪瞋烦恼之凡夫心中,故佛心与凡心结合而为一体也。
退凡下乘率都婆
【佛学大辞典】
(堂塔)在天竺灵鹫山之二基石塔也。频毗娑罗王所建。西域记九曰:「宫城东北行十四里,至鹫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频毗娑罗王为闻法故,发兴人徒,由山麓至峰岑,跨谷凌岩,编石为阶,广十馀步,长五六里。中路有二小率堵婆,一云下乘,王至此徒行以进。一云退凡,即简凡人不使同往。」
倒凡
【佛学大辞典】
(术语)颠倒之凡夫。释门归敬仪中曰:「无始倒凡,随情妄执。」
倒修凡事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入重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