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凝结(凝結)  拼音:níng jié
1.凝聚、集结。《朱子语类。卷四五。论语。卫灵公篇》:「每常见山形如水漾沙之势,想初间地未成质之时,只是水。后来渐渐凝结,势自如此。」《红楼梦》第八回:「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2.纷扰纠结。《抱朴子。外篇。行品》:「临凝结而能断,操绳墨而无私者,干人也。」
《国语辞典》:凝结反应(凝结反应)  拼音:níng jié fǎn yìng
细菌或血球中的颗粒性抗原与对应抗体反应时,凝聚成块状的现象。也称为「凝集反应」。
《国语辞典》:凝结作用(凝结作用)  拼音:níng jié zuò yòng
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相互吸引的聚合作用。当气态物质处于低温、高压状况时,分子运动速度减慢、聚合力增强,便凝聚成液态物质。若温度再降低或压力再增加,则液态物质的分子动能更低,凝结作用更为明显,因而形成固态物质。
《国语辞典》:喷射凝结器(喷射凝结器)  拼音:pēn shè níng jié qì
使蒸汽与冷却水经直接接触而凝结成水的器具。
《國語辭典》:郁结(鬱結)  拼音:yù jié
1.积聚不舒畅。《后汉书。卷五七。刘瑜传》:「民愁郁结,起入贼党,官辄兴兵,诛讨其罪。」《红楼梦》第一回:「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便郁结著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也作「郁积」。
2.高出的样子。《文选。枚乘。七发》:「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
《國語辭典》:固结(固結)  拼音:gù jié
紧密坚实的结合在一起。《文选。张衡。东京赋》:「洪恩素蓄,民心固结。」
《漢語大詞典》:凝质(凝質)
(1).庄重诚正。《梁书·鄱阳王恢传》:“ 荆州 刺史 鄱阳王 恢 ,风度开朗,器情凝质。”
(2).犹凝肤。 唐 谷神子 《博异志·李黄》:“少顷,白衣方出,素裙粲然,凝质皎若,辞气闲雅,神仙不殊。”
(3).犹凝结;凝聚。 唐 张濯 《唐宝应灵庆池神庙记》:“天有五星,辰居其一;地有五材,水为之首。既作咸以正味,亦凝质而成盐。” 唐 林藻 《冰池照寒月赋》:“冰含虚以凄冷,月委照而光寒;既合体以凝质,故清辉而可观。”
《漢語大詞典》:冱结(沍結)
凝结。《元典章·圣政二·救灾荒》:“本路今春以来雨雪连绵,冰冻沍结,二麦无收,米穀艰糴。” 清 黄景仁 《游四明山放歌》:“太阴沍结惨不洩,仅有一竇从天开。”
分類:凝结
《漢語大詞典》:滞凝(滯凝)
凝结;不活动。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三:“清早的严寒,掩没了熹微的晨光,云影滞凝,死也不愿开展。”
分類:凝结不活
《漢語大詞典》:积冱(積沍)
凝结;冻结。 元 袁桷 《五月廿六日大寒二十二韵》:“地界幽都正,风传委羽来。阴机坚积沍,空窾起荒埃。”
分類:凝结冻结
《漢語大詞典》:冱涸(沍涸)
凝结。比喻忧思郁结。涸,通“ 沍 ”,寒气凝结。 唐 柳宗元《吊萇弘文》:“心沍涸其不化兮,形凝冰而自慄。”
《國語辭典》:凝集  拼音:níng jí
凝结、聚集在一起。如:「乌云凝集,布满天空,恐怕要下大雨了吧!」
《漢語大詞典》:凝蹇
犹凝结。管子·水地:“水集於玉,而九德出焉;凝蹇而为人,而九窍五虑出焉。” 尹知章 注:“蹇,停也。言精液凝停则为人也。”
分類:凝结
《漢語大詞典》:凝竭
犹凝结。《淮南子·天文训》:“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淮南子·要略》:“所以洮汰涤荡至意,使之无凝竭底滞,捲握而不散也。”
分類:凝结
《國語辭典》:凝霜  拼音:níng shuāng
1.凝结成霜。南朝齐。谢朓〈校猎曲〉:「凝霜冬十月,杀盛凉飙衷。」
2.比喻肃杀的威严。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故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必使笔端振风,简上凝霜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