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8,分32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一佛净土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种清净
日本所谓净土真宗七祖
七净华
七种不净
八不净
九品净土
九净肉
九种净肉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十七清净
十八圆净
十方净土
佛类词典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一佛净土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二种清净
日本所谓净土真宗七祖
七净华
七种不净
八不净
九品净土
九净肉
九种净肉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十七清净
十八圆净
十方净土
一切如来诸法本性清净莲华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由此而阿弥陀如来出生。见摄真实经上。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西方妙观察智大智慧门之莲华三昧。由此而阿弥陀如来出生。见摄真实经上。
一佛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从一般之佛土,称弥陀净土曰一佛净土。十疑论曰:「阎浮提之众生,心浊多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一佛土,即一佛净土。皆指弥陀之净土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术语)从一般之佛土,称弥陀净土曰一佛净土。十疑论曰:「阎浮提之众生,心浊多乱,偏赞一佛净土,使专心一境,即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生。」又一佛土,即一佛净土。皆指弥陀之净土而言。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菩萨欲證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术语)一切菩萨欲證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二种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清净,众生真如之心体,性本清净而无所染碍,名为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染,名为离垢清净。见华严大疏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自性清净〕,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名数)一、自性清净,众生真如之心体,性本清净而无所染碍,名为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染,名为离垢清净。见华严大疏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自性清净〕,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日本所谓净土真宗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天亲菩萨,第三祖梁昙鸾和尚,第四祖唐道绰禅师,第五祖唐善导大师,第六祖横川之源信和尚,第七祖黑谷之源空上人也。此七祖为日本真宗开祖见真大师所自定。见正信偈。
(名数)第一祖龙树菩萨,第二祖天亲菩萨,第三祖梁昙鸾和尚,第四祖唐道绰禅师,第五祖唐善导大师,第六祖横川之源信和尚,第七祖黑谷之源空上人也。此七祖为日本真宗开祖见真大师所自定。见正信偈。
七净华
【佛学大辞典】
(譬喻)(参见:七华)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不染曰净,华乃对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谓二乘修习无漏之业,以七种净行为华,而證道果,故言七净华也。维摩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漏业者,谓修戒定慧之业,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戒净华〕,戒净华者,谓摄律仪等戒,即正语、正业、正命也。谓二乘持守戒法,摄身口意业,若戒行清净,则道果自成也。(摄律仪者,谓一切戒法,无不聚摄也。正语、正业、正命者,即身口意三业也。正,即不邪也。若三业不邪,则戒体清净矣。)
〔二、心净华〕,心净华者,即精进、正念、正定也。谓二乘修习禅定,当精勤正念。若内心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三、见净华〕,见净华者,即正见、正思惟也。谓二乘修无漏行,常正思惟,则正见现前。若所见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四、断疑净华〕,断疑净华者,即见道也。谓初果须陀洹修无漏行观,断除疑惑,见道分明,则内心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疑惑即见惑,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五、分别净华〕,分别净华者,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修无漏行,断除思惑,于真空理善能分别,则内慧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思惑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也。)
〔六、行净华〕,行净华者,谓二果、三果,修无漏行,断除思惑,则智见分明,慧行清净,道果自成也。
〔七、涅槃净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涅槃净华者,即无学道也。谓四果阿罗汉既断见、思二惑,无法可学,知见清净,则涅槃之果自成也。
(譬喻)(参见:七华)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不染曰净,华乃对果而言,即因中所修之行也。谓二乘修习无漏之业,以七种净行为华,而證道果,故言七净华也。维摩经云: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是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漏业者,谓修戒定慧之业,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戒净华〕,戒净华者,谓摄律仪等戒,即正语、正业、正命也。谓二乘持守戒法,摄身口意业,若戒行清净,则道果自成也。(摄律仪者,谓一切戒法,无不聚摄也。正语、正业、正命者,即身口意三业也。正,即不邪也。若三业不邪,则戒体清净矣。)
〔二、心净华〕,心净华者,即精进、正念、正定也。谓二乘修习禅定,当精勤正念。若内心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三、见净华〕,见净华者,即正见、正思惟也。谓二乘修无漏行,常正思惟,则正见现前。若所见清净,则道果自成也。
〔四、断疑净华〕,断疑净华者,即见道也。谓初果须陀洹修无漏行观,断除疑惑,见道分明,则内心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疑惑即见惑,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
〔五、分别净华〕,分别净华者,谓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修无漏行,断除思惑,于真空理善能分别,则内慧清净,道果自成也。(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思惑者,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也。)
〔六、行净华〕,行净华者,谓二果、三果,修无漏行,断除思惑,则智见分明,慧行清净,道果自成也。
〔七、涅槃净华〕,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涅槃净华者,即无学道也。谓四果阿罗汉既断见、思二惑,无法可学,知见清净,则涅槃之果自成也。
七种不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自他之身分起贪著,妨正道,故为此七种想破著心也: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者。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言十月满足初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薄皮之下,皆为秽物。七、究竟不净,业尽报终,捐弃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恐于自他身分,而起贪著,妨于正道,故令假作此不净之想,破其著心。故有七种也。
〔一、种子不净〕,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二、受生不净〕,谓人之生,父母交遘,赤白和合,以成其身,故名受生不净。
〔三、住处不净〕,谓女人之体,是不净聚,处胎十月,居生熟二脏之间,故名住处不净。(生熟二藏者,谓初受饮食为生,饮食变坏为熟也。)
〔四、食啖不净〕,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
〔五、初生不净〕,谓十月满足,头向产门,流血淋漓,腥秽狼籍,故名初生不净。
〔六、举体不净〕,谓此身薄皮所覆,从头至足,纯是秽物,故名举体不净。
〔七、究竟不净〕,谓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流溢于外,胖胀烂坏,骨肉纵横,故名究竟不净。(大小者,如以身为大,四肢为小之类也。)
(名数)于自他之身分起贪著,妨正道,故为此七种想破著心也:一、种子不净,烦恼业因之内种,父母遗体之外种,皆为不净。二、受生不净,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净。三、住处不净,于不净之女体,胎处十月者。四、食啖不净,胎中食母血之不净。五、初生不净,言十月满足初生时之腥秽狼籍。六、举体不净,薄皮之下,皆为秽物。七、究竟不净,业尽报终,捐弃于冢间之不净流溢。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谓修行之人,恐于自他身分,而起贪著,妨于正道,故令假作此不净之想,破其著心。故有七种也。
〔一、种子不净〕,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二、受生不净〕,谓人之生,父母交遘,赤白和合,以成其身,故名受生不净。
〔三、住处不净〕,谓女人之体,是不净聚,处胎十月,居生熟二脏之间,故名住处不净。(生熟二藏者,谓初受饮食为生,饮食变坏为熟也。)
〔四、食啖不净〕,谓处于胎中,唯食母血以资其身,故名食啖不净。
〔五、初生不净〕,谓十月满足,头向产门,流血淋漓,腥秽狼籍,故名初生不净。
〔六、举体不净〕,谓此身薄皮所覆,从头至足,纯是秽物,故名举体不净。
〔七、究竟不净〕,谓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不净,流溢于外,胖胀烂坏,骨肉纵横,故名究竟不净。(大小者,如以身为大,四肢为小之类也。)
八不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比丘有不可畜积之八种不净物诸师之解不一。涅槃经六曰:「八种不净之物。」同疏六曰:「八不净者:畜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自作食不受而啖,污道污威仪,损妨处多,故名不净。」佛祖统纪四曰:「案律云:八不净者:一田园、二种植、三谷帛、四畜人仆、五养禽兽、六钱宝、七褥釜、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八不净:初佛在世时,诫诸弟子,乞食自活,少欲知足,不许畜此等物,以其能生贪恋计著之心,染污梵行。故有此八不净之名也。
一、置买田宅 谓比丘当依众居止,勤修出世清净为无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图自足,是为不净。
二、种植根栽 谓比丘当勤修道业,于世间资生之事,不生贪著。若不为众,私自种植田园,内妨行业,是为不净。
三、贮聚谷粟 谓比丘当乞食资身,清净活命。若不为众,私自藏贮谷粟米麦,是为不净。
四、畜养奴婢 谓比丘当闲居净处,修摄其心,行安乐行。若不为众,畜养奴婢,驱使作务,是为不净。
五、畜养群畜 谓比丘当持禁戒,慈心不杀。若畜养牛马等畜孳生之类,以污梵行,是为不净。
六、藏积金银钱宝 谓比丘当以清雅为高,安贫乐道,身无长物。若贪积世间所重金银资财等物,资生求利,计算出纳,有乖道行,是为不净。
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 谓比丘当奉佛戒,志尚俭素,于诸玩好,心不贪恋,布衣草座,常怀知足。若贪世间稀有雕饰之物,是为不净。
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爨 谓比丘与众居止,当与众同餐,或乞食自活,励精梵行,成就道业。若藏积釜镬,以自煮爨,别众而食,是为不净。
(名数)比丘有不可畜积之八种不净物诸师之解不一。涅槃经六曰:「八种不净之物。」同疏六曰:「八不净者:畜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卖、耕种,自作食不受而啖,污道污威仪,损妨处多,故名不净。」佛祖统纪四曰:「案律云:八不净者:一田园、二种植、三谷帛、四畜人仆、五养禽兽、六钱宝、七褥釜、八象金饰床及诸重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八不净:初佛在世时,诫诸弟子,乞食自活,少欲知足,不许畜此等物,以其能生贪恋计著之心,染污梵行。故有此八不净之名也。
一、置买田宅 谓比丘当依众居止,勤修出世清净为无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图自足,是为不净。
二、种植根栽 谓比丘当勤修道业,于世间资生之事,不生贪著。若不为众,私自种植田园,内妨行业,是为不净。
三、贮聚谷粟 谓比丘当乞食资身,清净活命。若不为众,私自藏贮谷粟米麦,是为不净。
四、畜养奴婢 谓比丘当闲居净处,修摄其心,行安乐行。若不为众,畜养奴婢,驱使作务,是为不净。
五、畜养群畜 谓比丘当持禁戒,慈心不杀。若畜养牛马等畜孳生之类,以污梵行,是为不净。
六、藏积金银钱宝 谓比丘当以清雅为高,安贫乐道,身无长物。若贪积世间所重金银资财等物,资生求利,计算出纳,有乖道行,是为不净。
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 谓比丘当奉佛戒,志尚俭素,于诸玩好,心不贪恋,布衣草座,常怀知足。若贪世间稀有雕饰之物,是为不净。
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爨 谓比丘与众居止,当与众同餐,或乞食自活,励精梵行,成就道业。若藏积釜镬,以自煮爨,别众而食,是为不净。
九品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有九品差别之净土也。愿往生之人,有九品之别,故所生之极乐净土,亦有九品之殊。其说虽基于观无量寿经。而彼经但谓众生之机,有九品之别,各修其品之行者,有来迎之真化,华开之迟速,悟道之早晚。实未明言极乐有九品之别。惟据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三及支谦之阿弥陀经下,则说与九品开合不同之三辈往生。谓其上辈者,直往生净土,住于空中七宝舍宅,且去阿弥陀佛为近。中辈及下辈者,不得直至佛所,道见弥陀国界边自然七宝城,纵广各二千里者,止于此,居五百岁,出而至阿弥陀佛所,闻法亦不开解,住于地上之舍宅,且去佛甚远云。是即说三辈人所生之土,有中边优劣之殊者也。若据无量寿经下,则其明三辈往生之文中,不言所生之处有异同。而别至末段,说疑惑者,生于边地,处于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之宫殿,五百岁中,不见佛闻法。是为边地不摄于三辈者,与前二经不同。然净土有中边之说,则彼此无异。又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别有九品净土之说。文曰:「无量寿国,在九品净识三摩地,是即诸佛境界,如来所居。三世诸佛,从是成正觉,具足三明,增长福慧。其九品境界: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无垢地,上品下生离垢地,中品上生善觉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无漏地,下品上生真觉地,下品中生贤觉地,下品下生乐门地,是名曰九品净识真如境。」又「若有众生,欲往生如是九品净土,奉视十二圆妙(即十二光佛),日夜三时,称如是九品净土名,赞十二光佛号,即永出三界火宅,定生真如,离有漏,永入无漏。」是盖为密教一种之所说,与净土家所谓九品不同之处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术语)又曰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有九品差别之净土也。愿往生之人,有九品之别,故所生之极乐净土,亦有九品之殊。其说虽基于观无量寿经。而彼经但谓众生之机,有九品之别,各修其品之行者,有来迎之真化,华开之迟速,悟道之早晚。实未明言极乐有九品之别。惟据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三及支谦之阿弥陀经下,则说与九品开合不同之三辈往生。谓其上辈者,直往生净土,住于空中七宝舍宅,且去阿弥陀佛为近。中辈及下辈者,不得直至佛所,道见弥陀国界边自然七宝城,纵广各二千里者,止于此,居五百岁,出而至阿弥陀佛所,闻法亦不开解,住于地上之舍宅,且去佛甚远云。是即说三辈人所生之土,有中边优劣之殊者也。若据无量寿经下,则其明三辈往生之文中,不言所生之处有异同。而别至末段,说疑惑者,生于边地,处于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之宫殿,五百岁中,不见佛闻法。是为边地不摄于三辈者,与前二经不同。然净土有中边之说,则彼此无异。又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别有九品净土之说。文曰:「无量寿国,在九品净识三摩地,是即诸佛境界,如来所居。三世诸佛,从是成正觉,具足三明,增长福慧。其九品境界:上品上生真色地,上品中生无垢地,上品下生离垢地,中品上生善觉地,中品中生明力地,中品下生无漏地,下品上生真觉地,下品中生贤觉地,下品下生乐门地,是名曰九品净识真如境。」又「若有众生,欲往生如是九品净土,奉视十二圆妙(即十二光佛),日夜三时,称如是九品净土名,赞十二光佛号,即永出三界火宅,定生真如,离有漏,永入无漏。」是盖为密教一种之所说,与净土家所谓九品不同之处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九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不见为己杀之肉,不闻为己杀之肉,不疑为己杀之肉,不为己杀之肉,命尽自死之肉,鸟所食残之肉,死久自乾之肉,未尝约期之肉,前已杀之肉也。(参见: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馀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乾,死亡多日而自乾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九净肉者,律中但开不见、不闻、不疑三种。楞严要解加自死、鸟残,为五种。而此经复加不为己等,是为九净肉也。然如来护生戒杀,而听比丘食此净肉者,盖因地多沙石,草菜不生之处,听以活命。此亦权巧方便耳。若大慈利物,皆所应断。故此经复制诸比丘悉不得食也。
〔一、不见杀〕,谓眼自不曾见其杀也。
〔二、不闻杀〕,谓耳自不曾闻其杀,亦不从无信人前,闻其语为我故杀也。
〔三、不疑为己杀〕,僧祇律云:比丘于檀越家见羊,后再往彼,见其头脚在地,即生疑而问言:前所见羊,为在何处?若言为阿阇黎杀,则不应食。若言我为祠天故杀,是名不疑为己杀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檀,华言施。言檀越者,华梵兼举。谓行施者,能超越贫穷之海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四、不为己杀〕,谓因于他事,或为他人而杀,不专为我而杀也。
〔五、自死〕,谓非因人故杀,亦非为他物之所伤害,乃其命尽报终而死也。
〔六、鸟残〕,谓于山林间,而为鹰鹯等之所伤害者也。
〔七、生乾〕,谓不由汤火而熟,亦非鹰鹯之所伤残,乃因死已日久自乾也。
〔八、不期遇〕,谓不因期约,偶然相遇而食也。
〔九、前已杀〕,谓非今时因我而杀,乃是前时先已杀者也。
(名数)不见为己杀之肉,不闻为己杀之肉,不疑为己杀之肉,不为己杀之肉,命尽自死之肉,鸟所食残之肉,死久自乾之肉,未尝约期之肉,前已杀之肉也。(参见: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馀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乾,死亡多日而自乾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九净肉者,律中但开不见、不闻、不疑三种。楞严要解加自死、鸟残,为五种。而此经复加不为己等,是为九净肉也。然如来护生戒杀,而听比丘食此净肉者,盖因地多沙石,草菜不生之处,听以活命。此亦权巧方便耳。若大慈利物,皆所应断。故此经复制诸比丘悉不得食也。
〔一、不见杀〕,谓眼自不曾见其杀也。
〔二、不闻杀〕,谓耳自不曾闻其杀,亦不从无信人前,闻其语为我故杀也。
〔三、不疑为己杀〕,僧祇律云:比丘于檀越家见羊,后再往彼,见其头脚在地,即生疑而问言:前所见羊,为在何处?若言为阿阇黎杀,则不应食。若言我为祠天故杀,是名不疑为己杀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檀,华言施。言檀越者,华梵兼举。谓行施者,能超越贫穷之海也。梵语阿阇黎,华言轨范。)
〔四、不为己杀〕,谓因于他事,或为他人而杀,不专为我而杀也。
〔五、自死〕,谓非因人故杀,亦非为他物之所伤害,乃其命尽报终而死也。
〔六、鸟残〕,谓于山林间,而为鹰鹯等之所伤害者也。
〔七、生乾〕,谓不由汤火而熟,亦非鹰鹯之所伤残,乃因死已日久自乾也。
〔八、不期遇〕,谓不因期约,偶然相遇而食也。
〔九、前已杀〕,谓非今时因我而杀,乃是前时先已杀者也。
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九种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食条及九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者同前。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者。七生乾,非由汤火而熟者。又非鹰鸟等伤害所馀,乃自死经多日而自乾者。八不期遇,不由期约,偶然相遇而食者。九前已杀,非今时因我而杀,前时已杀者。见涅槃经四。
(名数)(参见:食条及九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者同前。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者。七生乾,非由汤火而熟者。又非鹰鸟等伤害所馀,乃自死经多日而自乾者。八不期遇,不由期约,偶然相遇而食者。九前已杀,非今时因我而杀,前时已杀者。见涅槃经四。
十二方净土佛世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二佛)
(名数)(参见:十二佛)
十二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名数)于东方配三佛于西南北四维上下各配一佛,一、东方虚空功德清净微尘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华波头摩琉璃光宝体香最上香供养讫种种庄严顶髻无量无边日月光明愿力庄严变化庄严法界出生无障碍王如来。二、东方毫相日月光明燄宝莲华坚如金刚身毗卢遮那无障碍眼圆满十方放光照一切佛刹相王如来。三、东方一切庄严无垢光如来。四、南方辩才璎珞思念如来。五、西方无垢月相王名称如来。六、北方华庄严作光明如来。七、东南方作灯明如来。八、西南方宝上相名称如来。九、西北方无畏观如来。十、东北方无畏无怯毛孔不竖名称如来。十一、下方狮子奋迅根如来。十二、上方金光威王相似如来。见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
十七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七种庄严」条同。
(名数)与「十七种庄严」条同。
十八圆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八圆满,是报身佛之依持圆净也。一色相圆净,光明遍照无明世界,色相周遍也。二形貌圆净,妙饰界处各各形貌殊胜也。三量圆净,大城无边不可量也。四处圆净,出过三界所行处也。五因圆净,世出世之善根自功德而生也。六果圆净,清净自在唯识之相也。七主圆净,如来所镇,恒居于中也。八助圆净,菩萨安乐所住处也。九眷属圆净,无量八部众等所行处也。十持圆净,大法味喜乐所持,长养法身也。十一业圆净,作一切利益之事也。十二利益圆净,离一切烦恼之灾横也。十三无怖畏圆净,非诸魔所行处也。十四住处圆净,一切庄严所依处也。十五路圆净,大法与念与慧与行之出离也。十六乘圆净,以止观定慧为所乘也。十七门圆净,以三解脱门为入处也。十八依止圆净,以大莲华为依止也。出于摄大乘论。
(名数)又名,十八圆满,是报身佛之依持圆净也。一色相圆净,光明遍照无明世界,色相周遍也。二形貌圆净,妙饰界处各各形貌殊胜也。三量圆净,大城无边不可量也。四处圆净,出过三界所行处也。五因圆净,世出世之善根自功德而生也。六果圆净,清净自在唯识之相也。七主圆净,如来所镇,恒居于中也。八助圆净,菩萨安乐所住处也。九眷属圆净,无量八部众等所行处也。十持圆净,大法味喜乐所持,长养法身也。十一业圆净,作一切利益之事也。十二利益圆净,离一切烦恼之灾横也。十三无怖畏圆净,非诸魔所行处也。十四住处圆净,一切庄严所依处也。十五路圆净,大法与念与慧与行之出离也。十六乘圆净,以止观定慧为所乘也。十七门圆净,以三解脱门为入处也。十八依止圆净,以大莲华为依止也。出于摄大乘论。
十方净土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诸佛净土,无量无边,故云十方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诸佛净土,故云十方净土。
(术语)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诸佛净土,无量无边,故云十方净土。
【佛学常见辞汇】
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诸佛净土,故云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