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智净妙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之相,不外惑业苦。圣者离惑业苦,即是智净妙相。
一、智 智者谓言照了,无有惑也。
二、净 净者谓言清净,离恶行之过失,离烦恼之垢染也。
三、妙 妙者谓言殊妙,具菩提涅槃殊妙之妙果,无业报系缚之苦受也。
三业清净
【佛学次第统编】
三业清净者:
一、身行清净 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 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 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熏净不断
【佛学次第统编】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五净德
【佛学次第统编】
诸德福田经云僧五净德:
一、发心离俗 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
二、毁其形好 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 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驱命 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 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苾刍五德」翻译名义云:「苾刍草五德,苾刍雪山香草,谓其有五种德,以喻比丘亦具此德,故称为苾刍也。」
一、体性柔软 体性柔软者,以喻比丘能折伏身语意业之粗犷也。
二、引蔓旁布 引蔓旁布者,以喻比丘传法度人,延绵不绝也。
三、馨香远闻 馨香远闻者,以喻比丘戒德芬馥,为众所闻也。
四、能疗疼痛 能疗疼痛者,以喻比丘能断烦恼毒害之痛苦也。
五、不背日光 不背日光者,以喻比丘正见思惟,常向佛日而不背也。
耳根清净
【俗语佛源】
听不到胡言乱语、嘈杂的声音,俗谓「耳根清净」。这个词语出于《圆觉净》卷上:「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耳根,「六根」之一,指听觉器官及其功能。所说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灵,故佛多以音声作佛事来度化众生。「耳根清净」是「六根清净」的一类。「耳根清净」,便能达到「天耳通」,远近皆闻,能知一切众生的语言。《楞严经》卷六还指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后文学中常有引用,如《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阳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多指不闻是非。如《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当是打发罗童回去,且得耳根清净。」钱钟书《围城》第214页:「这全是你不好,听了许多闲话来告诉我,否则我耳根清净,好好的不会跟人计较」(参见「六根清净」条)。(李明权)
净财
【俗语佛源】
指来路正当,用于供养佛、法、僧这三宝的钱财。如修寺、建殿、造像、印经、斋僧等。举两个例子,唐·白居易《绣西方帧赞序》:「(弘农郡君)舍净财,绣西方阿弥陀佛像及本国土眷属一部,奉为故李氏长姊杨夫人灭宿殃,追冥也。」此系为造像而舍净财。又如清·龚自珍《助刊圆觉经略疏愿文》:「佛弟子仁和龚自珍同妻山阴何氏敬舍净财,助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成。」此系为印经而舍净财。佛教徒为供养三宝而施舍净财,是修习布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属于「功德行」。然而,正信的佛教徒不可自恃功德而希冀「人天福报」,而应将此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李明权)
二种世间清净
【三藏法数】
(出无量寿经论)
论云:若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获此二种世间清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器世间清净〕,谓世界如器,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
〔二、众生世间清净〕,谓所化众生,隔别间差,故名众生世间。谓彼阿弥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动摇,于一切时,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令其如实修行,离诸染著,皆愿往生我国,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三业──清净三业
【三藏法数】
(出缨珞经)
经云:须菩提问佛色身,佛即以三业答之。(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又云善现。)
〔一、身行清净〕,谓身之所行,能防塞一切诸不善法,是名身业清净。
〔二、口言真诚〕,谓凡所言说,真实诚信,永离邪妄之语,是名口业清净。
〔三、意专向道〕,谓收摄身心,常居寂定,无他异念,是名意业清净。
四净──菩萨四净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一、身净〕,谓菩萨断除惑业,身器清净,成无上道,生灭自在,是名身净。(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缘净〕,谓菩萨为摄化众生,故现种种神通,出没自在,诸缘无碍,是名缘净。
〔三、心净〕,谓菩萨修习梵行,离诸烦恼,于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净。
〔四、智净〕,谓菩萨善知世间、出世间之法,得清净智,无有挂碍,是名智净。
四种施俱得净报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谓菩萨达性相空,观一切众生无非福田,不见持戒、毁戒,及施、受果报之异,名为净善。所以施、受虽俱不净,亦俱得净报也。
〔一、施净受不净〕,谓能施之人,持戒多闻,知有慧施及施果报;受者破戒邪见,言无慧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净受不净也。
〔二、施不净受净〕,谓能施之人,著于邪见,言无慧施及施果报;受者持戒多闻,知有慧施及施果报,是名施不净受净也。
〔三、施受俱净〕,谓施者、受者,俱能持戒,多闻智慧,知有所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俱净也。
〔四、施受俱不净〕,谓施者、受者俱破戒无闻,著于邪见,言无有施及施果报,是名施受俱不净。
四句──净秽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净秽者,谓佛说华严经,或在清净之土,或在秽恶之土也。
〔一、唯染〕,染即秽染,谓佛于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等处而说是经,隐覆净相,故名唯染。(梵语娑婆,华言能忍。梵语摩竭提,华言善胜。)
〔二、唯净〕,净即清净。谓佛于华藏世界而说是经,其地金刚,无有染相,故名唯净。
〔三、染净俱〕,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随其机器大小,所见有异,或见是染,或见是净,故名染净俱。
〔四、非染净〕,谓佛随于一处而说是经,大乘之机,不见染净之相,同一法界,故名非染净。
五种不净──观身五种不净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种子不净〕,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业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馀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二、住处不净〕,住处不净者,谓观此身十月在于母胎,生藏之下,熟藏之上,臭秽中住,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如臭秽,不从华间生,不因瞻卜有,又不出宝山。是也。(梵语瞻卜,华言黄华。)
〔三、自体不净〕,自体不净者,谓观此身以四大不净所成,犹如世间饮食,不可久停,终成不净。设以四大海水,倾洗此身,终无香洁。大智度论云: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是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四、外相不净〕,外相不净者,谓观此身现见外相皆是不净,九孔常流种种秽恶,如眼出眵泪,耳出结聍,鼻出脓涕,口出涎唾,大小便道,不净常流,如破皮囊,满盛不净。大智度论云: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是也。
〔五、究竟不净〕,究竟不净者,谓观此身非唯现在不净,审实思惟,至于死后,捐弃冢间,烂坏臭秽,尤极不净。大智度论云:审谛观此身,必归于死处。是也。
五净德──僧五净德
【三藏法数】
(出诸德福田经)
〔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道妙,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
〔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
〔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
〔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五不退──生净土五不退
【三藏法数】
(出净土十疑论)
〔一、大悲摄持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持不舍,故得不退转也。
〔二、佛光照烛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常被佛光照烛,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长,而不退转也。
〔三、常闻法音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闻诸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无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转也。
〔四、善友同居不退〕,谓众生得生净土者,以由彼国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内无烦恼惑业之累,外无邪魔恶缘之境,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五、寿命无量不退〕,谓诸众生得生净土者,即得寿命无量,与佛菩萨平等无二,故一生之后,即不退转也。
五念门──修净土五念门
【三藏法数】
(出无量寿经论)
〔一、礼拜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身业,面对阿弥陀如来,一心翘勤恭敬礼拜,愿生彼国,是名礼拜门。(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二、赞叹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口业,称叹如来名号功德,光明智相,如实修行,求生彼国,是名赞叹门。
〔三、作愿门〕,谓修净土之人,清净意业,发大誓愿,如实修行奢摩他,求生彼国,是名作愿门。(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散乱之心也。)
〔四、观察门〕,谓修净土之人,用观观察则有三种:一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求生彼国,是名观察门。(梵语毗婆舍那,华言观,谓观破昏暗之心也。)
〔五、回向门〕,谓修净土之人,观察一切世间苦恼众生,愿同生彼国土,所有自己功德善根,悉以回向一切众生,共證无上觉,是名回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