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74,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32  33  34  35  36  38  39  40  4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净三业真言
净巾
净天
净天眼
净天眼三昧
净心
净心住
净心诫观法
净方
净月
净水珠
净主
净名
净名玄
净名经
净三业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凡修法之初,忏悔法了后,必手结莲华合掌印,口诵此真言,除净吾身口意三业之垢染也。其真言曰:唵。萨缚婆缚。驮。萨罗缚达磨。萨缚婆缚。度。欠。Om svabha%vas/uddha sarvadharma svabha%va s/uddhaha%m%。第一句之唵为金刚界真言归命语,三身之义,归命等之义如常。第二句萨缚婆缚为自性之义,第三句驮为自(净)之义,通上句即谓自身之自性清净也。第四句萨缚达磨为一切法之义,即谓一切法之自(净)性清净也。第五句萨缚婆缚度,度为他(净)之义,即谓他身之自性清净也,盖谓自身及一切诸法与他身共自性清净。结句之欠为我之义,即谓今以此自他法清净真言加持故,本具之自性显现,我身之三业今实清白也。
净巾
【佛学大辞典】
(物名)即手巾也。
净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四种天之一。(参见:天)
【三藏法数】
谓声闻、缘觉断诸烦恼,获大神通,变化自在,清净无染,是名净天。
【三藏法数】
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馀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谓帝释与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释为天主也。)
净天眼
【佛学大辞典】
(术语)清净之天眼也。中阿含经十三曰:「已得静正住。逮得净天眼。」
净天眼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三昧之一。(参见:三昧)
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音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俗语佛源】
三昧为梵语Samadhi之音译,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为正思维指导下的定力。《大智度论》:「 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以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佛教认为修行能證得「三昧」,则能引发种种神通妙用。以后遂引申为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书言故事·赞叹类》:「得妙处,曰得三昧。」《故事成语考·释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释家曰三昧,道家曰贞一,总言奥义之无穷。」《宋史·李元仪传》:「元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唐朝僧人怀素雅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可见「三昧」一词运用已十分广泛。 (常正)
净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之心也。宗镜录二十六曰:「破妄我而显真我之门。斥情心而归净心之道。」密教金刚界譬之于内明之月轮。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清净心。
净心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住之一。
【三藏法数】
谓别教菩萨,于初地断根本见惑,得出世间心,离凡夫我相障,故名净心住。(初地,即欢喜地也。根本见惑者,即三界外见惑,以界内诸惑由之而生也。凡夫我相者,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执为我也。)
净心诫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南山道宣著。本书之注述如下:净心诫观法科一卷,宋允堪述。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六卷,宋允堪述,日本慧光合。
净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方者方所,净方者即净土之称。归敬仪中曰:「净方不一,随意乐而受去。」
净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唯识论十大论师之一。(参见:十大论师)
净水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宝珠也,能令浊水澄净,故名净水珠。以喻慈心及信心。智度论二十曰:「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所谓瞋恨悭贪等烦恼,譬如净水珠著浊水中,水即清。」
净主
【佛学大辞典】
(杂语)令家屋为比丘得住之净屋,其施主谓之净主。善见律十七曰:「边房云何结缘净屋?若初建柱时先作坑,以柱近坑,比丘围绕捧柱为僧众作净屋,如是三说,说竟立柱。第二第三第四亦如是说,若说一柱,亦得净屋。若以作屋云何作净?应唤屋主来语言,此屋未净,为汝众徒为净。檀越作此言,此净屋布施众僧从意受用,即为净屋。若先作屋,无屋主,云何作净?若聚落有老宿应唤来,此屋未作净,请为净主。若檀越不解说,比丘应教作此言,此净屋布施众生随意受用,即得作净屋,随意受用,安置饭食,无内宿罪。」
净名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净名居士)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净名居士)
净名玄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天台智者之维摩经玄疏六卷,世称净名玄。
净名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维摩诘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