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分1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释净源(别称 晋水法师 杨 字 伯长、伯常 )
释元净( 徐 字 无象 辩才 号 回头 )
郭皇后( 净妃、玉京冲妙仙师 清悟 金庭教主、冲静元帅 )
释道臻( 道臻 字 伯祥 戴 净照禅师 实相 )
释克文(号 真净 字 云庵 真净大仙、真净大师 郑 )
吕陶(字 元钧 号 净德 )
释思义(字 和甫 号 净慧 凌 )
释净端( 丘、邱 字 明表、表明 号 安闲和尚、端师子、安閒和尚、回头和尚 世称 端狮子 )
释智净
释玄净(字 无象 徐 )
李琛(号 清净居士 )
释仁钦( 靖照大师 号 净照 )
释净梵( 笪 佛护 䉡 字 净梵 )
笪净之( 守静法师 )
其它辞典(续上)
释仁岳(别称 寂静 号 潜夫 姜 净觉法师 )释净源(别称 晋水法师 杨 字 伯长、伯常 )
释元净( 徐 字 无象 辩才 号 回头 )
郭皇后( 净妃、玉京冲妙仙师 清悟 金庭教主、冲静元帅 )
释道臻( 道臻 字 伯祥 戴 净照禅师 实相 )
释克文(号 真净 字 云庵 真净大仙、真净大师 郑 )
吕陶(字 元钧 号 净德 )
释思义(字 和甫 号 净慧 凌 )
释净端( 丘、邱 字 明表、表明 号 安闲和尚、端师子、安閒和尚、回头和尚 世称 端狮子 )
释智净
释玄净(字 无象 徐 )
李琛(号 清净居士 )
释仁钦( 靖照大师 号 净照 )
释净梵( 笪 佛护 䉡 字 净梵 )
笪净之( 守静法师 )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称寂静,自号潜夫,俗姓姜氏,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从释知礼、遵式学天台义。后对知礼所创山家派义有异议,遂著《十谏书》、《雪谤书》等与知礼往复辩难,自成一系,被称为后山外派或杂传派。住石壁、灵芝等寺,徙永嘉净社。年老还乡,胡宿为请赐号净觉法师。晚年持律甚严,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所著尚有《楞严经熏闻记》、《十不二门文心解》、《金刚錍科》等多种,并存;又有《楞严经集解》,佚。见《释门正统》卷五,《补续高僧传》卷二,《吴兴掌故集》卷四。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仁岳。霅川姜氏子。自号潜夫。闻法智南湖之化。往依为学。至水月桥。掷笠水中曰。吾所学不成。不复过此桥。法智器之。居以东厦。白昼焚膏。专事细绎。乡书至悉投帐阁。未尝启视。因出境分卫。乘舟水行。偃卧舒足。豁然自得。若拓虚空。樯为之折。每请益函丈。撷大屧关大钥。众望风畏之。尝与十同志。修请观音三昧。因疾有间。宴坐静室。恍如梦觉。自谓向之所学皆非。乃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道既不合。遂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以法裔。四明。乃加十三料简。以斥之。师复上十谏雪谤。往复不已。会昭庆有请。慈云为诗以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止。既迁石壁。复徙灵芝。时法智已归寂。师临众自诧曰。只因难杀四明师。谁向灵芝敢开口。有仁行人自永嘉。请居净社。一住十年。大弘法化。以年老还乡。霅守请主祥符。观察使刘崇广。为奏命服。枢密使胡宿。为请净觉之号。晚年专修净业。然三指供佛。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创隐沦堂休室。以为燕居。治平元年春。谓门人曰。我翌日午刻当行。至其时。说偈。安坐而化。塔全身于何山之西。师著述甚富。尤精于楞严。故注笔甚勤。有会解十卷。熏闻记五卷。文句三卷。又为说题并忏仪等书。世师家者。可久灵炤别具。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仁岳,字潜夫,姓姜氏,霅川人。闻法智至南湖,往依为学。法智器之,撰《问疑书》及《止疑》、《抉膜》、《指滥》、《十难》,以折他师,而辅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静室,恍若梦觉,自谓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寿量解》以难《妙宗》。《妙宗》者,四明所著也。自此道不合,还浙阳灵山,慈云摄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简》以斥之,仁复上《十谏》雪 ,往还不已。会西湖昭庆移启相请,慈云为诗送之。学徒从往者半,云弗之禁。既而迁石壁,徙灵芝,居永嘉净社十年,大弘化法。霅守请主祥符,观察刘从广请赐紫迦梨,枢密胡宿上其事行,赐号“净觉禅师”。晚岁专脩净业,热三指于佛前,持律至严,不以事易节。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谓门人曰:“明日日午,吾当行矣。”明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隐沦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仁岳著述极富,于《棱严》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胡宿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镫,多光互入。堂下六乐,正声相宣。鼓吹妙经,藻火圆教。法施岂有尽哉!”其推许亦未为过。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为禅居净觉,塔地已夷为蔬圃。仁乃见梦于僧曰:“塔处灌溉非便,乞迁之。”及开龛,色身不坏,舍利盈掬,乃具礼易葬他所。此与东山神照迁塔事相类,皆能示兆于数百年之后,异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九○
净源(一○一一——一○八八),俗姓杨,字伯长,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初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历参名师,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尝开法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后主杭之慧因院。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著述颇丰,有《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残存)、《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存)、《仁王经疏》四卷(存)、《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存)等。元祐三年卒,年七十八。见《补续高僧传》卷二,《释氏疑年录》卷七。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净源。字伯常。姓杨氏。生而敏慧。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奋志参寻。初见华严承迁。次见横海明覃。后见长水子璿。尽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住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禅为教。命师居之。所至。缁素景慕。师笔力遒劲。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以便观览。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高丽国王子为僧曰统义天。航海而来。问法于师。朝廷遣侍讲杨杰馆伴。化及外国。其道可知矣。元祐三年冬示寂。茶毗。得舍利无数。瘗于慧因院之西北。寿七十八。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学者以晋水称之。 赞曰。 法界无尽 一心洞明 奋厥馀力 诠释群经 作式垂范 聿有骏声 慕法者众 海国扬舲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源。字伯长。杨氏子。生而敏慧。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奋志参寻。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次见横海明覃。后谒长水璿法师。尽得华严奥旨。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声誉籍甚。开法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禅为教。请师居之。道风大振。师笔力遒劲。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以便观览。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义天者。高丽国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上表。乞传贤首教。归朝弘扬。敕有司。举可授法者。以诚法师对。 诚法师者。住东京觉严寺。讲华严经。历席既久。学者依以扬声。其为人。纯至少缘饰。高行远识。近世讲人。莫有居其右者。上表举师自代。曰。臣虽刻意讲学。识趣浅漏。特以年运已往。妄为学者所推。今异国名僧。航海问道。宜得高识博闻者。为之师。窃见杭州慧因院僧净源。精练教乘。旁通外学。举以自代。实允公议。上可其奏。遣朝奉郎杨亿馆。伴至慧因。受法诸刹。迎饯如行人礼。初华严疏钞。久已散坠。义天持至咨决。遂得复全。义天。业就还国。留金书华严三译本。一百八十卷。于慧因。师乃建阁。奉安之。时称师为华严中兴之祖。师。之道遂大行海外矣。元祐三年冬。示寂。茶毗获舍利无数。塔于院西北。寿七十有八。义天念法乳。遣侍僧寿介等。过海致祭焉。师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学者。称晋水法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1 【介绍】: 宋僧。于潜人,俗姓徐,字无象。博通诸典,精于止观。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学徒逾万人。神宗元丰中,赐紫衣及辨才大师之号。赵抃、苏轼、秦观等皆与唱和。后退居龙井圣寿院。全宋诗
释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俗姓徐。年十岁出家,十八学于天竺慈云师,二十五岁赐紫衣及辩才号,后退居龙井寿圣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事见《咸淳临安志》卷七○、《栾城后集》卷二四《龙井辩才法师塔铭》。今录诗十八首。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净(一○一一——一○九一),字无象,俗姓徐,杭州于潜(今属浙江临安)人。年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天竺慈云遵式。年二十五赐紫衣,法号辩才。与吕溱、赵抃、苏轼等为方外友。祖无择起制狱,元净预逮焉,居其间泰然,拟《金刚篦》撰《圆事理说》。后归龙井圣寿院,以天台教传生徒。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见苏辙《龙井辩才法师塔碑》(《栾城后集》卷二四),《补续高僧传》卷二。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元净。字无象。于潜徐氏。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灭。父叹曰。是宿世沙门也。自幼出家。受业于慈云。日夜精勤。慈云没后。复事明智。年二十五。赐紫衣及辨才号。太守沈公遘谓上天竺观音道场以音声忏悔为佛事。非禅那居。请师以教易之。师至。吴越竞来。凿山增室。几至万础。学者数倍。十七年。有利而夺之者。逾年夺者败。复以𢌿师。赵清献公赞之云。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光辉。越二年谢去。老于南山龙井之上。平生精修净业。行成力具。著应非一。尝与僧熙仲同食。仲视师眉间有光如萤。揽之得舍利。后常有于卧起处得舍利者。元祐八年示寂。寿八十一。果符初生肩痕之徵。塔成。东坡志其行事。颍滨为铭。 赞曰。 法苑将兴 栋梁攸属 挥麈白云 雨花飘馥 维赵及苏 式是高躅 龙井风清 过者必肃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元净。字无象。杭州于潜徐氏子。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绦。八十一日乃没。十岁出家。十八就学于慈云。不数年而齿高第。嗣谒明智。尝于讲次。闻法感悟。泣下如雨。代述。十五年。杭守吕溱。请住大悲阁。奏赐紫衣辨才之号。嘉祐中。中翰沈遘抚杭。以上竺宜讲宣奉师居之。学徒大集。凿山增室。几至万础。熙宁三年。杭守祖无择。坐狱于𭬥李。师以铸钟例被追辩。既而得释还山。又有利山门。施资之厚者。倚权以夺之。众亦随散。逾年其人以败。闻朝廷复𢌿师。众复集。赵清献公。与师为方外友。为之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未几。谢居南山之龙井。其后间一出。应南屏与灵山祖场。俯就众诚耳。皆坐席未暖而还。元祐四年。东坡治杭。尝问师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师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坡子迨生四岁。不能行。请师落发。摩顶数日即善步。嘉兴令陶彖有子。得魅疾。师适至秀。彖袖香虔请。因杖策随至其家。儿病方剧。师趺坐。引而问曰。汝居何地。而来至此。答曰。会稽之东。卞山之阳。是吾之宅。古木苍苍。曰。汝姓谁氏。答曰。吴王山上无人处。几度临风学舞腰。曰。汝柳姓乎。乃冁然而笑。师良久呵曰。汝无始以来。迷己逐物。为物所转。溺于淫邪。流浪千劫。不自解脱。入魔趣中。横生灾害。延及无辜。汝今当知魔即非魔。魔即法界。我今为汝。宣说首楞严秘密神咒。汝当谛听。痛自悔恨。讼既往过愆。返本来清净。示讫。遂号泣不复有云。自是儿帖然。凡人病患魔祟。师咒水洒之。无不立愈。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至七日。出偈告众。即右胁吉祥卧。奄然而逝。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寿八十一。适符绦没之数。塔于本山。东坡。命子由为之铭。师讲说不间昼夜。尝曰。鬼神。威德不具者。昼不得至。夜中人静。庶几能听。焚指供佛。左三右二。有欲效之者。师止之曰。如我乃可修西方净业。未尝须臾废。或祷大士求放光。光随现。沙门熙仲对食。视师眉间有光。遽起揽之。得舍利数粒。后人常于师卧处得之。有李生辩而无行。欲从师出家。东坡为之请。未言其名。力拒不许。若先知然。秀州狂僧号回头。以左道惑众。宣言欲建大塔。为吴人植福。施者云委。以师不可欺。惮于入杭。先遣使愿以钱十万供僧。师答曰。承以建塔净财欲饭僧。教有明文。不许互用。狂人大惭。而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2—1035 【介绍】: 宋仁宗后。应州金城人。天圣二年立为皇后,然颇见疏。尚、杨二美人俱得宠信,后数与之忿争,遂触怒仁宗,宦官阎文应因与帝谋废后,宰相吕夷简亦极力赞成。明道二年,诏以无子废之,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景祐元年,出居瑶华宫,又赐号金庭教主、冲静元帅。后帝念之,有意召还。二年,属小疾,遣文应挟医诊视,数日暴死。次年,追复皇后。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臻(一○一四~一○九三),字伯祥,俗姓戴,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为浮山远禅师法嗣,南岳下十一世(《五灯会元》卷一二)。年十四出家,二十为大僧。后嗣东京净因大觉琏禅师。神宗召对,令主慧林、智海二刹。哲宗即位,诏至福宁殿说法,赐号净照禅师。元祐八年卒,年八十。工墨竹,与黄庭坚等善(《画继》卷五)。《禅林僧宝传》卷二六有传。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道臻。字伯祥。福州古田戴氏子也。幼不茹荤。十四岁去上生院。持头陀行。又六年。为大小经论。置不读。曰。此方便说耳。即持一钵。走江淮。所参知识甚多。而得旨决于浮山远禅师。江州承天。虚席致臻。非所欲。而游丹阳。寓止因圣。一日行江上。顾舟默计曰。当随所往。信吾缘也。问舟师曰。载我船尾可乎。舟师笑曰。师欲何之。我入汴船也。臻云。吾行游京师。因载之。而北谒净因大觉琏禅师。琏使首众僧于座下。及琏归吴。众请以臻嗣焉。开法之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赐紫方袍徽号。京师四方都会。有万好恶。贵人达官日填门。而臻一目之 慈圣上仙 神宗诏至庆寿宫。赐对甚喜。诏设高广座。恣人问答。左右上下。得未曾有。欢声动宫殿。赐与甚厚 神宗悼佛法之微。悯名相之弊。始即相国。为慧林智海二刹。其命主僧。必自臻择之。宿老皆从风而靡。高丽使三僧来就学。臻随根开悟 神宗上仙。被诏至福宁殿说法。诏道臻素有德行。可赐号净照禅师。臻为人渠渠静退。似不能言者。所居都城西隅。衲子四十馀辈。颓然不出户。三十年如一日。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殁。前尝语门弟净圆曰。吾更三日行矣。及期沐浴。更衣说偈已。跏趺而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一夏。臻性慈祥纯至。奉身至约。一布裙二十年不易。用五幅才掩胫。不多为丛褶。曰徒费耳。无所嗜好。乃能雪方丈之西壁。请文与可扫墨竹。谓人曰。吾使游人见之。心目清凉。此君盖替我说法也。初说法于庆寿宫。僧问。慈圣仙游。定皈何所。臻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离天。上悦以为能加敬焉。 赞曰。余至京师。尚及见之。时年已八十。褊首婆娑。面有孺子之色。取次伽梨。曳履送客。可画也。黄鲁直题其像曰。老虎无齿。卧龙不吟。千林月黑。六合云阴。远山作眉红杏腮。嫁与春风不用媒。老婆三五少年日。也解东涂西抹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臻。传四明法智之道。初住金山龙游。侍读吴公倅都。闻师名。革兴教禅居请主之。学者朋来。师每讲次。会文集义。贯穿始终。浙西台学大振自南屏始。尝述二偈赞妙宗钞曰。佛许六即辨。蛣蜣何不通。知一不知二。失西又失东。三十若果成。一切皆常乐。蛣蜣不究竟。诸佛断性恶。后与净觉岳公辨教门。陈词有司。乞筑高台。竖赤幡。仿西竺圣师与外道角胜。以幡标显处。义堕者断首截舌悬之。府尹杜而不从。闻者凛然。初吴公多于休沐请讲。盛服止阃外。师未登座不辄入。东坡云。与师语群集。有所遗忘。师则应口诵之。衮衮不休。东坡祭辨才文云。讲有辨臻。即谓师也。崇宁中谥实相。 赞曰。 维南有山 天设翠屏 师讲其下 鬼神来听 法战之勇 气肃千兵 坡言不泯 尚为典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2 【介绍】: 宋僧。陕府阌乡郑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内外学,初谒黄龙南不契,去依香城顺,始悟黄龙用处,乃还依住。南寂,首众仰山。高安守钱戈请住洞山,后迁隆兴宝峰。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仙。有《云庵语录》。全宋诗
释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阌乡(今河南灵宝西北)人。为南岳下十三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丰中赐号真净大师。历住洞山、圣寿、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徽宗崇宁元年卒,年七十八。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三○《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今录诗七首。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郑,陕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黄龙南禅师嫡嗣,临济宗第九世。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历参大师,一时名公礼之。历住筠州圣寿寺、洞山普和禅院、钟山定林庵。元丰末赐号真净大师。后退居投老庵、净名庵。崇宁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其徒辑有《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六卷(存)。事迹见释惠洪《云庵真净和尚行状》(《石门文字禅》卷三○)。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真净和尚。出于陕府阌乡郑氏。郑族世多名卿。师生而杰异。幼孤。事后母至孝。失爱于母。数困辱之。父老悲之。使游学四方。至复州北塔。闻耆宿广公说法。感泣裂缝掖。而师事之。故北塔以克文名之。年二十五。试所习。剃发受具足戒。学经论无不臻妙。夺京洛讲席。自为主客。而发奥义者数矣。经行龙门殿庑间。见塑比丘像。冥目如在定。师幡然自失。谓其伴曰。我所负者。如吴道子𦘕人物。虽尽妙。然非活者。于是弃去曰。吾将南游观道焉。所至辩论倾其坐。人指目以为饱参。治平二年夏。坐于大沩。夜闻僧诵云门语。曰。佛法如水中月。是否。曰。清波无透路。豁然大悟。时南禅师在积翠。师造焉。南公问。从什么处来。对曰。沩山。南曰。恰值老僧不在。进曰。未审向什么处去。南曰。天台普请。南岳云游。曰。若然者。学人亦得自在去也。南公曰。脚下鞋是何处得来。曰。庐山七百钱唱得。南公曰。何曾自在。师指曰。何曾不自在耶。南公骇异之。于时洪英首座。机锋不可触。与师齐名。英邵武人。众中号英邵武。文关西。久之辞去。寓止翠岩顺禅师。顺曰。子种性迈往。而契悟广大。临济欲仆。子力能支之。厚自爱。南公住黄龙。师复往焉。南公曰。适令侍者捲帘。问。渠捲起帘时如何。曰。照见天下。放下帘时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时如何。侍者无语。汝作么生。师曰。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南公厉曰。关西人果无头脑。乃顾旁僧。师指之曰。只这僧也未梦见。南公大笑。自是门下号伟异博大者。见之詟缩。南公入灭。南游衡岳。还首众僧于仰山。熙宁五年。至高安。太守钱公弋。先候之。师复谒。有獒逸出屏间。师方趋逆之。少避乃进。钱公嘲曰。禅者固能教诲蛇虎。乃畏狗乎。师曰。易伏隈嵓虎。难降护宅龙。钱公叹曰。人不可虚有名。住洞山圣寿两刹。十有二年。谢事东游三吴。至金陵。时舒王食官使禄。居定林。闻师至。倒屣出迎。王问。诸经皆首标时处。圆觉经独不然。何也。师曰。顿乘所演。直示众生。日用现前。不属今古。只今老僧与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戏三昧。互为宾主。非干时处。又问。经曰。一切众生皆證圆觉。而圭峰以證为具。谓译者之讹。如何。对曰。圆觉如可改。维摩亦可改也。维摩岂不曰。亦不灭受。而取證。夫不灭受蕴。而取證者。与皆證圆觉之意同。盖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如来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舒王大悦。称赏者累日。施其第为寺。以延师为开山第一祖。舒王以师道行。闻 神考。诏赐号真净。未几厌烦阓。还高安。庵于九峰之下。名曰投老。学者自远而至。六年而移住归宗。又二年。张丞相时由左司。谪金陵酒官。起帅南昌。过庐山。见师康强。尽礼力致之。以居泐潭。俄退居云庵。以崇宁元年十月旦日示疾。十五日疾愈。料理平生玩好道具。件件疏之。散诸门弟子。十六日中夜。沐浴更衣跏趺。众请说法。师笑曰。今年七十八。四大相离别。火风既分散。临行休更说。遗诫皆宗门大事。不及其私。言卒而寂。又七日阇维。五色成𦦨。白光上腾。烟所及。皆成舍利。道俗千馀人。皆得之。分建塔于泐潭。宝莲峰之下。洞山留云洞之北。 赞曰。云庵以天纵之姿。不由师训。自然得道。特定宗旨于黄龙而已。其沮坏义学。剖发幽翳。以乐说之辨。洗光佛日。使舒王敬诚心服。至献名于 天子。施第为宝坊。道显著矣。然犹掉头不顾。甘自放于万壑千岩之间。究观施设。其心不肯。后𤅬山曹溪。盖一代宗师之典型。后来衲子模楷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7—1103 【介绍】: 宋成都人,字元钧,号净德。仁宗皇祐间进士。神宗熙宁三年举制科,对策枚数王安石新法之过,出通判蜀州。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党蔡确、韩缜、张璪、章惇等。累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知陈州。坐元祐党夺职,责衡州居住。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致仕。有《净德集》。全宋诗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叫净德,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全蜀艺文志》卷五三《吕氏族谱》)。仁宗皇祐进士,官铜梁、寿阳令,太原府判官。神宗熙宁三年(一○七○)又举制科,改蜀州通判,迁知彭州。因反对榷茶,贬监怀安商税。哲宗即位,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擢殿中侍御史,迁左司谏。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党争,出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七年,复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哲宗亲政,出知陈州,徙河阳、潞州。绍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党籍谪提举潭州南岳庙。徽宗即位,起知梓州。崇宁元年(一一○二)致仕(《净德集》马骐序)。著有《吕陶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净德集》三十八卷。《宋史》卷三四六、《东都事略》卷九七有传。 吕陶诗,以武英殿珍版《净德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津阁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文渊阁本)。三本收诗数量稍有不同,以文渊阁本收诗最少,错讹较多。新辑得的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一五八九
吕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皇祐五年进士,调铜梁令,知太原寿阳县,府帅唐介辟为签书判官。熙宁三年应制举,对策枚数新法之过,虽入等,才通判蜀州。改知彭州。十年,屡上书言禁榷蜀茶之弊,责监怀州商税。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二年,因与苏轼兄弟同贾易、朱光庭等争论,被目为蜀党。后出任梓州、成都府路转运副使。七年,回朝任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绍圣初,出知陈州,移潞州、梓州。后夺职分司、衡州居住,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崇宁元年致仕。是年秋被列入元祐党人碑。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净德集》。《宋史》卷三四六有传。又参本集《乞别给致仕状》及戴扬本《关于吕陶生卒年岁的辨误》(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思义。字和甫。与海月同出明智之门。难兄弟也。智尝开帏出十问。师答之。皆契旨。及智退居草堂。众送入室。既散。师犹侍立。智曰。尔适何见。答曰。见大众拜而退。智曰。来吾语汝。汝行当住此山。绍隆大教。后亦来居此室也。未几。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弘道二十三年。退闲草堂。皆如智记。熙宁四年。赐紫服。号净慧。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别众。安坐而逝。大众诵念久之。忽复语云。侍观音大士行。见一沙门。金色长身垂臂。谓我曰。报缘未尽。过七日当遣迎。至二十五日。复跏趺而化。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思义,字和甫。姓凌氏,武康人也。试《法华经》第一,得度。悟解过人,摄斋讲席,风发泉涌,泠然动听。顾以苦行,自励勤修三昧。尝生肉瘿,累累项下,如是行持,夜梦功德天食之以桃,其疾良已。熙宁四年,赐紫衣,锡号“净慧”。丞相苏颂帅杭请居天竺,大弘法化。元祐三年二月十八日中夜,趺坐别众而寂。久之,忽苏曰:“适随大士,行见金甲神,长身垂臂,谓我曰:‘汝报缘未尽,过七日当来迎。’”至期后坐化。瘗龛之日,有赤云垂布如引导状,向西而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或1032—1103 【介绍】: 宋僧。归安人,俗姓丘,字明表,号安闲和尚。通经史,善诗书。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因翻身作狻猊状,世称端狮子。后住湖州西余山,佯狂不羁,而辩才猛锐,名动四远,章惇等皆与之游。有《吴山集》。全宋诗
释净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顿契心法,乃从仁岳法师受公《楞严》要旨。参宝觉齐岳禅师得悟。见弄狮子者,丛林号为端师子,自号安闲和尚。徽宗崇宁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吴山集》,已佚。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罗湖野录》卷一、清光绪《归安县志》卷四三、《吴兴诗存》卷一四。今录诗四十二首。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净端(一○三二——一一○三),字明表,俗姓丘,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肄业吴山解空讲院,参龙华齐岳禅师得悟。丛林号称端师子,自号安閒和尚。崇宁二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吴山集》。见《禅林僧宝传》卷一九。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九
端师子者。吴兴人也。始见弄师子者。发明心要。则以䌽帛像其皮。时时著之。因以为号。住西余山。嗣姑苏翠峰月禅师。西余去湖州密迩。每雪朝著䌽衣入城。小儿争哗逐之。从人乞钱。得即以散饥寒者。钱穆父赴官浙东。见之约明日饭。端黎明独往。避雨入道旁人家。幼妇出迎。俄其夫至诟逐。竟为逻卒所收。穆父吏速客。见之问故。曰。烦寄声钱公。本来赴斋中。涂奸情事发。请自饭。穆父闻之惊。且笑顾客曰。此僧胸中无一点疑事。又尝见持死鸡疾行者。挽衣问何之。曰鸡为狸害。法不可食。将弃水中。端苦求之。道路聚观讽。曰。当得偈乃可与。端跪作祭文曰。维灵生有鹰鸦之厄。死有汤镬之灾。生时要汝报晓。死后无人收埋。奉为转化檀施。施肚为汝作棺材(一本云。阇梨无可布施。施肚为汝作棺材)。言卒携鸡去。以施饥者。能诵法华经。湖人争延之。必得钱五百乃开秩。目诵数句。即持钱地坐去。缺薄者易之而去。好歌渔父词。月夕必歌之达旦。有狂僧号回头和尚。以左道鼓动流俗。士大夫亦安其妄。方对丹阳守吕公肉食。端竟至指曰。正当与么时。如何是佛。回头不能遽对。端捶其头。推倒乃行。又有妖人号不托。掘秀州城外地。有佛像。建塔其上。倾城信敬。端见揕住曰。如何是佛。不托拟议。端趯之而去。章丞相子厚请升座。使俞秀老撰疏。叙其事。曰。推倒回头。趯翻不托。七轴之莲经未诵。一声之渔父先闻。端听僧官宣至。此以手耶揄曰止。乃坐引声吟曰。本是潇湘一钓客。自东自西自南北。大众杂然称善。端顾笑曰。我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下座。子厚留饭。端瞋说偈曰。章惇章惇。请我看坟。我却吃素。汝却吃荤。子厚为大笑。时吕太尉吉甫。亦留丹阳。三人者日过从。吉甫诵禅定功德。诸般若中第一。曰惠卿修之十年。子厚独称。锻可忘忧。稽康得仙。竟作剑解。端说偈曰。章公好学仙。吕公好坐禅徐六喻担板。各自见一边闻者传以为笑乐元祐初。圆照禅师自京师慧林。退归姑苏见端于甘露曰汝非端师子乎曰是圆照戏之曰。村里师子耳端应声曰。村里师子村里弄眉毛与眼一齐动开却口。肚里直徿㣚不爱人取奉直饶弄到帝王宫也是一场乾打鬨圆照粹美。不悟其讥也端客无锡。欲归湖且行江上问。有湖秀便舡乎篙师曰。我行常润舡也端欣然曰。亦可。乃附船尾。高邮秦观少游闻其高道。请升座于广慧端以手自指曰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一堂风冷淡。千古意分明少游首肯之端高自称誉。吐语奇怪。逸人也病牙久不愈谓众曰。明日迁化去。众以为戏语。请说偈。端索笔大书曰。端师子。太慵懒。未死牙齿先坏烂。二时伴众赴堂。粥饭都赶不办。如今得死是便宜。长眠百事皆不管。第一不著看官。第二不著吃粥饭。五更遂化。阅世七十二。东吴祠之。以为散圣。 赞曰。予窜海外三年而还。丛林顿衰。耆年物故无馀。所至雏道人成阡陌。皆饱食游谈。无根而已。喟然长想。如政黄牛端师子辈。皆三十年前。少丛林者。然高风逸韵。且尔。况其传法度生者乎。因载两士平生大槩。使后之俊流。得以览观焉。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二七○
智净,神宗时青州报恩寺尼,生平不详。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玄净,字无象,姓徐氏,于潜人也。母方孕时,客有过其舍者,曰:“嘉气上腾,当生奇男。”及净生,左肩起如袈裟条,八十一日乃没。伯祖异之,曰:“宿世沙门,必使学佛事。八十一者,殆其算与?”后果符其数。十岁出家,每见讲座,辄曰:“吾愿登此说法度人。”年十八,就学于慈云,闻明智讲《止观》“方便五缘”,顿然悟曰:“今乃知色香味触,本具第一义谛。”因泣下如雨。自是遇物无非法界,代讲十五年。杭守吕臻,请住大悲阁,严设戒律,其徒畏爱。臻为疏请,锡紫衣、“辨才”之号。七年,翰林沈遘抚杭,谓上竺本观音道场,以音声为佛事者,非禅那居,乃请净居之,凿山增室,广聚学徒,教苑之盛冠二浙。宋元丰元年,以事谢退,众亦随散。逾年,复以畀净,众更大集。赵清献,苏学士子瞻,皆与为世外交。赵公闻之乃为赞曰:“师去天竺,山空鬼哭。天竺师归,道场重辉。”东坡居士亦寄诗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𣦹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忽闻道人归,鸟语山容开。”三年,复谢去,居南山之龙井,士夫争为筑室,遂成蓝宇。六年,太守邓伯温请居南屏。越明年,复归龙井。时灵山虚席,净以慈云师祖道场,俯就众请,及月馀,于禅定中见金甲神曰:“法师于此旧无缘,不宜久住。”既奉冥告,遂还龙井。元祐四年,苏轼治杭,尝问净曰:“北山如师道行者几人?”净曰:“沙门多密行,非可尽识。”东坡生子,迨已四岁不能行,请净落发摩顶,数日即能步。及将示寂,乃入方圆庵宴坐,谢宾客,止言语饮食。招参寮告之曰:“吾净业将成,若七日无障,吾愿遂矣。”果七日吉祥而逝。时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苏学士辙,为铭其塔。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
李琛,绍圣间人,号清净居士。见《大慧禅师语录》。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仁钦,福建(今福州)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住持灵岩,赐号靖照大师。大观初赐紫。事见《灵岩志》卷二。今录诗十二首。全宋文·卷二五六二
仁钦,号净照,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崇宁、大观间住持泰山灵岩寺,后归老济州东禅寺。见《泰山志》卷一七。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三
净梵,俗姓笪,名佛护,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岁出家,十八受具戒,历师超果湛公、神悟处谦。元祐初,主姑苏大慈寺,讲天台三大部。宣和初,郡守敬其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建炎元年(《释门正统》作二年)卒。见《释门正统》卷六,《佛祖统纪》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二。神僧传·卷第九
僧净梵。嘉禾人。姓笪氏。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因而怀娠。生甫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初住无量寿院。凡讲法华经十馀过。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连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呼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时长洲县宰王公度亲目其事。题石为记。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令检簿云。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即遣使送归。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时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请师授戒。其妖即灭。葛氏请施戒荐夫。见夫绕师三匝而去。待制贾公见师道行。即补为管内法主。师住持十馀年。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梵。嘉禾人。姓䉡。母龚氏。梦佛光满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护。十岁出家。尝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何遽尔。师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挂搭去。十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公。复谒神悟。屡亲讲说。大契宿心。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十馀过。馀文称是。禀师戒法者。几满城邑。尝率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至称净梵比丘。则洪声震响。如撞巨钟。师禅观之处。众尝见金甲神。跪于座前。有时一处行忏。见韦天按视忏堂。行人有遭其点察者。辄障起而退。政和中。太守应公。婢为祟所娆。歌笑不休。请师施戒。即刻神定。信女葛氏。请为亡夫施戒。即见夫旋绕师座。称得解脱。尝夜居西院。君酷暑。众不安卧。师方披三衣。坐水阁上。忽风雪飞集。凉气逼人。旦谓众曰。夏行冬令。众皆叹仰。知为神龙翊卫。变热为凉也。宣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护,因名佛护。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念佛何为?”曰:“我欲参访去。”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谒神悟,亲讲说,如夙习。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遇一僧曰:“姑苏梵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某因得礼座下,长洲令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笪净之(一○六八——一一一三),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茅山道士静一先生弟子。徽宗时,赐号守静法师,领住持茅山元符万宁宫。越明年,又加号凝和。政和三年七月卒,年四十六。赠冲隐先生。见蔡卞《冲隐先生墓志铭》(《茅山志》卷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