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8,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不净轮
不净观
不净忿怒
不净金刚
不净说法
不净观经
不请净施
六根净
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位
文殊净律经
文殊师利净律经
文殊佛土严净经
水净
佛类词典(续上)
不净国不净轮
不净观
不净忿怒
不净金刚
不净说法
不净观经
不请净施
六根净
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位
文殊净律经
文殊师利净律经
文殊佛土严净经
水净
不净国
【佛学大辞典】
(杂名)智度论二十三说不净国之老母,卖白髓饼之故事也。
(杂名)智度论二十三说不净国之老母,卖白髓饼之故事也。
不净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轮之一。无常,不净,苦,此三法轮相依而转,故云三轮。(参见:三轮)
(术语)三轮之一。无常,不净,苦,此三法轮相依而转,故云三轮。(参见:三轮)
不净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为治贪心,观身之不净也。此中有二: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者观他身之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一死想,二胀想,三青瘀想,四脓烂想,五坏想,六血涂想,七虫啖想,八骨锁想,九分散想。智度论中加烧想,而缺死想((参见:九想))。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是身以过去之结业为种,现以父母之精血为种。二住处不净,在母胎不净之处。三自相不净,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四自体不净,由三十六种之不净物所合成。五终竟不净,此身死竟,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则为灰,究竟推求,无一净相。出于智度论十九,俱舍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术语)五停心观之一。为治贪心,观身之不净也。此中有二:一者观自身之不净,二者观他身之不净。观自身不净,有九相:一死想,二胀想,三青瘀想,四脓烂想,五坏想,六血涂想,七虫啖想,八骨锁想,九分散想。智度论中加烧想,而缺死想((参见:九想))。观他身不净有五不净:一种子不净,是身以过去之结业为种,现以父母之精血为种。二住处不净,在母胎不净之处。三自相不净,是身具有九孔,常流出唾涕大小便等不净。四自体不净,由三十六种之不净物所合成。五终竟不净,此身死竟,埋则成土,虫啖成粪,火烧则为灰,究竟推求,无一净相。出于智度论十九,俱舍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五停心观之一,即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皆污秽不净,可治贪欲。
九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a%dbma%takasam%jn^a%,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尸之破坏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m%jn^a%,破坏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脓烂想Vipu%yakasam%jn^a%,脓烂腐败也。六、啖想Vikha%ditakasam%jn^a%,鸟兽来啖死尸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鸟兽啖后而筋骨头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尽,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烧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烧归于灰土也。智度论二十一举经文曰:「九想: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同四十四之经文曰:「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大乘义章十三曰:「死相、胀相、青淤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食相、骨锁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烧相者。智者之禅波罗蜜门九曰:「膨胀想、青瘀想、坏相、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依智度论,而第七青想改为第二次,第较善者。又法华玄义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为观练熏修四种禅之第一也。(参见: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
一、胖胀想 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革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
二、青瘀想 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 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
六、虫啖想 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兽蛆嚼,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 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籍,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胖胀想〕(胖,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胖胀之状也。)
〔二、青瘀想〕(瘀,依据切),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黯(依槛切),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六分者,头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肾也。)
〔四、血涂漫想〕,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虫啖想〕,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鸟兽咀(在吕切)嚼(疾雀切),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贝,海中甲虫也。珂,螺之类也。)
〔九、烧想〕,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名数)又作九相。于人之尸相,起九种之观想也。是为观禅不净观之一种。即使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恋之迷想者,觉知人之不净,除其贪欲之观想也。一、胀想Vya%dbma%takasam%jn^a%,死尸之膨胀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风吹日曝而死尸之色变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尸之破坏也。四、血涂想Vilohitakasam%jn^a%,破坏已,而血肉涂地也。五、脓烂想Vipu%yakasam%jn^a%,脓烂腐败也。六、啖想Vikha%ditakasam%jn^a%,鸟兽来啖死尸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鸟兽啖后而筋骨头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尽,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烧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烧归于灰土也。智度论二十一举经文曰:「九想:胀想、坏想、血涂想、脓烂想、青想、啖想、散想、骨想、烧想。」同四十四之经文曰:「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大乘义章十三曰:「死相、胀相、青淤相、脓烂相、坏相、血涂相、虫食相、骨锁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烧相者。智者之禅波罗蜜门九曰:「膨胀想、青瘀想、坏相、血涂漫想、脓烂想、虫啖想、散想、骨想、烧想。」此依智度论,而第七青想改为第二次,第较善者。又法华玄义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对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仪,言语之两欲,胀想坏想啖想破形貌欲,血涂想青瘀想脓烂想破色欲,骨想烧想破细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为观练熏修四种禅之第一也。(参见: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相,即对人的尸体作九种的观想,以便去除人们对幻躯的留恋,以及觉知人身的不净,为观禅中的不净观。一、新死想,即观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状堪哀。二、青瘀想,即观数日未歛,瘀紫发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触。三、脓血想,即观死尸溃烂,肉腐成脓,肠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观腐脓再化,成为血水,处处流出,臭不可闻。五、虫啖想,即观腐尸日久,遍体生蛆,穿筋齧骨,身如蜂窠。六、筋缠想,即观皮肉钻尽,筋骨犹存,如绳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观筋亦烂坏,骨节纵横,零落骷髅,不成人状。八、白骨想,即观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烧灰想,即观白骨被焚,成为灰烬,如沙如土,还归大地。
【佛学次第统编】
禅波罗密门云:「九想,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
一、胖胀想 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革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
二、青瘀想 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黤,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 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
四、血涂漫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 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
六、虫啖想 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唼食,鸟兽蛆嚼,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 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籍,如贝如珂,是为骨想。
九、烧想 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门)
谓佛为众生贪著世间五欲,以为美好,耽恋沉迷,轮回生死,无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种不净观法,想念纯熟,心不分散。若得三昧成就,自然贪欲除灭,惑业消尽,得證道果。此之九种,虽是假想作观,然用之能成大事。譬如大海中死尸,溺人附之,即得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胖胀想〕(胖,普降切。胀,知亮切),谓修行之人,心想死尸,见其胖胀,如韦囊盛风,异于本相,是为胖胀想。(韦囊者,皮囊也。囊本空虚,盛风则满。以譬死尸胖胀之状也。)
〔二、青瘀想〕(瘀,依据切),谓修行之人,观胖胀已,复观死尸,风吹日曝,皮肉黄赤,瘀黑青黯(依槛切),是为青瘀想。
〔三、坏想〕,谓修行之人,观青瘀已,复观死尸,风日所变,皮肉裂坏,六分破碎,五藏腐败,臭秽流溢,是为坏想。(六分者,头身手足也。五藏者,脾肺肝心肾也。)
〔四、血涂漫想〕,谓修行之人,既观坏已,复观死尸,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是为血涂漫想。
〔五、脓烂想〕,谓修行之人,观涂漫已,复观死尸,身上九孔,虫脓流出,皮肉坏烂,狼藉在地;臭气转增,是为脓烂想。(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大便、小便也。)
〔六、虫啖想〕,谓修行之人,观脓烂已,复观死尸,虫蛆(子余切)唼(色甲切)食,鸟兽咀(在吕切)嚼(疾雀切),残缺剥落,是为虫啖想。
〔七、散想〕,谓修行之人,观虫啖已,复观死尸,为禽兽所食,分裂破散,筋断骨离,头足交横,是为散想。
〔八、骨想〕,谓修行之人,既观散已,复观死尸,形骸暴露,皮肉已尽,但见白骨狼藉,如贝如珂,是为骨想。(贝,海中甲虫也。珂,螺之类也。)
〔九、烧想〕,谓修行之人,既观骨已,复观死尸,为火所烧,爆裂烟臭,白骨俱然,薪尽火灭,同于灰土,是为烧想。
不净忿怒
【佛学大辞典】
(术语)鸟枢沙摩明王也。
(术语)鸟枢沙摩明王也。
不净金刚
【佛学大辞典】
(明王)Ucchus!ma,乌刍沙摩,译曰不净金刚,又云触金刚。此明王为不动明王所化现,调伏一切之不净鬼者,故于东司安置之,上东司时,诵此明王之真言也。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下曰:「乌枢瑟摩明王教法不拘净秽,恒示忿怒相,诵满三十万遍得验。」大日经疏九曰:「时,不动明王,受佛教命召彼,见其作如是事,即化受触金刚(即是不净金刚也),令彼取之,尔时不净金刚须臾悉啖所有诸秽,令尽无馀。」陀罗尼集经九曰:「乌枢沙摩,唐言不净洁金刚。」
(明王)Ucchus!ma,乌刍沙摩,译曰不净金刚,又云触金刚。此明王为不动明王所化现,调伏一切之不净鬼者,故于东司安置之,上东司时,诵此明王之真言也。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下曰:「乌枢瑟摩明王教法不拘净秽,恒示忿怒相,诵满三十万遍得验。」大日经疏九曰:「时,不动明王,受佛教命召彼,见其作如是事,即化受触金刚(即是不净金刚也),令彼取之,尔时不净金刚须臾悉啖所有诸秽,令尽无馀。」陀罗尼集经九曰:「乌枢沙摩,唐言不净洁金刚。」
不净说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邪命说法。或说邪法,或说正法,其心邪,故总名之为不净说法。佛藏经三曰:「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此佛藏经所说第五之过失有邪命说法之名以卖法而利养己,是不正之活命也(不正之活命谓之邪命)。优婆塞戒经二曰:「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故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中略)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说法明眼论曰:「不净说法有五科:一以有所得心说虚妄言令他发信堕恶道故,二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故,三食酒食五辛犯非淫正淫,即身著法衣及入堂中秽三宝故,四诽他有德赞自无德故,五不悟一乘一宝法而耽著权门有相之教故。」观经妙宗钞下曰:「不净说法者,但求名利,非益物也。」观经散善义传通记三曰:「邪命说法者,以邪因缘不净说法,利养活命,故不净说法名曰邪命说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
(术语)又云邪命说法。或说邪法,或说正法,其心邪,故总名之为不净说法。佛藏经三曰:「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此佛藏经所说第五之过失有邪命说法之名以卖法而利养己,是不正之活命也(不正之活命谓之邪命)。优婆塞戒经二曰:「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故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中略)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说法明眼论曰:「不净说法有五科:一以有所得心说虚妄言令他发信堕恶道故,二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故,三食酒食五辛犯非淫正淫,即身著法衣及入堂中秽三宝故,四诽他有德赞自无德故,五不悟一乘一宝法而耽著权门有相之教故。」观经妙宗钞下曰:「不净说法者,但求名利,非益物也。」观经散善义传通记三曰:「邪命说法者,以邪因缘不净说法,利养活命,故不净说法名曰邪命说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
不净观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经名)达磨多罗禅经之异名。
不请净施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为布施而未能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相,离实有之见,有粗细之执心也。
(术语)谓为布施而未能于施者受者施物之三轮相,离实有之见,有粗细之执心也。
六根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根清净之略。
(术语)六根清净之略。
六根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俗语佛源】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眼根与色境相对,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能生之义而称之为「根」。《法华经·功德品》说,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又《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内心清净,不受外境干扰。如《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争竟。」又有「耳根清净」,形容不受嘈杂声或是非之语的干扰,安静自在。《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元·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一折:「我出的这门来,燕顺也离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禹振声)
(术语)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
【俗语佛源】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眼根与色境相对,能生眼识,乃至意根与法境相对,能生意识。由能生之义而称之为「根」。《法华经·功德品》说,菩萨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罪垢,以无量功德庄严,使之清净洁白。由此清净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妙用」。清净眼根「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乃至清净意根「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且得六根互用自在,「于六根中悉能具足见色、闻声、辨香、别味、觉触、知法」。又《大智度论》卷十一说:「布施时六根清净,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内心清净……得一心故,实智慧生,如是等诸善法悉皆得。」后借用表示内心清净,不受外境干扰。如《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净,与汝剃了,免得争竟。」又有「耳根清净」,形容不受嘈杂声或是非之语的干扰,安静自在。《水浒传》第七回「智深也乘著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元·李文蔚《燕青搏鱼》第一折:「我出的这门来,燕顺也离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禹振声)
六根清净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术语)于天台所立别教五十二位之阶位,十信之位也,于圆教六即之阶位,相似即之位也。断见修二惑得六根之清净,与藏通二教之佛相齐。四教仪曰:「六根清净位,即是十信也。」辅行四曰:「能修四安乐行,一生得入六根净。极大迟者不出三生,若为名闻利养,累劫不得。」
文殊净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净律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净律经之略名。
文殊师利净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清净毗尼方广经同本。寂顺律音天子问,文殊师利答。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清净毗尼方广经同本。寂顺律音天子问,文殊师利答。
文殊佛土严净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之略名。
水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食物净法之一。如于水流来者,比丘取而食之,无罪。谓之水净。(参见:五净)
(术语)食物净法之一。如于水流来者,比丘取而食之,无罪。谓之水净。(参见:五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