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8,分32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万物严净愿
遍净天
极光净天
净土十疑
净土三十益
解脱清净法殿
尽净虚融
满分清净者
福田净德
称赞净土经
称赞净土摄受经
种姓清净
说净
慧净
佛类词典(续上)
义净万物严净愿
遍净天
极光净天
净土十疑
净土三十益
解脱清净法殿
尽净虚融
满分清净者
福田净德
称赞净土经
称赞净土摄受经
种姓清净
说净
慧净
义净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三藏,咸亨二年,年三十七、发足取路南海趣印度,经二十五年,经三十馀国,天后嗣圣元年,还洛阳,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置所赍梵本于佛授记寺。初与于阗之实叉难陀共译华严经,后于长安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自译最胜王经等二十部。和帝神龙元年,于洛阳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先福寺译庄严王经。二年随驾归雍京。后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使居之。三年入内与翻经沙门九旬安居。其后所译多多,都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别出南海寄归内法传,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五部九卷,其他杂著颇多。净虽遍译藏,然偏考律部,先天二年寿七十九寂。见宋高僧传一。
(人名)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三藏,咸亨二年,年三十七、发足取路南海趣印度,经二十五年,经三十馀国,天后嗣圣元年,还洛阳,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置所赍梵本于佛授记寺。初与于阗之实叉难陀共译华严经,后于长安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自译最胜王经等二十部。和帝神龙元年,于洛阳内道场译孔雀王经,又于大先福寺译庄严王经。二年随驾归雍京。后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使居之。三年入内与翻经沙门九旬安居。其后所译多多,都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别出南海寄归内法传,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五部九卷,其他杂著颇多。净虽遍译藏,然偏考律部,先天二年寿七十九寂。见宋高僧传一。
万物严净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七愿,使国中万物严净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术语)弥陀如来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七愿,使国中万物严净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遍净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色界第三禅天第三天之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光音及遍净。」可洪音义一曰:「遍净天,三禅天王也。长阿含云:遍净天王名净智,四臂捉贝,持轮御金翅鸟。」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界名)色界第三禅天第三天之名。此天净光周遍,故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光音及遍净。」可洪音义一曰:「遍净天,三禅天王也。长阿含云:遍净天王名净智,四臂捉贝,持轮御金翅鸟。」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净光周遍,故名。
极光净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旧译曰光音天。新译曰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之最上天也。大火灾坏灭世界后。成劫之初,此天天人次第下生而为大梵天及人等。俱舍颂疏八曰:「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名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遍照自地故,名极光。」(参见:光音天)
(界名)旧译曰光音天。新译曰极光净天。色界第二禅天之最上天也。大火灾坏灭世界后。成劫之初,此天天人次第下生而为大梵天及人等。俱舍颂疏八曰:「第二静虑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禅内光明最少故,名光天。二无量光天,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三极光净天,光明胜前遍照自地故,名极光。」(参见:光音天)
光音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新称极光净天。旧称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大火灾破坏至色界之初禅天时,下界之众生尽集此天处,待世界再成后至成劫之初,自此天起金色之云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禅天以下至地狱之世界,待世界已成,此天众之福薄者渐渐下生,乃至至地狱界尽见众生(此就大火灾言耳,若大水灾大风灾时,此天处亦破坏,故犹于其上之天处为此事),为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院之一众,出此天之众生。玄应音义三曰:「阿波会二天A^bha%svara,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第二禅第三天也。」经律异相一曰:「光音天,依品云光曜天,语言口出净光无边。」名义集二曰:「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口出净光。」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由光音天来的。
(界名)新称极光净天。旧称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大火灾破坏至色界之初禅天时,下界之众生尽集此天处,待世界再成后至成劫之初,自此天起金色之云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禅天以下至地狱之世界,待世界已成,此天众之福薄者渐渐下生,乃至至地狱界尽见众生(此就大火灾言耳,若大水灾大风灾时,此天处亦破坏,故犹于其上之天处为此事),为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院之一众,出此天之众生。玄应音义三曰:「阿波会二天A^bha%svara,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第二禅第三天也。」经律异相一曰:「光音天,依品云光曜天,语言口出净光无边。」名义集二曰:「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口出净光。」
【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由光音天来的。
净土十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智者大师就净土往生出十疑。通释之以劝诱往生:「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心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见净土十疑论。
(名数)天台智者大师就净土往生出十疑。通释之以劝诱往生:「一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心疑,二释求生乖无生理疑,三释偏求生一生疑,四释偏念一佛疑,五释具缚得生疑,六释即得不退疑,七释不求内院疑,八释十念得生疑,九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释作何行业得生疑。」见净土十疑论。
净土三十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卢山莲宗宝鉴九谓天台智者净土群疑论云列净土之三十益:一往生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诸佛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亲闻佛说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證菩提益,八诸天人等同集一会益,九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风树乐响益,十三摩尼水漩演苦空益,十四诸乐奏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六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实无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常有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力益。
(名数)卢山莲宗宝鉴九谓天台智者净土群疑论云列净土之三十益:一往生佛土益,二得大法乐益,三亲近诸佛益,四游历十方供佛益,五亲闻佛说益,六福慧资粮疾得圆满益,七速證菩提益,八诸天人等同集一会益,九无退转益,十无量行愿增进益,十一鹦鹉舍利宣扬法音益,十二风树乐响益,十三摩尼水漩演苦空益,十四诸乐奏妙音益,十五四十八愿益,十六真金色身益,十七形无丑陋益,十八具足六通益,十九常住定聚益,二十无诸不善益,二十一寿命长远益,二十二衣食自然益,二十三唯受众乐益,二十四三十二相益,二十五实无女人益,二十六无有小乘益,二十七离于八难益,二十八得三法忍益,二十九身常有光益,三十得那罗延身力益。
解脱清净法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也。圆觉经曰:「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
(术语)谓法身所居之大涅槃界也。圆觉经曰:「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證大圆觉妙庄严域。」
尽净虚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般若经之所说也。彼经专明诸法皆空之实相,不馀一法,悉皆是空,故谓为尽净。尽者悉皆之义,净者真空之意也。真空之中不留一切之情执,是清净之义也。虚融者,诸法既为真空而无自性,故虚通融镕,同为一如。是为一代五时中第四时之说法,以遣荡二乘之法执,令终入于法华中道实相之渐阶也。法华玄义十之一曰:「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其意出意。」
(术语)谓般若经之所说也。彼经专明诸法皆空之实相,不馀一法,悉皆是空,故谓为尽净。尽者悉皆之义,净者真空之意也。真空之中不留一切之情执,是清净之义也。虚融者,诸法既为真空而无自性,故虚通融镕,同为一如。是为一代五时中第四时之说法,以遣荡二乘之法执,令终入于法华中道实相之渐阶也。法华玄义十之一曰:「般若论通则三人同入,论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其意出意。」
满分清净者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为满清净者。菩萨为分清净者。合佛菩萨而谓为满分清净者。唯识论一曰:「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杂语)佛为满清净者。菩萨为分清净者。合佛菩萨而谓为满分清净者。唯识论一曰:「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福田净德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妙道,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术语)一,发心离俗。谓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习佛菩提,而能怀佩妙道,为世福田。是为初净德也。二,毁其形好。谓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去世俗之尘衣,著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为世福田。是为第二净德也。三,永割亲爱。谓投佛出家。割绝父母亲爱之情,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三净德也。四,委弃躯命。谓出家之人,能委弃身命,无所顾惜,惟务一心,求證佛道,兼能为世福田。是为第四净德也。五,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度脱一切有情,为世福田。是为第五净德也。
称赞净土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称赞净土摄受经之略名。
(经名)称赞净土摄受经之略名。
称赞净土摄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阿弥陀经之新译也。与旧经异者,旧经为六方佛之劝信,而新经为十方佛之劝信也。
(经名)一卷,唐玄奘译。阿弥陀经之新译也。与旧经异者,旧经为六方佛之劝信,而新经为十方佛之劝信也。
种姓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德)附录。
(术语)(参见:十德)附录。
十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名数)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说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净施。戒律之制,比丘有得衣钵药及金银谷米者,不许自蓄之,必求所施主一旦施与之。而如衣钵药者得更由施主还付,仍自护持,是为净贪著之意之法,故云净施,能施者谓之施主,所施者谓之净施者,对于施主说施与之言,谓之说净。依此说净之法,为比丘者得蓄积诸长物。然施法有展转施与真实施之二法。如衣钵药者,于出家五众中定施主,更以他一人为绍介者,而施与彼施主,施与了,则直由其绍介者,转还本人,名为展转净,如金银米谷者,求净信之白衣,定为施主,直接对之真实施与,令彼保管,名为真实净。所谓净人者,受此真实净之白衣人也。展转净之作法如下:比丘有长衣(三衣外之衣),欲说净之,则至一比丘所,手取其长衣,口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此时受彼请者乃言:「大德一心念,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而此语次应问曰:「汝施与谁?」净者答言:「某甲(净主名字)施主。」于是彼比丘对净者言:「大德一心念,汝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于某甲(第三者净主)与是衣,某甲(净主)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著用随因缘。」见行事钞下一。
(术语)又曰净施。戒律之制,比丘有得衣钵药及金银谷米者,不许自蓄之,必求所施主一旦施与之。而如衣钵药者得更由施主还付,仍自护持,是为净贪著之意之法,故云净施,能施者谓之施主,所施者谓之净施者,对于施主说施与之言,谓之说净。依此说净之法,为比丘者得蓄积诸长物。然施法有展转施与真实施之二法。如衣钵药者,于出家五众中定施主,更以他一人为绍介者,而施与彼施主,施与了,则直由其绍介者,转还本人,名为展转净,如金银米谷者,求净信之白衣,定为施主,直接对之真实施与,令彼保管,名为真实净。所谓净人者,受此真实净之白衣人也。展转净之作法如下:比丘有长衣(三衣外之衣),欲说净之,则至一比丘所,手取其长衣,口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为展转净故。」此时受彼请者乃言:「大德一心念,汝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净故与我,我今受之。」而此语次应问曰:「汝施与谁?」净者答言:「某甲(净主名字)施主。」于是彼比丘对净者言:「大德一心念,汝是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于某甲(第三者净主)与是衣,某甲(净主)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著用随因缘。」见行事钞下一。
慧净
【佛学大辞典】
(人名)常山真定人。姓房氏。十四岁出家。隋开皇年间,于长安开讲筵,声誉甚高。唐贞观二年,新经来,师当选,笔受大庄严论,撰疏三十卷。于是名誉喧传,波颇三藏等叹为东方之菩萨。十九年,玄奘归朝,敕师与译经。病不赴。其年寂。年六十八。所著有杂心论疏三十卷,俱舍论疏三十馀卷等十馀种。见续高僧传三,佛祖统纪三十九。
(人名)常山真定人。姓房氏。十四岁出家。隋开皇年间,于长安开讲筵,声誉甚高。唐贞观二年,新经来,师当选,笔受大庄严论,撰疏三十卷。于是名誉喧传,波颇三藏等叹为东方之菩萨。十九年,玄奘归朝,敕师与译经。病不赴。其年寂。年六十八。所著有杂心论疏三十卷,俱舍论疏三十馀卷等十馀种。见续高僧传三,佛祖统纪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