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冤习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因)附录十因十果项。
【三藏法数】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衔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三支作法之一。谓推断未决之宗义之理由也。例如某为中国人(宗),为南京人故(因),之论式中,某为中国人者,未决之宗义也。然依为南京人之理由,推断此未决之宗义,于是生断定某为中国人之结果矣。【又】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二因,三因,五因,六因,各(参见:本)
冤亲
【佛学大辞典】
(杂语)冤谓怨家,亲谓亲爱者。五灯会元曰:「佛教慈悲,冤亲平等。」
【佛学常见辞汇】
冤仇和亲爱的人。
冤亲平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种忏悔心)
【三藏法数】
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五百世冤家
【俗语佛源】
谓犯杀业重罪者,在许多生轮回中冤冤相报,结成无休无止的冤家。「五百」,泛指极多。多指结冤极深的冤家对头。《经律异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钞昙婆娑经》谓:「尝闻有一女人,为饿鬼所持,即从咒术而向鬼言:『何以恼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杀我,我亦五百世中断其命。若彼能舍旧怨心,我亦舍。』」俗语中也用以指缘份极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张生)与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个照面儿。」俗语中昵称情人为「俏冤家」。如元·关汉卿《一半儿·题情》曲:「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李明权)
冤有头,债有主
【俗语佛源】
语出禅宗。《五灯会元·法云本禅师法嗣》:「上堂,众集定,喝一喝曰:『冤有头,债有主』。」原意当为找准目标,对机。后谓报仇、讨债要找准冤家、债主,不累及他人。如曹禺《日出》第四幕:「谁叫你跟他们说好话?冤有头,债有主。我自己没求过他们,要你去求?」也写作「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如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五:「是呀,你们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各算各的,不就结了?」这句俗语还反映出佛家「因果报应」的说教。佛家认为,前世造恶「欠债」,今生就会碰上冤家对头来「讨债」。(李明权)
冤冤相报
【俗语佛源】
佛教认为,众生间的交往都是有「宿缘」的。在交往中,难免会发生施恩、结冤等情况。根据「业报」之说,施恩者将得到好报,结冤者将得到恶报,俗谓之「还债」、「讨债」。报恩是应该的,佛家有「上报四重恩」等说。而以冤抱冤则形成了「竖穷三世,横遍十方」的因果锁链,俗语称为「冤冤相报」。语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若不今生猛断却,冤家相报几时休!」冤冤相报造成了「冤憎会苦」。佛家认为,必须以德报冤,做到冤亲平等,才有可能断除冤冤相报的因果锁链,得到自由。例如:元·无名氏《朱砂担》第四折:「其屈死一双怨鬼,偿还他来世亨通。才见得冤冤相报,方信道天理难容。」(李明权)
报冤行
【三藏法数】
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作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第七人,既至彼岸,登上大山,离诸冤贼,受大快乐
【三藏法数】
此一种以喻佛也。由利根故,坚住信心,无有退转,即便前进;既前进已,得度生死大河,到于彼岸,而登涅槃大山,离诸烦恼冤贼,得大快乐也。
下品冤
【三藏法数】
下品冤谓曾害己之朋友知识者也。
中品冤
【三藏法数】
中品冤谓曾害己之兄弟姊妹者也。
上品冤
【三藏法数】
上品冤谓曾害己之父母师长者也。
冤贼难
【三藏法数】
经云: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遇诸冤贼,乃至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众商人一称其名故,即得解脱。盖冤本夺命,贼本求财,今冤为贼,必财命两图。由菩萨力,故得解脱。如应验传云:僧慧达于晋隆安二年,北陇上掘甘草,于时罴饿捕人食之。达为罴人所获,闭在栅中,择肥者先食。达即一心称名诵经,馀人已尽,唯达并一小儿,准拟明日命尽,达竟夜称诵不辍。向晓罴来取之,忽见一虎,从草跳出咆吼,罴人惊走,虎因齧栅,作一穴而去,达将小儿,走窜得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