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尧封(1543年—1613年),字尔祝,号华冈,直隶镇江府金坛县人,民籍。万历元年(1573年)癸酉科应天府乡试第十二名,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会试第三名,登二甲第六十三名进士。授户部福建司主事,管黄土仓,又督清源钞务。丁亥监兑江西,十七年晋广西司员外郎,十八年晋山西司郎中。十九年出守南昌府,以京察去职。起复宛丘县知县,二十七年升沧州知州,升兖州府通判,三十一年充山东省试同考官,三十三年晋南户部陕西司郎中,部议出任思南知府,以黔地险远,遂乞致仕,四十一年卒。

人物简介

简介
郑逑(朝鲜语/谚文:정구,1543年7月9日-1620年1月5日)字道可、可父,号寒冈、桧渊野人,谥号文穆。庆尚北道出身人物。韩国朝鲜王朝的性理学者及礼学者,哲学者,历史家,医学者,诗人。他的朝鲜王朝中期的性理学和礼学的大家,朝鲜忠北清州人,南人党的思想的地主。朝鲜巨儒退溪李滉,南冥曹植两人的门人。他是南人和北人党的学文的师祖兼理论家,南人党的党首许穆的老师。

人物简介

维基
刘道亨(1552年—?),字时济,号仰冈,直隶保定府新城县岱上里人,民籍。丙子乡试二十六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六十九名,登三甲第一百五十三名进士。工部观政。授河南安阳县知县,二十年十月选授兵科给事中,未几丁内艰,二十三年复除吏科署科事给事中,二十五年以事贬级外迁,遂辞官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秀水人,字孟常。万历二十年进士。官至中允,乞假归。崇祯初起为少詹事,不赴。有《读左漫笔》、《读史漫笔》。
槜李诗系·卷十六
懿典,字孟常,号如冈,秀水人。万历己卯解元,壬辰进士,授庶吉士,升编修。时传三王并封,典抗疏指斥宫闱,归咎宰辅,得中止。旋告归。叶向高荐之,起学士,辞不赴。天启初,辑洪武及肃显两朝有关修齐之要者,为圣政、圣学四卷上之。中言宧官不得干政,以寓规焉。崇祯中,晋少詹,益坚初志,里居三十馀年卒。为文典赡,诗亦华重。有吏隐斋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孟常,秀水人。万历壬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少詹事有吏隐斋集
维基
陈懿典(1554年—1638年),字孟常,号如冈,浙江秀水县(今属嘉兴市)人。万历七年(1579年)己卯科浙江乡试第一名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登二甲第十名。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少詹事。仕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患眼疾失明归里,一生无子,卒年八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55—1606 【介绍】: 明凤阳府盱眙人,字可大,号慕冈。万历二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湖广按察佥事,分巡武昌、汉阳、黄州。税监陈奉横行,巡抚以下皆唯诺惟谨,应京独以法抑裁之,遂被诬奏逮狱。后以星变获释。天启初谥恭节。有《月令广义》、《经世实用编》。
维基
冯应京(1555年—1606年),字可大,号慕冈,安徽泗州人。生于凤阳盱眙县(今属江苏省),万历进士,曾任湖广监察御史,在湖北以“维护风化”为名弹劾泉州思想家李卓吾,又指使歹徒焚毁李卓吾所居之龙湖芝佛院,毁坏李预为藏骨的灵骨塔。后因案入狱,以利玛窦劝告,归依天主教。冯应京生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五月二十一日,八岁其父卒于官,事母至孝。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顺天乡试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联捷壬辰科进士,吏部观政,同年秋以母老请假归,次年,其母病逝,守丧三年。二十四年(1596年)授户部主事,督饷蓟辽。二十五年朝鲜之役起,调任兵部主事,升职方司员外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任湖广佥事,整饬武昌兵备,分巡武昌、汉阳、黄州。生性耿直,“不事空言,为淮西人士之冠”。在其《月令广记》中讲“工商皆本”。后因弹劾税监陈奉太监事,反遭陈奉控告,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二月湖广收税御马监监丞陈奉弹劾冯应京违抗明旨,阻挠税务,遂被革职为民。又因科道官员纷纷上疏求情,万历帝震怒,令锦衣卫逮送京城,二十九(1601年)年九月二十三日「入囚燕京」,冯应京被逮捕时,百姓“拥槛车号哭,车不得行”。入镇抚司狱,拷讯关押,利玛窦多次去狱中探视,狱中皈依天主教。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乙丑(1604年10月10日)发生客星之变,数日后被释放,枣阳县令王之翰则死狱中。应京系狱四年,读书不辍,勒成《经世实用编》,三十二年甲辰放归,万历三十四(1606年)年正月二十日(新历2月26日)卒于家,享年五十二岁。天启二年赠太常寺少卿,吏部录赠恤诸臣,应京为首,谥曰恭节。

人物简介

维基
彭锡命(1556年—?),字君宠,号忆冈,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人,民籍。壬午乡试五十名,万历十四年(1586年)丙戌科会试九十九名,登三甲第一百四十三名进士。吏部观政。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八五
袁天瑞,号桐冈。东莞人。明神宗万历间人。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八有传。
罗应斗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罗应斗(1558年—1620年代),字光射,号巍冈,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万历丙戌进士,官至大名府知府。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浙江乡试,罗应斗中式第二十八名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联捷丙戌科会试二百二名,廷试二甲四十七名进士。通政司观政,授职工部主事,在部属革除滥用不称职人员之弊政。迁任郎中,出官河南知府,因病告归,家居十载。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采纳廷议,起用罗应斗担任直隶大名府知府。罗应斗上任即约束僚属,威慑盗贼,方得人倚重之时,却再次因病挂印去职。回乡生活简朴,布衣蔬食,二十年后卒。
高惟冈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高惟冈,陕西延安府葭州神木县军籍。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陕西乡试举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初任山西临晋县知县,修举废堕,自县治、学宫、城垣一切聿新。又于蛾眉顶筑文星台,下建文昌阁,以聚风气。擢兵部主事,晋郎中,四十七年升河南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潼关卫人,字肖冈。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安丘。以治行征授户科给事中。时吏部推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会汤宾尹分校会试,为韩敬争得第一人事发,振基与同官力请追究。未几,宾尹逼生员妻为妾,致令自缢事发,督学御史熊廷弼庇宾尹,振基等坚持令廷弼解职候勘。吏部尚书赵焕竟以年例出振基补山东佥事。寻以忧去,卒于家。
维基
孙振基(1569年1月18日—1616年),字尔构,号肖岗,陕西潼关县人。万历二十二年甲午(1594年)中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中进士,授黄县知县,调安丘知县,三十六年四月入补礼部主事。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年)十月,授户科给事中。迁山东按察司佥事。万历四十四年孟春去世于家,年四十八。

人物简介

甬上耆旧诗·卷二十四
字千仞。少以事避地,客于长安,为新进士,代作考馆文字,得与选,因有盛名,一时共称薛千仞先生。所著《天爵堂集》,亦称天爵翁。千仞年八十,集其生平元旦除夕诗为一卷,起万历庚辰,至崇祯庚辰,福建林茂之叙之。身为太平词客六十年,名重天下,亦盛事也。晚年归,卒于里中。千仞有盛名于世,仲鹄诸,人俱出其下。然于乡论颇迹其人。余初拟从山公之例,今得附列五君,亦足矣,然后知乡论之甚重也。

人物简介

维基
刘调羹(?—1633年),字仲济,号依冈,河南开封府禹州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河南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授丰县知县,清谨爱民,尤喜作士,丰人立祠祀之。崇祯元年擢湖广道御史,巡中城,值己巳之变,奉命协守德胜门,日夜严核,守御罔懈,叙劳加服俸一级。巡光禄寺,节省七百馀金,奉旨纪录。四年巡按福建,计歼巨寇钟凌秀、刘香仔等,败其党,赎锾除解京外,余五千两,悉籴谷备赈。中丞某公因官评相激,致省民之哗,公为开谕,皆俯首听命,曰:刘公生我。遂有北人不爱钱之谣。复命过家,囊无长物,六年卒,诏颁金恤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9或1573—1625 【介绍】: 明湖广江夏人,字飞百。万历二十六年进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四十七年,在杨镐丧师之后,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斩逃将,祭死节之士,修战守之具,人心始固。熹宗初,为御史诬劾去职。天启元年,后金兵破沈阳、辽阳,廷臣思廷弼,再起为辽东经略,驻山海关。与巡抚王化贞不和。次年,化贞兵败,失广宁,至大凌河,遇廷弼,同退入关。二人俱下狱。五年,廷弼竟被杀,传首九边。有《辽中书牍》、《熊襄悯公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非伯,江夏人。万历戊戌进士,自保定推官入为工部主事,擢浙江道御史,巡按辽东,提学应天。历官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晋尚书,坐法弃市。有性气集。
维基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百,号芝冈,湖广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县(今属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人。万历丁酉解元,戊戌进士。曾任兵部尚书兼辽东经略。

人物简介

维基
乔时敏(1574年—1634年),字君求,号古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军籍。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应天乡试第七十四名举人,三十八年(1610年)中式庚戌科会试第九十四名,三甲第一百六十七名进士。大理寺观政,授浙江仁和县知县。以慈爱为政,如徵输践,更勾丁,置仓建牖等事,大吏下其法于诸州邑。擢御史,巡视上江,多所论建,如增解顿,减烦役,修安庆城,增采石兵,皆有裨时务,天启二年(1622年)谢病归,寻卒。著有《史奏堂集》。

人物简介

维基
糜有象(1576年—?),原名武于光,字十茎,号象冈,山西太原府代州繁峙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顺天府乡试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登甲辰科进士,本年授山东乐安县知县,三十八年补南工部营缮司主事,三十九年终养,四十七年补工部屯田司主事,泰昌元年升通政司左参议,天启元年养病,三年京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