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界内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对沈沦三界中之众生教断见思二惑出离三界之法门也。天台之藏教通教是也。四教仪曰:「此二教是界内教。」同集注下曰:「藏通三乘,断惑出界。(中略)对界外方便等土,名界内教,以此二教化界内也。玄义五上曰:「若随界内好乐,说前两教位。」
【佛学常见辞汇】
对三界中的众生说如何才能断除见思惑以便将来出离三界的教法,如天台宗所立的藏教与通教是。
界内事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谓三藏教。彼教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而理唯为偏真之空理,究理最为浅薄,故贬之为界内事教。玄义三上曰:「三藏具有三人,而皆以析智观界内十二因缘事为初门。」又曰:「通教亦有三人,同以体智观界内十二因缘理。」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说三藏教虽然精究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相之法门,但其理只属偏真之空理,究竟的道理还很浅薄,故贬之为界内事教。
界内理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谓通教。彼教事相之谈逊于藏教,穷理稍深,达为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佛学常见辞汇】
指天台宗所说的通教。通教谈论事相虽然逊于藏教,但穷理较深,达于生即无生,空即不空,故褒之为界内理教。
界内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惑中见思之惑,招三界之生死,故名界内惑。
真如内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如之法性由内部而感化也。真如为吾人本具之自性清净心,诸佛之法身也。此法身在内薰其妄心,又诸佛之报化二身垂教法由外薰之,配之于三大,则真如法身为体相二大,报化二身为用大。依此内外之二薰,众生渐生厌求之菩提心也。一切皆成佛之义,依之而成。起信论曰:「真如薰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薰习,二者用薰习。自体相薰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是体相薰习),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性(是用薰习),依此二义常恒薰习。以有薰习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真如内薰无明,生起净化的作用。
兜率内院
【佛学大辞典】
(杂名)菩萨最后身之住处也。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最后之住处,住于此终此生,下生人间而成佛也。今为弥勒菩萨之净土也。此亦菩萨身之最后,彼天四千岁间住于此,已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也。而彼天之四千岁当人中之五十七亿六百万岁。普曜经一曰:「其兜术天有大天宫,名曰高幢,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菩萨常坐为诸天人敷演经典。」弥勒上生经曰:「尔时此宫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从座起,遍礼十方佛,发弘誓愿:若我福德应为弥勒菩萨造善法堂,令我额上自然出珠。既发愿已,额上自然出五百亿宝珠。(中略)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
教内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宗以心传心之宗曰教外,依自馀佛之声教之宗云教内,(参见:教外)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法,叫做教外,其他佛的声教,有文字可循的,都叫做教内。
教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教有教内教外之二途。佛陀以言句传授者,谓之教内之法。离言句,直以佛心印于他之心,谓之教外之法。据禅宗之说,谓诸宗中,惟禅宗为教外之法,其他诸宗皆教内之法也。说法明眼论曰:「南天祖师,分佛法为二,谓教内教外是也。即如来正法望口为教,望心名禅。」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教内)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唐智俨集。略云华严孔目章。又单曰孔目章。就旧华严经随难别解者。
菩萨内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求那跋摩译。以佛十五日说戒之时文殊请问初发意道俗之菩萨当作何功德佛为说十二时戒法。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严佛调译。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不分
【佛学大辞典】
(故事)小乘经典第一期之结集,有分窟内窟外二部者,亦有不分者。不分之说,如阿育王传四曰:「迦叶与五百罗汉同至毕波罗窟,先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后迦叶自结集摩得勒伽藏。」(取意)。十诵律六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共安居王舍城外精舍,先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修妒路藏与阿毗昙藏。」(取意)。四分律五十四曰:「初大迦叶与五百大比丘至王舍城,优波离先结集毗尼藏,次阿难结集修多罗藏与阿毗昙藏,既结集三藏后,长老富罗那率五百比丘来,迦叶更对此比丘等如上结集三藏。」(取意)。智度论二曰:「大迦叶欲结集三藏,至王舍城阇崛山中告阿阇世王赐我等食,日日送付,今我等为结集经藏,不作他行,三月安居于此。先十五日说戒时集大众,迦叶入禅定,以天眼观之,一千人中,独阿难一人未尽馀垢。迦叶自禅定起,携阿难手从众中出,言今清净众中欲结集经藏,汝馀垢未尽,不可住此,阿难深惭耻悔责,其夜中尽馀垢为阿罗汉,直入加于千数。于是使阿难先结集修妒路法藏,次使优波利结集毗尼藏,后复使阿难结集阿毗昙藏。」(取意)。毗尼母经三曰:「大迦叶先于王舍城耆阇掘山竹林精舍中集五百比丘,使难阿结集第一毗尼藏,第二修妒路藏,第三阿毗昙藏之三藏,后富兰那偕比丘五百人来加之。」(取意)。已上皆记三藏之结集,比丘之数与结集者小有异。僧祇律三十二曰:「与一千大比丘同至王舍城刹帝山窟,敷置床褥,庄严世尊座,世尊座左面,敷舍利弗座,其右面敷目犍连座,次敷大迦叶座,如此次第敷五百座,办四月供养,为结集法藏,悉断外缘。尔时一千人中选取五百,使阿难先结集四阿含及杂藏,次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取意)。五分律三十曰:「大迦叶与五百比丘至王舍城使优波离先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修多罗藏。」(取意)。善见律一曰:「阿阇世王为结集者于先底槃那波罗山边禅室门边造讲座,大迦叶得五百比丘来此,先使优波离结集毗尼藏,次使阿难结集法藏。」(取意)。已上僧祇律与善见律皆不言第三阿毗达磨藏之结集。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大迦叶集八万四千众,使阿难结集第一契经藏,第二律藏,第三阿毗昙藏,第四杂藏(此中有方等大乘)弥勒菩萨在座称善哉」(取意)。撰集三藏传曰:「于摩竭陀僧伽尸城北,迦叶聚八万圣者,使阿难结集四藏,一经藏,二律藏,三法藏,四杂藏。」(取意)。已上增一阿含经与撰集三藏传所说皆同,大众部之义也。故虽不自言窟外,而为窟外之结集无论矣(义林章二本,决撰集三藏传为大众部之义,唯识同学钞三之五、决今增一阿含经为大众部之经)。
王舍城结集窟内窟外区分
【佛学大辞典】
(故事)结集分窟内窟外之二部,上座部家之所传也。文殊问经下曰:「佛告文殊师利:初二部者:一摩诃僧祇(此言大众。老少同会,共集律部也),二体毗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会,共出律部也)。法藏经曰:「五百罗汉集王舍城。迦叶问云:先结集何藏?即共和云:先结毗尼藏,毗尼藏者,佛法之寿命也。乃使优波离一夏中八十度诵。次使阿难诵五阿含经,次诵阿毗昙。时有一万罗汉后来。婆修婆斯为上首。皆住界外各诵三藏。真谛部执论疏二曰:「于王舍城七叶岩夏四月十五日,大迦叶集五百罗汉,先使阿难颂五阿含为经藏,次使富娄那诵阿毗昙,名对法藏,次使优波离诵毗奈耶名律藏。时有无量比丘来欲听法。迦叶不许,使住界外,各自如法诵出三藏。婆师婆比丘为上首。其数多,故时号皆多众。界内众,迦叶为上首。世尊自指迦叶为上座,佛灭后亦为弟子之依,故号上座。其年十二月阿阇世王死,迦叶亦入狼迹山。大众便散。」(取意)。西域记九曰:「出王舍城北门行一里馀,至迦兰陀竹园。自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有大石室,阿阇世王为结集者于此建堂宇。大迦叶欲结集法藏,登苏迷虑山,击大犍稚,集圣者,得一千人,于此始结集。时安居初之十五日也。阿难结集素怛缆藏,优波釐结集毗奈耶藏,迦叶自结集阿毗达磨藏。雨安居间三月,尽结集三藏讫。大迦叶为僧中一切上座,谓之上座部结集。其西北隔二十馀里,有大众部结集处。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者,来此结集法藏。别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为五藏。凡圣同会,故云大众部。」(取意)。宗轮论述记曰:「佛初入灭,七叶岩中二部结集。(中略)皆由未生怨王为大檀越种种供养,恐界内界外人多,难可和合,所以两处弘宣。」慈恩寺传三所记同此。但窟内结集之集文云:「经雨三月安居中集三藏讫,书之贝叶,方遍流通。」
窟内
【佛学大辞典】
(地名)摩揭陀国迦兰陀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北,有大石窟,如来灭后,迦叶于此结集三藏,同时去石窟二十馀里之处,其馀大众,结集五藏,故起窟内窟外之称。见西域记九,宗轮论述记。
窟内上座部
【佛学大辞典】
(流派)迦叶为僧中第一之上座,故于此师窟内结集,名为上座部。窟外之结集,以人数之多,名为大众部。宗轮论述记曰:「界内即有迦叶波。此云饮光。时为上座。(中略)界内既以迦叶为上座部。界外无别标首。但总名大众。」
{囗内三王}
【佛学大辞典】
(杂语)攘除魔障之符字。释摩诃衍论曰:「字治魔事。」似出自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