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迒蹄
兽类的脚迹。 刘师培 文说:“故‘立诚’之词,著于周易,‘交错’之训,载于 许 书;况復 苍后翠嬀 ,鸟兽纪迒蹄之跡,赤文緑字,龟龙阐 河 洛 之精;川岳绚其光采,鐘球播其鏗鏘。”
分類:兽类
《漢語大詞典》:行虫(行蟲)
犹走兽。泛指兽类。 汉 陆贾 新语·道基:“ 神农 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
分類:走兽兽类
《漢語大詞典》:兽物(獸物)
泛指兽类动物。《周礼·天官·兽人》:“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兽物。” 贾公彦 疏:“春秋寒温适,故兽物皆献之。” 沈从文 《边城》一:“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分類:兽类动物
《國語辭典》:走禽  拼音:zǒu qín
一种鸟类。脚强善走、不能飞翔,多产热地沙漠中。如驼鸟、食火鸡等。
《漢語大詞典》:嗥叫
亦作“嘷叫”。
(1).指兽类的吼叫。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羣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三章:“远处的林子里传出狼和豹子的嗥叫声。”
(2).大声哭叫,叫唤。嗥,通“ 号 ”。北史·吐谷浑传:“ 叶延 少而勇果,年十岁,缚草为人,号曰 姜聪 ,每日輒射之,射中则嘷叫泣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吕无病:“刀脊中额,额破血流,披髮嗥叫而出,将以奔告其家。”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九章:“ 杜三春 也嗥叫起来:‘他打人。’”
《國語辭典》:羔子  拼音:gāo zi
1.幼羊,亦指其他兽类的幼儿。如:「羊羔子」、「马羔子」。
2.骂人的话。《金瓶梅》第九七回:「那羔子赤道流落在那里讨吃,不是冻死,就是饿死!」《红楼梦》第六九回:「奶奶希罕那杂种羔子,我不喜欢。」
《國語辭典》:假面具  拼音:jiǎ miàn jù
1.用厚纸或塑胶压制,做成人脸或其他各种形像的面具。初时用于舞台化妆,后多用做玩具。
2.比喻伪装的外表。如:「幸亏有人揭开他的假面具,否则我们还会一直被骗下去。」
《国语辞典》:蟋蜴  拼音:xī yì
刀柄的装饰。形似兽类,鬼头。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二:「饕餮,性好水,故立桥头,蟋蜴,形似兽,鬼头,性好腥,故用于刀柄上。」
《国语辞典》:发声器(发声器)  拼音:fā shēng qì
能发声的器官。如人与兽类的声带、昆虫类蟋蟀的翅及蝉的腹部等都是。
《国语辞典》:肚囊儿(肚囊儿)  拼音:dù náng ér
1.兽类的腹部。如:「猫熊挺著白肚囊儿吃竹叶,十分可爱。」
2.心胸、胸襟。如:「我倒要瞧瞧这人有多大肚囊儿,能够包容这些大小事。」
《国语辞典》:料毛  拼音:liào máo
兽类发怒或警戒时,毛发竖起、抖动。比喻人有所倚仗而发威。常用作骂人或开玩笑的话。《金瓶梅》第七六回:「贼奴才!你见你主子与了你好脸儿,就料毛儿打起老娘来了!」
《国语辞典》:上臕  拼音:shàng biāo
兽类日见肥壮。如:「父亲养的狼犬,日渐上臕了。」
《国语辞典》:百兽之王(百兽之王)  拼音:bǎi shòu zhī wáng
各种兽类之王。通常指狮子而言。
分类:兽类狮子
《国语辞典》:皮桶儿(皮桶儿)  拼音:pí tǒng ér
做衣料用的成件兽类毛皮。如:「妳喜欢这件皮桶儿吗?」也作「皮桶子」、「皮筒儿」。
《国语辞典》:皮筒儿(皮筒儿)  拼音:pí tǒng ér
1.做衣料用的成件兽类毛皮。如:「这件有豹纹的皮筒儿做成皮大衣,一定很好看。」也作「皮桶子」、「皮桶儿」。
2.泛指中空成圆筒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