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0,分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安养
安养净土
安养教主
九品安养
安养净刹
安养即寂光
行供养
孝养
身业供养
利养
利养缚
长养
金刚顶瑜伽经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
供养
佛类词典(续上)
外供养安养
安养净土
安养教主
九品安养
安养净刹
安养即寂光
行供养
孝养
身业供养
利养
利养缚
长养
金刚顶瑜伽经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
供养
外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外四供,或单曰外供。(参见:外四供)
(术语)又曰外四供,或单曰外供。(参见:外四供)
外四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金刚界三十七尊中,香,华,灯,涂之四菩萨,是由中央之大日如来供养阿閦等之四佛者。
(术语)为金刚界三十七尊中,香,华,灯,涂之四菩萨,是由中央之大日如来供养阿閦等之四佛者。
安养
【佛学大辞典】
(界名)西方极乐国之异名,无量寿经下曰:「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义寂疏曰:「安心养身,故曰安养。」
(界名)西方极乐国之异名,无量寿经下曰:「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义寂疏曰:「安心养身,故曰安养。」
安养净土
【佛学大辞典】
(界名)对于裟婆之秽土,而谓极乐为净土。净土者,清净之国土也。
(界名)对于裟婆之秽土,而谓极乐为净土。净土者,清净之国土也。
安养教主
【佛学大辞典】
(杂名)安养国之教主,弥陀如来也。
(杂名)安养国之教主,弥陀如来也。
九品安养
【佛学大辞典】
(界名)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故言九品之净土,九品之安养等。(参见:九品)
(界名)往生极乐者,有九品之差别,故言九品之净土,九品之安养等。(参见:九品)
九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名数)九种品类之意。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感,智,机,行等,皆分此等九种之品类,谓为九品惑等。而于净土教亦然。观无量寿经所说上品上生乃至下品下生,为九品,又名九辈。其往生称为九品之往生,其来迎称为九品之来迎,其佛称为九品之弥陀,其往生之土称为九品之净土等。净影谓四地至六地之菩萨,为上品上生之人。初二三地信忍之菩萨,为上品中生之人。种性以上之菩萨,为上品下生之人。又小乘前三果之圣者,为中品上生。见道已前之内外二凡,为中品中生。见道已前之世俗凡夫,为中品下生。又下品三生皆为大乘始学之人。未可辨其阶降。故唯随于过之轻重,以分三品。天台以习种至解行之菩萨,为上品之人,外凡十信已下,为中品之人,今时悠悠之凡夫,为下品之人。嘉祥亦如净影,谓上上品之无生,为七地,上六品之机,为大小乘之圣人。善导则反之。谓九品悉为凡夫。上品三人,为遇大之凡夫,中品三人,为遇小之凡夫,下品三人,为遇恶之凡夫。以凡夫亦可遂上六品之往生也。其行法及得果,据观经言之,则上品上生者,发三心,又慈心不杀,修诸戒行,诵读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往生即时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者,虽不必受持诵读方等经典,而必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往生已后,经一小劫,得无生忍。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经一小劫,住于欢喜地。中品上生者,持五戒八戒等,不造众恶,即时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者,持一日一夜八戒斋,又持沙弥戒具足戒,威仪无缺,往生即得须陀洹,经半劫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之仁慈,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本愿及国土之乐事,经一小劫成阿罗汉。下品上生者,虽不诽谤方等经典,而多造众恶,无有惭愧,命终时,闻大乘十二部经之首题名字,又称南无阿弥陀佛,除多劫之罪,经十小劫入于初地。下品中生者,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偷僧祇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命终时,闻阿弥陀佛之十力威德,罪灭往生,经六劫而华开,发无上道心。下品下生者,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命终时,至心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经十二大劫而华开,发菩提心。是也。盖此等九品之行法,与观经所说之三福,为开合之异,虽一往配之于各品,而实则各品之行,亦皆通于各品,成九九八十一品,又更成无量无数品也。又此九品与无量寿经所说之三辈,有开合之异说。昙鸾,净影等,谓三辈九品,全为开合之不同,彼之上辈,即此之上品三生,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云。诸经说九品者甚多。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安养净刹
【佛学大辞典】
(界名)同安养净土。
(界名)同安养净土。
安养即寂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西方之极乐,于四种之国土中,位虽最下,然以圆融无碍之道理言之,则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云。与所谓娑婆即寂光同。盖天台宗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谓娑婆及安养。二方便土。三实报土。四常寂光土,是究竟之佛土也。然由圆融之理言之,则四土总为不二。法华文句记九下曰:「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止观义例上曰:「故知心体即常寂光,寂光诸土无二无别。」同随释三曰:「体即用故,有实报方便同居三土之殊。用即体故,一一无非常寂光土。」
(术语)西方之极乐,于四种之国土中,位虽最下,然以圆融无碍之道理言之,则此最下之土,即最上之寂光土云。与所谓娑婆即寂光同。盖天台宗立四土:一凡圣同居土,谓娑婆及安养。二方便土。三实报土。四常寂光土,是究竟之佛土也。然由圆融之理言之,则四土总为不二。法华文句记九下曰:「岂离伽耶别求常寂,非寂光外别有娑婆。」止观义例上曰:「故知心体即常寂光,寂光诸土无二无别。」同随释三曰:「体即用故,有实报方便同居三土之殊。用即体故,一一无非常寂光土。」
行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善法而供养佛也。般若经理趣分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舍,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善法以供养诸佛。
(术语)行善法而供养佛也。般若经理趣分曰:「修行一切波罗蜜多,于诸如来,广设供养。修行一切慈悲喜舍,于诸如来,广设供养。」
【佛学常见辞汇】
修行善法以供养诸佛。
孝养
【佛学大辞典】
(杂语)尽孝道供养父母也。又,死后追荐供养谓之孝养。以此亦为子之道也。
(杂语)尽孝道供养父母也。又,死后追荐供养谓之孝养。以此亦为子之道也。
身业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业供养之一。(参见:供养)
【三藏法数】
谓身至诚敬礼诸佛菩萨,是名身业供养。
(术语)三业供养之一。(参见:供养)
【三藏法数】
谓身至诚敬礼诸佛菩萨,是名身业供养。
利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利养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贪著利养。」菩萨戒经曰:「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智度论五曰:「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
【佛学常见辞汇】
以利益保养身体。
(术语)以利养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贪著利养。」菩萨戒经曰:「为利养故。为名闻故。恶求多求。」智度论五曰:「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谷,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
【佛学常见辞汇】
以利益保养身体。
利养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缚之一。利养缚身,使不得自在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
(术语)二种缚之一。利养缚身,使不得自在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
长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功德善根,生长养育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新译仁王经中曰:「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中略)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佛学常见辞汇】
生长养育功德善根。
(术语)功德善根,生长养育也。唐华严经十四曰:「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新译仁王经中曰:「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中略)而能少分化诸众生,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佛学常见辞汇】
生长养育功德善根。
金刚顶瑜伽经文殊师利菩萨仪轨供养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文殊菩萨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念诵文殊菩萨之法。
供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毛诗蓼莪笺曰:「供养日寡矣,而我不得终养。」仪礼既夕注曰:「燕养平常,所用供养也。」礼记曾子问注曰:「妇有供养之礼,故必祭而成妇义。」战国策曰:「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白虎通曰:「王者有六乐,所以作供养。」今为资养三宝奉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供养,义本于此。文句二下曰:「施其依报名供养。」玄赞二曰:「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
【佛学常见辞汇】
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俗语佛源】
敬献奉养佛、法、僧三宝,谓之「供养」。如晋《法显传》:「诸国王竞兴供养,今故现在。」又如宋·苏轼《答宝月禅师书》:「轼有吴道子绢画释迦佛一轴,虽破烂,妙迹如生,欲送院中供养。」修行供养是为了成就「布施」。如《庄严经》卷十二指出:「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为两种供养,一是供财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养,即修行弘法等。供养多有一定的仪轨。也指供养「三宝」的供具。如晋《法显传》:「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龙便现身,持王入其宫中,观诸供养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灯、果、缨珞、幢幡等。后亦用供养泛指供奉神灵、亡灵等。如《水浒传》第一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著。」又如《水浒传》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养在灵前。」又指供给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先前他许供养你一家,有甚表记为證!」(李明权)
【三藏法数】
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梵语檀,华言施。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三藏法数】
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术语)毛诗蓼莪笺曰:「供养日寡矣,而我不得终养。」仪礼既夕注曰:「燕养平常,所用供养也。」礼记曾子问注曰:「妇有供养之礼,故必祭而成妇义。」战国策曰:「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白虎通曰:「王者有六乐,所以作供养。」今为资养三宝奉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供养,义本于此。文句二下曰:「施其依报名供养。」玄赞二曰:「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
【佛学常见辞汇】
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俗语佛源】
敬献奉养佛、法、僧三宝,谓之「供养」。如晋《法显传》:「诸国王竞兴供养,今故现在。」又如宋·苏轼《答宝月禅师书》:「轼有吴道子绢画释迦佛一轴,虽破烂,妙迹如生,欲送院中供养。」修行供养是为了成就「布施」。如《庄严经》卷十二指出:「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为两种供养,一是供财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养,即修行弘法等。供养多有一定的仪轨。也指供养「三宝」的供具。如晋《法显传》:「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龙便现身,持王入其宫中,观诸供养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灯、果、缨珞、幢幡等。后亦用供养泛指供奉神灵、亡灵等。如《水浒传》第一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著。」又如《水浒传》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养在灵前。」又指供给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先前他许供养你一家,有甚表记为證!」(李明权)
【三藏法数】
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梵语檀,华言施。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三藏法数】
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