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62,分11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交情兰臭
椒兰辈
椒兰妒忌
一庭兰玉(又作:庭列芝兰 ...)
刳兰(又作:木兰之枻 ...)
兰陔
兰陵令
兰山羞
兰台
兰台风
兰台公子
兰台仙史
兰条荐浴
兰亭不肯昭陵住
兰亭古墨(又作:兰亭字)
典故
交情兰臭


《周易注疏》卷七〈系辞上〉~50~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唐·孔颖达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此谓二人言同也。」
《太平御览》卷四百七〈人事部四十八·交友二〉~20~2~
《吴录》曰:张温,字惠怒,英才环伟,遂以礼躬延见,召对,词雅淹润,帝改容前席,拜中郎,聘蜀与诸葛全结金兰之好焉。
典故
椒兰辈


《楚辞补注》卷一〈离骚经·王逸序〉~40~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览椒兰其若玆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典故
椒兰妒忌

相关人物
屈原


《楚辞》战国楚·屈原《离骚》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芳。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东汉·王逸注:「兰,怀王少弟,司马子兰也。」

例句

椒兰争妒忌,绛灌共谗谄。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

典故
一庭兰玉
 
庭列芝兰
 
庭有芝兰
 
庭阶映玉树
 
庭阶兰玉
 
满砌芝兰
 
玉树映阶
 
玉树枝
 
玉树芝兰
 
玉砌兰芽
 
砌底芝兰
 
砌玉
 
砌兰
 
种兰庭砌
 
绕庭兰玉
 
芝兰满砌
  
兰玉盈庭
 
兰砌
 
兰阶
  
谢砌芝兰
 
谢阶兰玉
 
阶庭联玉
 
阶庭兰玉
 
阶砌芝兰

相关人物
谢安之


《裴子语林》~32~
谢太傅问诸子侄曰:「子弟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其生于庭阶也。」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言语〉~45~
谢太傅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典故
刳兰
 
木兰之枻
 
木兰楫
 
木兰桡
 
木兰楫
   
木兰双桨
 
兰枻
  
兰楫
  
兰艇

相关人物
鲁班


《太平广记》卷四百六〈草木一·木·木兰树〉~3277~
七里洲中,有鲁斑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所云木兰舟,出于此也。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述异记》卷下
在浔阳江中,多木兰。又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舟,至今在洲中。今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例句

涔阳女儿花满头,毵毵同泛木兰舟。 戎昱 采莲曲二首

枫树林中经楚雨,木兰舟上蹋江潮。 韩翃 兖州送李明府使苏州便赴告期

相访不辞千里远,西风好借木兰桡。 韩翃 送丹阳刘太真

青丝䋏引木兰船,名遂身归拜庆年。 韩翃 送冷朝阳还上元

风帆木兰楫,水国莲花府。 韩翃 送万巨

典故 

《诗经·小雅·南陔·序》
《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其义而亡其辞。
《昭明文选》卷十九晋·束广微(晰)《补亡诗六首》其一《南陔》
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闱,心不遑安。

例句

北里清音绝,南陔芳草残。 上官仪 故北平公挽歌

兰陔行可采,莲府犹回瞪。 刘禹锡 和州送钱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于华州觐省

兰陔旧地花才结,桂树新枝色更青。 刘禹锡 闻韩宾擢第归觐以诗美之兼贺韩十五曹长时韩牧永州

蓬转星霜改,兰陔色养违。 吕温 蕃中拘留岁馀回至陇石先寄城中亲故

典故
兰陵令

相关人物
荀况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2348~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正义兰陵,县,属东海郡,今沂州承县有兰陵山。」
典故
兰山羞

相关人物
李陵

参考典故
李陵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传》
天汉二年,贰师将军伐匈奴。李陵自请带一队人马「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遭到匈奴数万人的包围。「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李陵与韩延年突围,韩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例句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骆宾王 夕次蒲类津(一作晚泊蒲类)

典故

《昭明文选》卷十三〈赋庚·物色·风赋〉~58~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725~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御史有绣衣直指,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通典》卷二十六〈职官八·门下省·诸卿中·秘书监〉~733~
大唐武德初,复改为监。龙朔二年,改秘书省为兰台,改监为太史,少监为侍郎,咸亨初复旧。
典故
兰台风

相关人物
楚襄王


《昭明文选》卷十三战国楚·宋玉《风赋》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

例句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李贺 罗浮山父(一作人)与葛篇

典故
宋玉词翰
 
兰台公子

相关人物
宋玉


《昭明文选》卷十三〈赋庚·物色·风赋〉~58~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典故
兰台仙史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上·(子)班固〉~333~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覈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典故
兰条荐浴


《楚辞补注》卷二〈九歌·云中君〉~57~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览冀州兮有馀,横四海兮焉穷。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大戴礼记》第四十七篇〈夏小正·五月〉~88~
五月:参则见。参也者,伐星也,故尽其辞也。浮游有殷。殷,众也。浮游,殷之时也。浮游者,渠略也,朝生而莫死。称「有」,何也?有见也。则鸣。者,百鹩也。鸣者,相命也。其不辜之时也,是善之,故尽其辞也。时有养日。养,长也。一则在本,一则在末,故其记曰「时养日」云也。乃瓜。乃者,急瓜之辞也。瓜也者,始食瓜也。良蜩鸣。良蜩也者,五采具。匽之兴,五日翕,望乃伏。其不言「生」而称「兴」,何也?不知其生之时,故曰「兴」。以其兴也,故言之「兴」。五日翕也。望也者,月之望也。而伏云者,不知其死也,故谓之「伏」。五日也者,十五日也。翕也者,合也。伏也者,入而不见也。启灌蓝蓼。启者,别也,陶而疏之也。灌也者,聚生者也。记时也。鸠为鹰。唐蜩鸣。唐蜩者,匽也。初昏大火中。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
《荆楚岁时记》第一部〈宝颜堂秘笈本〉~352~
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按《大戴礼》曰:「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楚辞》曰:「浴兰汤兮,沐芳华,今谓之浴兰节,又谓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斗百草之戏也。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䌽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岁华纪丽》卷二《端午〉~55~
日叶正阳,时当中夏。采蟾蜍之令节,语鸲鹆之佳辰,锦●鬼字,角黍之秋,浴兰之月,朱索,赤符,祭屈,祠陈,长命缕,辟兵缯,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典故
兰亭不肯昭陵住


《隋唐嘉话》下~53~
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得之。太宗为秦王日,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卷二百九〈书四·杂编·兰亭真迹〉~60~
太宗酷学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置于座侧,朝夕观览。尝一日,附耳语高宗曰:「吾千秋万岁后,与吾〈兰亭〉将去也。」及奉讳之日,用玉匣贮之,藏于昭陵。
《谷山笔麈》卷十五〈杂记〉~65~
世传兰亭帖殉葬昭陵是也,然以史考之,此本复出人间矣。五代贼帅温韬盗发唐帝诸陵,见昭陵宫室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代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此知兰亭真帖出自昭陵,人间必有其本,第不知复沦没于何代耳。
典故
山阴修禊帖
 
兰亭古墨
 
兰亭字
 
禊亭晋帖


《全唐文》卷三百一〈何延之·兰亭始末记〉~3058~2~
〈兰亭〉者,晋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萧散名贤,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郤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禊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玺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特出。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暑后,他日更书数十本,终无及者。右军亦自爱重此书,留付子孙。传至七代孙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安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卢陵王胄曹昱之子、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俗号永禅师。禅师克嗣良裘,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所退笔头,置之于大竹簏;簏受一石馀,而五簏皆满。凡三十年,于阁上临真草千文八百馀本,浙江东诸寺各施一本。今有存者,犹直钱数万。孝宾改名惠欣。兄弟初落时,住会稽嘉祥寺,寺即右军之旧宅也。后以每年拜墓便近,因移此寺。自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梁武帝以欣、永二人皆能崇释教,故号所居之寺为永欣焉。事见《会稽志》。其临书之阁,至今尚在。禅师年近百岁及终,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辩才。辩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元孙。博学工文,琴奕书画,皆臻其妙。每临禅师之书,逼真乱本。辩才常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以贮〈兰亭〉,宝惜贵重,甚于禅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知此书知在辩才处,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恩赍优洽。数日后,因言次乃问及〈兰亭〉,方便善诱,无所不至。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自禅师丧后,?存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既而不获,遂放归越中。后更推究,不离辩才处,又敕追辩才入内,重问〈兰亭〉。如此者三度,竟靳固不出。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亭〉,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暮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设谋计取之。「尚书右仆射房元龄奏曰:「监察禦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阳(一作潭),随商人船下至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倒,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来此鬻蚕种。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宾赋诗。辩才?突得来字韵,其诗曰:「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披云同落寞,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萧翼?突得招字韵,诗曰:「邂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泛,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弃空飘(一作良若业风飘)。」妍媸略同,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明日乃去。辩才曰:「檀越间即更来。」翼乃载酒赴之,兴后作诗。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说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可携来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辩才曰:「禅师在日保惜,临亡之际,亲付于吾。付授有绪,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榻书也。」纷竞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伏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辩才时年八十馀,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即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一物在此。」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禦府二王书帖。赴永安驿,告驿长淩曰:「我是禦史,奉敕来此。今有墨敕,可报汝都督知。」都督齐善行闻之,驰来拜谒。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善行走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又遣散直云,侍御史须见。及才来见,禦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作别。」辩才闻语,哽绝良久始苏。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禦。太宗大悦,以元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以其年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支给。辩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至今犹存。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惟?粥,岁馀乃卒。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听命。太宗曰:「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元宫矣。今赵模等所拓在者,一本尚直钱数万也。人间本亦稀少,绝代之珍宝,难可再见。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随牒适越。汎巨海,登会稽,探突禹穴,访奇书。名僧处士,犹倍诸郡,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人物不绝,信而有徵。其辩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华阴人也,汉太尉之后。六代祖期为桓元所害,子孙避难,流窜江东,后遂编贯山阴,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之族。长安三年,素师已年九十三,视听不衰,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始末,庶将来君子,知吾心之所存,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其有好事同志者,亦无隐焉。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已之日,感前修而撰此记。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寻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于是负恩荷泽,手舞足蹈,捧戴周旋,光骇闾里。仆跼天闻命,伏枕怀欣,殊恩忽临,沈屙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國語辭典》:芝兰玉树(芝蘭玉樹)  拼音:zhī lán yù shù
比喻优秀的子弟。语出《晋书。卷七九。谢安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安尝戒约子侄,因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用作对别人子弟的赞美词。《再生缘》卷一:「人间富贵荣华尽,膝下芝兰玉树齐。」
分類:子弟优秀
《漢語大詞典》:谢庭兰玉(謝庭蘭玉)
艺文类聚卷八一引 晋 裴启 语林:“ 谢太傅 问诸子姪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於阶庭耳。’”后遂用以“谢庭兰玉”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宋 曾巩 《庭桧呈蒋颖叔》诗:“ 汉 节从来纵真赏, 谢 庭兰玉载芳音。”亦省称“ 谢玉 ”。 清 王昶 金石萃编·唐〈杜君绰碑〉:“并光凌 谢 玉,彩嗣 韦 珠。”参见“ 谢兰燕桂 ”。
《漢語大詞典》:谢兰燕桂(謝蘭燕桂)
谢兰,系“谢庭兰玉”之省称; 燕 桂,宋史·窦仪传载:“ 仪 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 儼 、 侃 、 偁 、 僖 ,皆相继登科。 冯道 与 禹钧 ( 竇仪 父)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縉绅多讽诵之。”时称 窦 氏兄弟为 燕山 五龙。后遂以“谢兰燕桂”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辈。 清 新广东武生 《黄萧养回头》卷三:“将来长大成人,定是 谢 兰 燕 桂。”
分類:兄弟
《國語辭典》:木兰舟(木蘭舟)  拼音:mù lán zhōu
以木兰为材料刻成的舟,后借指美好的小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舟,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唐。冷朝阳 送红线诗:「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
分類:木兰
《漢語大詞典》:木兰船(木蘭船)
木兰舟。 南朝 梁 刘孝威 《采莲曲》:“金桨木兰船,戏採 江 南莲。” 唐 贾岛 《和韩吏部泛南溪》:“木兰船共山人上,月映渡头零落云。” 清 纳兰性德 《忆江南》词之四:“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簫恰称语音圆,谁在木兰船。”
《漢語大詞典》:兰棹(蘭棹)
兰舟。 唐 黄滔 《送君南浦赋》:“玉牕之归步愁举,兰棹之移声忍闻。” 唐 张松龄 《渔父》词之八:“兰棹快,草衣轻,只钓鱸鱼不钓名。”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书房私会》:“谁料渔人冲波使兰棹,雄向沙头困,雌向溪边遶。”参见“ 兰舟 ”。
《國語辭典》:兰舟(蘭舟)  拼音:lán zhōu
用木兰树材造成的船只。后为一般船只的美称。唐。杜牧 陵阳送客诗:「兰舟倚行棹,桂酒掩馀樽。」清。龚自珍 浪淘沙。云外起朱楼词:「同上兰舟,镜槛与香篝,雅憺温柔。」
《國語辭典》:兰桡(蘭橈)  拼音:lán náo
以木兰树制成的船桨。唐。刘禹锡〈采菱行〉:「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也借指船。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之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宋。欧阳修 采桑子。春深雨过西湖好词:「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漢語大詞典》:南陔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文选·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父母。” 唐 杨炯 《幽兰赋》:“丛兰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忍菴先生》:“今吾儿邀天之幸,得上公车,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國語辭典》:兰陔(蘭陔)  拼音:lán gāi
比喻孝子养亲之意。唐。刘禹锡〈和州送钱侍御自宣州幕拜官便于华州觐省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诗:「兰陔行可采,莲府犹回瞪。」
《國語辭典》:兰台(蘭臺)  拼音:lán tái
1.汉代宫中藏书的地方。西汉以御史中丞掌管,东汉置兰台令史,典校图籍,治理文书。唐代为秘书省的别称,掌图书秘籍。《后汉书。卷四○。班彪传上》:「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唐。白居易 秘书省中忆旧山诗:「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也称为「兰省」。
2.术数用语。相术家称人的鼻翼为「兰台」。
3.地名。位于湖北省钟祥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