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六妄
六夷
六住
六好日
六决定
六成就
六合释
六同十异
六自在王
六年苦行
六妙行
六妙门
六妙法门
六足尊
佛类词典(续上)
六舟六妄
六夷
六住
六好日
六决定
六成就
六合释
六同十异
六自在王
六年苦行
六妙行
六妙门
六妙法门
六足尊
六舟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舟譬六波罗蜜。因波罗蜜译言到彼岸也。三教指归运敞序曰:「六舟接舻,三驾分辔。」
【佛学常见辞汇】
(喻)六波罗蜜,因波罗蜜是到彼岸之义。
(譬喻)以舟譬六波罗蜜。因波罗蜜译言到彼岸也。三教指归运敞序曰:「六舟接舻,三驾分辔。」
【佛学常见辞汇】
(喻)六波罗蜜,因波罗蜜是到彼岸之义。
六妄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等之六尘也。是为凡夫迷妄之境,故名妄。楞严经四曰:「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
【佛学常见辞汇】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迷妄的境界。
(名数)眼等之六尘也。是为凡夫迷妄之境,故名妄。楞严经四曰:「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闻觉知。」
【佛学常见辞汇】
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因此六尘是凡夫们所迷妄的境界。
六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夷也。大乘之十波罗夷中,除小乘之四波罗夷者。四波罗夷,大小共说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波罗夷,都是重戒。
(名数)六波罗夷也。大乘之十波罗夷中,除小乘之四波罗夷者。四波罗夷,大小共说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波罗夷,都是重戒。
六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住位中之第六位也,又地持经所说之六种住也。(参见:六种住)
(名数)十住位中之第六位也,又地持经所说之六种住也。(参见:六种住)
六好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帝王诞生相当之日,一年有六个之本命好日,谓之六好日。禅院于是日有祝圣之讽经。
(杂语)帝王诞生相当之日,一年有六个之本命好日,谓之六好日。禅院于是日有祝圣之讽经。
六决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种决定同。【又】(参见:七深信)
(名数)与六种决定同。【又】(参见:七深信)
七深信
【佛学大辞典】
(术语)善导之散善义以深心为深信之心。信相有二种而列七种,日本亲鸾名为七信:机之深信,法之深心(以上二种深信),观经之深信,弥陀经之深信,唯信佛语之深信,此经之深信,建立自心之深信也。其中除此经之深信,其他冠决定之字,谓之六决定。
(术语)善导之散善义以深心为深信之心。信相有二种而列七种,日本亲鸾名为七信:机之深信,法之深心(以上二种深信),观经之深信,弥陀经之深信,唯信佛语之深信,此经之深信,建立自心之深信也。其中除此经之深信,其他冠决定之字,谓之六决定。
六成就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智度论一曰:「如是者即是信也。」二以我闻二字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三以一时二字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为主成就,说法之主也。五以在耆阇崛山等为处成就,所说之道场也。六以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一座同闻之众也。凡安列此六事,为之證明非虚谬,欲使后之闻者信故,谓之为證信序。五成就合佛与处,七成就离我与闻。旧师多取五成就,天台法华之文句亦由五成就而释之。惟仁王、维摩、观经等则取六成就,嘉祥定为六成就。其曰成就者,于一一句中明各义,具足而不可破坏,故曰成就。又通序中,具足此六事,故曰成就。又具足此六字方成正宗之教起,故曰成就。法华文句一之二曰:「通序五,或六,或七。」同记曰:「五者如文,合佛及处,六则离佛及处,七则离我与闻。」天台维摩经疏一曰:「旧多五义,今依六义。」嘉祥法华义疏一,嘉祥仁王经疏一曰:「若依大智度,直依文贴释,不辨子段。后诸师说亦无定,或五或六,今依金刚仙论作六句分别。」元照弥陀疏上曰:「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胜鬘经宝窟上本曰:「天亲灯论以明六事,第四教主,若依三藏(真谛),凡有七事,开我闻,今以六事为定也。」嘉祥法华论疏曰:「一一章中明义具足无馀,不可破坏,故云成就。」盂兰盆经疏记下曰:「六种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缘成此一经。」此六事成就之證真序,当佛之涅槃时,依阿楼驮之教,阿难请问四事于佛,依其中之第四句,佛告阿难使于一切经之初置此六事也。后分于涅槃经、文殊问经、智度论二等详举缘由。金刚仙论一曰:「所以一切经初置斯五句者,有三种义:一为證成经理不虚,末代生信。二为表异外道以阿爱为吉。三为息于诤论。表己推宗有在也。」(外道经首之字又作阿沤)。胜鬘经宝窟上本曰:「一为證信故,如龙树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简内外,外经以阿沤一字为首,内教以六事在初。三分经论不同,弟子之论,归敬三宝。如来之经,明于六事。」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六成就者,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诸经之法体也。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谓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二、闻成就〕,闻即我闻也。言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
〔三、时成就〕,时即一时也。言一时者,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谓众生有缘,能感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名时成就。
〔四、主成就〕,主即佛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谓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
〔五、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也。谓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摩竭提国,或舍卫国等,即是其处,故名处成就。(梵语摩竭提,华言不害。以其国法无刑戮故。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以其名闻,胜于诸国,又宝物多出此故。)
〔六、众成就〕,众即菩萨、二乘、天仙等诸大众也。谓佛说法,必有菩萨等大众云集同听,故名众成就。(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诸经之初,有通别二序:通序,或分五段,或分六段,或分七段。六段者,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也。阿难指本经一部而为如是我闻,示自己之信顺也。智度论一曰:「如是者即是信也。」二以我闻二字为闻成就。阿难自闻也,三以一时二字为时成就,说法之时也。四以佛之一字为主成就,说法之主也。五以在耆阇崛山等为处成就,所说之道场也。六以与大比丘众等为众成就,一座同闻之众也。凡安列此六事,为之證明非虚谬,欲使后之闻者信故,谓之为證信序。五成就合佛与处,七成就离我与闻。旧师多取五成就,天台法华之文句亦由五成就而释之。惟仁王、维摩、观经等则取六成就,嘉祥定为六成就。其曰成就者,于一一句中明各义,具足而不可破坏,故曰成就。又通序中,具足此六事,故曰成就。又具足此六字方成正宗之教起,故曰成就。法华文句一之二曰:「通序五,或六,或七。」同记曰:「五者如文,合佛及处,六则离佛及处,七则离我与闻。」天台维摩经疏一曰:「旧多五义,今依六义。」嘉祥法华义疏一,嘉祥仁王经疏一曰:「若依大智度,直依文贴释,不辨子段。后诸师说亦无定,或五或六,今依金刚仙论作六句分别。」元照弥陀疏上曰:「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名六成就。」胜鬘经宝窟上本曰:「天亲灯论以明六事,第四教主,若依三藏(真谛),凡有七事,开我闻,今以六事为定也。」嘉祥法华论疏曰:「一一章中明义具足无馀,不可破坏,故云成就。」盂兰盆经疏记下曰:「六种通名成就者,由假彼六缘成此一经。」此六事成就之證真序,当佛之涅槃时,依阿楼驮之教,阿难请问四事于佛,依其中之第四句,佛告阿难使于一切经之初置此六事也。后分于涅槃经、文殊问经、智度论二等详举缘由。金刚仙论一曰:「所以一切经初置斯五句者,有三种义:一为證成经理不虚,末代生信。二为表异外道以阿爱为吉。三为息于诤论。表己推宗有在也。」(外道经首之字又作阿沤)。胜鬘经宝窟上本曰:「一为證信故,如龙树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二简内外,外经以阿沤一字为首,内教以六事在初。三分经论不同,弟子之论,归敬三宝。如来之经,明于六事。」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六成就者,即如是我闻等六事,乃诸经之通序也。佛将入灭,阿难问云:世尊灭后,诸经之首,当安何语?佛答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盖言佛所说法,以此六事和合,方能成就,故名六成就。(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信成就〕,信即如是也。言如是者,乃诸经之法体也。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谓如是之法,是佛所说,信受不疑,故名信成就。
〔二、闻成就〕,闻即我闻也。言我闻者,谓如是之法,阿难自言我曾亲从佛闻,故名闻成就。
〔三、时成就〕,时即一时也。言一时者,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也。谓众生有缘,能感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名时成就。
〔四、主成就〕,主即佛也。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谓佛为世间、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名主成就。
〔五、处成就〕,处即佛说法之处也。谓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摩竭提国,或舍卫国等,即是其处,故名处成就。(梵语摩竭提,华言不害。以其国法无刑戮故。梵语舍卫,华言闻物,以其名闻,胜于诸国,又宝物多出此故。)
〔六、众成就〕,众即菩萨、二乘、天仙等诸大众也。谓佛说法,必有菩萨等大众云集同听,故名众成就。(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六合释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离合释)
(术语)(参见:六离合释)
六同十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参见:二乘)
(名数)声闻缘觉二乘之同异也。(参见:二乘)
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二乘有三种。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术语)乘人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二乘有三种。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临门三车〕,临门三车,喻小乘权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三乘之人,于火宅门外,索羊鹿牛三车,求出火宅,以喻三乘之人,依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法修行,得出生死,是名临门三车。(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露地牛车〕,露地牛车,喻大乘实教也。谓法华经譬喻品中,诸子既出火宅,到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等赐大白牛车,同归秘密理藏,是名露地牛车。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乘即运载之义。谓二乘之人,乘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运出三界生死,至于涅槃,故名为乘。(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声闻乘〕,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此人以四谛为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观四谛,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声闻乘。
〔二、缘觉乘〕,因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名曰缘觉。谓此人以十二因缘为乘,由观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出离生死,至于涅槃,故名缘觉乘。
六自在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眼等六根也。
(名数)谓眼等六根也。
六年苦行
【佛学大辞典】
(故事)释迦佛出家已后至成道为六年苦行也。因果经曰:「便前进伽阇山苦行林中。(中略)宜应六年苦行。」无量寿经上曰:「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别有乐行六年之言,一义也。
【三藏法数】
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既至佛所,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即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逾城出家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往昔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馀殃,今欲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也。(梵语波罗柰,华言江绕城。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迦叶,华言饮光。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作瓶天子,即色界净居天也。)
(故事)释迦佛出家已后至成道为六年苦行也。因果经曰:「便前进伽阇山苦行林中。(中略)宜应六年苦行。」无量寿经上曰:「剃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别有乐行六年之言,一义也。
【三藏法数】
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之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谓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既至佛所,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即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逾城出家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往昔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馀殃,今欲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也。(梵语波罗柰,华言江绕城。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迦叶,华言饮光。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作瓶天子,即色界净居天也。)
六妙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行观同。
(名数)与六行观同。
六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名数)入真理之涅槃有六门。(参见:妙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数息门,善调身息,数息自一至十,以摄乱心。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二随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若强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宜放数息而修随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由是诸禅自发,以随为妙门也。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而心安明净,然若心依于随,则有起想之乱,故宜舍随而修止。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将自开发,是以止为门也。四观门,分别权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而證诸禅定,然解慧未发,无明之心,味著诸定。故宜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颠倒既无,则无漏之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五还门,转心返照,名为还。行者虽修观照,然若计我能观照而破颠倒,则为计我之惑,反与外道同,故当转心而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而无漏之方便智,自然而朗,故以还为门。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为净。行者修还时,虽能破能观之倒心。然未发真明之无漏智,由住于无能所,即是一个受念,故使心智秽浊。若觉知之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则真明因此开发,即断三界之结,證三乘之道。是以净为门也。此六通称为妙门者,以其次第相通,而至于真妙之涅槃故也。见六妙法门,法界次第上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
一、数息门 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 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苦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煖,悉皆知之,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 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末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净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 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
五、还门 还者转心返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 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妙名涅槃,门名能通。修此六法,则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门。前三是定,后三是慧。定爱慧策,能发真明,出离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定爱慧策者,爱谓爱乐于禅,策谓策进真行也。真明者,真性之明也。)
〔一、数息门〕,数息者,修行之人,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盖欲界众生,心多驰动,粗散难摄,故须数息制其散乱,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初门也。
〔二、随息门〕,随息者,细心依随息之出入,住而不散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数息,心暂得住,而禅定未发。若犹存数,则有起念之失,故须舍数修随。心随于息,入时知入,出时知出,心安明净,禅定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止者,摄心静虑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随息,心安明静,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苟欲澄渟安隐,莫若于止。故次舍随修止,凝心寂虑,禅定自发,故以止为门也。
〔四、观门〕,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證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證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五、还门〕,还者,转心反照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观分别观察,而真明未发,即当舍观修还,反照能观之心,念念皆不可得,不加功力,任运返本还源,故以还为门也。
〔六、净门〕,净者,心无所依,不起妄想分别之垢也。谓修行之人,虽修前还,而真明犹未能发,即当舍还修净,净心成就,即发三乘圣道,故以净为门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六妙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六足尊
【佛学大辞典】
(菩萨)五大明王中大威德明王之别号也。此尊有六头六面六臂六足,所乘之牛,亦为六牛,独以六足名之者,以多足限于此尊也。为西方无量寿佛之忿怒尊,文殊菩萨之所现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文殊菩萨。」秘藏记钞十曰:「文殊菩萨者,西方四菩萨中第二利菩萨也。此菩萨现所名六足尊,六足尊者大威德也。瑜祇经大威德名六足尊,是其證也。」(参见:大威德明王)
(菩萨)五大明王中大威德明王之别号也。此尊有六头六面六臂六足,所乘之牛,亦为六牛,独以六足名之者,以多足限于此尊也。为西方无量寿佛之忿怒尊,文殊菩萨之所现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文殊菩萨。」秘藏记钞十曰:「文殊菩萨者,西方四菩萨中第二利菩萨也。此菩萨现所名六足尊,六足尊者大威德也。瑜祇经大威德名六足尊,是其證也。」(参见:大威德明王)
大威德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五大明王之一。配于西方,本地为阿弥陀。三面六臂。乘大白牛。梵名阎曼德迦。别称降阎魔尊,六足尊等。(参见:降焰魔尊)
(明王)五大明王之一。配于西方,本地为阿弥陀。三面六臂。乘大白牛。梵名阎曼德迦。别称降阎魔尊,六足尊等。(参见:降焰魔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