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86  87  88  89  90  92  93  94  9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十六法
十六师
十六会
十六谛
十六观
十六大力
十六大士
十六大天
十六大国
十六心行
十六王子
十六玄门
十六行相
十六沙弥
十六知见
十六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中台八叶中四法,是如来之四智,四隅是如来之四行,就此因果之八,约于八种之人与所持金刚慧印之法而成十六法。(参见:十六)
十六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以十数为满数,摄无量无尽,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故画胎藏界之曼荼罗,其中台八叶院最少之极,为十六指,其十六者众生肉团心之八叶曼荼罗也,此八叶开人法而有八种善知识之人与八种金刚慧印之法。以成十六之数也。大日经疏五曰:「内心白莲华,此是众生本心,妙法芬陀利华秘密标帜,华台八台八叶圆满均等,如正开敷形。(中略)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隅角四叶是如来四行,约此现为八种善知识,各持金刚慧印。(中略)如是十六法,一一皆等法界,乃至无有少分不平等处,故其标相亦与冥符,略摄如来万德以为十六指,申而长之则无量无边,故此曼荼罗极小之量剂十六指,大则无限也。」义释曰:「人法各八故成十六。」演密钞五曰:「四智四行八种善知识并各持金刚慧印故成十六法也。」出生义曰:「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举十六位焉,亦尘数之义出于此矣。」其他金刚界之十六大菩萨,十六尊,十六执金刚神,十六天神,显经所说之十六菩萨十六居士等,总以十六之数该摄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
十六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六外道也。
十六会
【佛学大辞典】
(名数)般若之十六会也。
十六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六行相也。
十六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无量寿经正宗分所说。韦提希夫人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兼欲未来世之众生往生,请佛世尊说其所修之法,故佛说此十六种之观门:一、日想观,正坐西向,谛观落日,使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将没之状,如悬鼓形,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了了,此名日想观。二、水想观,次作水想,见水澄净,亦使明了无分散之意,既作水想已,当作冰想,既见冰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则见琉璃地内外映彻,是名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八功德水想观,六、总想观,七、华座想观,八、像想观,九、佛真身想观,十、观世音想观,十一、大势至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上生观,十五、中辈中生观,十六、下辈下生观。详见观无量寿经。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种观想,即日想、水想、地想、树想、八功德水想、总观想、花座想、像想、遍观一切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大势至菩萨色身相、普观想、杂观想、上辈生想、中辈生想、下辈生想。
十六大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趣阿耨达龙王之请,为说无欲之法,使诸菩萨修诸清净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诸众生也。一、志力,菩萨心志,善总持一切诸佛所说之法,以化众生,名为志力。二、意力,菩萨心意与佛之所行同。于诸众生未度者愿悉度之,名为意力。三、行力,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诸法甚深之法义,名为行力。四、惭力,菩萨能以惭愧之故,远离一切罪业,兴同起种种善法,名为惭力。五、强力,菩萨于一切障难中能坚忍而不为非行,名为强力。六、持力,菩萨于所受之法,悉能演说开导,而无遗忘,名为持力。七、慧力,菩萨有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千亿魔兵,不能恼之。名为慧力。八、德力,菩萨修无欲行,具诸功德,离诸染著,名为德力。九、辩力,菩萨有大辩力,于百千劫随解诸法,所说无碍,名为辩力。十、色力,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天及四天王至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名为色力。十一、身力,菩萨之身,坚固清净,犹如金刚,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于外道中最高特胜,名为身力。十二、财力,菩萨于众珍宝随所念愿应时即至,名为财力。十三、心力,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顺而化之,名为心力。十四、神足力,菩萨化导众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现神变,度脱之,名为神通力。十五、弘法力,菩萨于诸佛之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众生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名为弘法力。十六、降魔力,菩萨修习禅定,承顺佛旨,能伏众魔,名为降魔力。见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二。
【三藏法数】
(出三昧弘道广显定意经)
佛赴阿耨达龙王请,为说无欲法,令诸菩萨修于清净之行,当得此十六大力,调摄身心而化众生也。(梵语阿耨达,华言无热恼。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志力〕,谓菩萨心志,善能总持诸佛一切所说之法,化导众生,是名志力。
〔二、意力〕,谓菩萨心意,同佛所行,于诸众生,未得度者,悉愿度脱,是名意力。
〔三、行力〕,行即进趣之义。谓菩萨能以精进之行,通达一切所说甚深法义,是名行力。
〔四、惭力〕,谓菩萨以能惭愧,故远离一切罪行,兴起种种善法,是名惭力。
〔五、强力〕,谓菩萨于一切障难之中,而能坚忍不为非行,是名强力。
〔六、持力〕,谓菩萨于所受持之法,悉能宣演开导,而无遗忘,是名持力。
〔七、慧力〕,谓菩萨有大智慧,照了诸法皆空,虽亿千魔兵而不能恼,是名慧力。
〔八、德力〕,谓菩萨修无欲行,具诸功德,离诸染著,是名德力。
〔九、辩力〕,谓菩萨有大辩才,于百千劫,随解诸法,所说无碍,是名辩力。(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色力〕,谓菩萨色相端正,若帝释、梵王及四天王诣菩萨所,一见之顷,黯然无色,是名色力。(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梵王,即大梵天王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十一、身力〕,谓菩萨之身,坚固清净,犹如金刚,火不能烧,刀不能断,于外道中最胜独尊,是为身力。
〔十二、财力〕,谓菩萨于众珍宝,随所念愿,应时即至,是名财力。
〔十三、心力〕,谓菩萨知诸众生性欲,能一其心而顺化之,是名心力。
〔十四、神足力〕,谓菩萨化导众生,能以神通具足之力,即现神变,而度脱之,是名神足力。
〔十五、弘法力〕,谓菩萨于诸佛法,能广为一切众生宣说,使其闻之,而不断绝,信受奉行,等除众苦,是名弘法力。
〔十六、降魔力〕,谓菩萨修习禅定,承顺佛旨,能伏众魔,是名降魔力。
十六大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六罗汉也。(参见:罗汉)
十六大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部中之主者,有十六位,谓之十六大天。(参见:十六天)
十六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字文殊法说之。
十六大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六国王)
十六心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六行相同。(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与十六行相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哩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十六王子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往昔三千尘点劫有大通智胜佛,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大通智胜佛成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从佛闻三乘教,初发大乘心,更请说大乘之妙法,闻佛说法华经,佛于八千劫。说法华经,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间,寂然入定。此时十六王子各上法座。八万四千劫间为四部众覆讲法华经。今已各成佛,为八方之如来。
十六玄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释真言之方规也。(参见:旋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日本僧高野,于此八种旋陀罗尼加遮情、表德、浅略、深秘、字相、字义、一字摄多、多字归一之八门而为十六玄门。大日经开题曰:「据大日经王及金刚顶经王,秘密法曼荼罗,旋陀罗尼字轮,海印三摩地释一切经,且有十六门。谓遮情表德,浅略深密,字相字义,一字摄多,多字归一,一字释多,多字释一,一字成多,多字成一,一字破多,多字破一,顺旋转,逆旋转,是也。」此中顺逆之二旋转,即大疏之八种旋陀罗尼,要之但加增六门而已。
十六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参见: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十六行。(参见:十六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因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大乘义章曰:「末伽。」Ma%rga梵语杂名曰:「末哩识。」
【佛学常见辞汇】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十六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谛之十六行相。略云十六行,又云十六谛观。苦法智忍等十六之观法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谛的十六行相,简称十六行,又叫做十六谛观,即苦法智忍等十六种观法。(参见:八忍八智)
【佛学次第统编】
由四谛各有四行,则为十六行。法界次第云:「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须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逾明。」通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为义,修此十六观法,能趣四实之理,故名行也。或时从理得名,即十六谛也。
十六沙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六王子)
十六王子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往昔三千尘点劫有大通智胜佛,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大通智胜佛成道后,十六王子皆出家为沙弥,从佛闻三乘教,初发大乘心,更请说大乘之妙法,闻佛说法华经,佛于八千劫。说法华经,即入静室。八万四千劫间,寂然入定。此时十六王子各上法座。八万四千劫间为四部众覆讲法华经。今已各成佛,为八方之如来。
十六知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十六神我。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一、我,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为我。二、众生,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有实之众生而生,故名为众生。三、寿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之报命有长短,故名寿者。四、命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之命根,连续不绝,故名命者。五、生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生起众事,又我来生人中,故名生者。六、养育,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我生为父母所养育,故名养育。七、众数,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众法之数,故名众数。八、人,于五阴法中妄计我为能修行之人,异于不能修行之人,及我生于人道,异于馀道,故名人。九、作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而能任事,故名作者。十、使作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役他,故名使作者。十一、起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起后世罪福之业,故名起者。十二、使起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他起后世罪福之业,故名使起者。十三、受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后身当受罪福之果报,故名受者。十四、使受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能使他受后世罪福之果报,故名使受者。十五、知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十六、见者,于五阴法中妄计我有眼根能见一切之色相,故名见者。出智度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六神我,未见道的人,在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而有十六种的知见,即我、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明大智论十六知见,谓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于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也。
一、我 谓于五阴等法中,无明不了,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为我。
二、众生 谓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众共而生,故名众生。
三、寿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果报,命有长短,故曰寿者。
四、命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故名命者。
五、生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生起众事,及计我来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养育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
七、众数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众法有数,故名众数。
八、人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是能修行人,异于不能之人,及计我生人道,异于馀道,故名为人。
九、作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役使于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起造后世罪福之业,故名使起者。
十二、使起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令他起后世罪福之业,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之后身,当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当令他受诸苦乐果报,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
十六、见者 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眼根能见一切色相,又计我能起邪见正见,故名见者。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谓未见正道之人,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我所,计我之心,历于诸缘,即有十六知见之别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妄计有我也。我所,即五阴身等也。)
〔一、我〕,谓于五阴等法中,无明不了,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故名为我。
〔二、众生〕,谓于五阴等法和合中,妄计众共而生,故名众生。
〔三、寿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受一期果报,命有长短,故名寿者。(一期者,谓人从生至死也。)
〔四、命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有我,命根成就,连持不断,故名命者。
〔五、生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生起众事,及计我来人中受生,故名生者。
〔六、养育〕,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养育他人,及计我从生已来,为父母养育,故名养育。
〔七、众数〕,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众法有数,故名众数。(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八、人〕,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是能修行人,异于不能之人;及计我生人道,异于馀道,故名为人。
〔九、作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身力手足,能有所作,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役使于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起造后世罪福之业,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能令他起后世罪福之业,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之后身,当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当令他受诸苦乐果报,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五根,能知五尘,故名知者。(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十六、见者〕,谓于五阴等法中,妄计我有眼根,能见一切色相;又计我能起诸邪见、正见,故名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