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9,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下一页
六种食
六皮陀
高六
六神病相
病起六缘
兼行六度品
修禅六妙门
十六神我
般若十六善神
十六会般若
梵网六十二见经
第十六王子
第六天
第六天魔王
佛类词典(续上)
六根食六种食
六皮陀
高六
六神病相
病起六缘
兼行六度品
修禅六妙门
十六神我
般若十六善神
十六会般若
梵网六十二见经
第十六王子
第六天
第六天魔王
六根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名数)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六种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乞食。人有下中上三品,下品者自为邪命而得食,中品者受一食,且赴请,上行之人,唯行乞食。以自省事修道而使他得施与福利故也。二、次第乞食。凡愚者贪味弃贫从富,上行之流,不选贫富,等慈众生,次第乞食。三、不作馀食法。律中说人复次第乞食,于求处数数正食,得贮馀食。行者作念此馀食法世尊开听病者,我今无病不可受,是故不作馀食法。四、一坐食。有人数数不正食于中前数数食其馀米果粥等。行者作念愚夫养身者为增烦恼之故,故数数食,今我为道而非为养身。故仅中前一坐食。五、一揣食。经中亦名节量食。一受即止,故云一揣食。节俭少食,名节量食。有人受一食法,于一食中恣意饱啖,气胀腹满而起睡眠消息,半日不减,以妨修道,故须节量。六、不中后饮浆。有人节量饮食,尚贪味,于中后数数饮浆果浆蜜等。为求此浆多致邪命,费功废道。是故不饮。见不思议疏上。
(名数)一、乞食。人有下中上三品,下品者自为邪命而得食,中品者受一食,且赴请,上行之人,唯行乞食。以自省事修道而使他得施与福利故也。二、次第乞食。凡愚者贪味弃贫从富,上行之流,不选贫富,等慈众生,次第乞食。三、不作馀食法。律中说人复次第乞食,于求处数数正食,得贮馀食。行者作念此馀食法世尊开听病者,我今无病不可受,是故不作馀食法。四、一坐食。有人数数不正食于中前数数食其馀米果粥等。行者作念愚夫养身者为增烦恼之故,故数数食,今我为道而非为养身。故仅中前一坐食。五、一揣食。经中亦名节量食。一受即止,故云一揣食。节俭少食,名节量食。有人受一食法,于一食中恣意饱啖,气胀腹满而起睡眠消息,半日不减,以妨修道,故须节量。六、不中后饮浆。有人节量饮食,尚贪味,于中后数数饮浆果浆蜜等。为求此浆多致邪命,费功废道。是故不饮。见不思议疏上。
六皮陀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七十论中曰:「外智者六皮陀论:一式叉论,二毗伽罗论,三劫波论,四树底论,五阐陀论,六尼录多论。」即六皮陀分也。
(名数)金七十论中曰:「外智者六皮陀论:一式叉论,二毗伽罗论,三劫波论,四树底论,五阐陀论,六尼录多论。」即六皮陀分也。
高六
【佛学大辞典】
(杂语)高者高祖,即天台大师,六者六祖,即荆溪大师,台宗之称。
(杂语)高者高祖,即天台大师,六者六祖,即荆溪大师,台宗之称。
六神病相
【佛学大辞典】
(杂语)若多惛惛,是肝中无魂,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若多恐怖癫病,是肺中无魄,若悲哭者,是肾中无志,若多回惑,是脾中无意,若怅怏者,是阴中无精,是名六神病。
(杂语)若多惛惛,是肝中无魂,多忘失前后,是心中无神,若多恐怖癫病,是肺中无魄,若悲哭者,是肾中无志,若多回惑,是脾中无意,若怅怏者,是阴中无精,是名六神病。
病起六缘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四大不顺故,二饮食不节故,三坐禅不调故,四鬼神得便故,五魔神为故,六业所起故。止观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生病的六种因缘,即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作祟、业愆所起。
(杂语)一四大不顺故,二饮食不节故,三坐禅不调故,四鬼神得便故,五魔神为故,六业所起故。止观八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生病的六种因缘,即四大不顺、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作祟、业愆所起。
兼行六度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行五品之第四。修正观之外兼行布施等六度之位。(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术语)观行五品之第四。修正观之外兼行布施等六度之位。(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修禅六妙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妙法门之异名,佛祖统纪名为不定止观。
(术语)六妙法门之异名,佛祖统纪名为不定止观。
十六神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十六知(参见:同。见十六知见)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十六知见)
(名数)与十六知(参见:同。见十六知见)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十六知见)
般若十六善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六善神)
(名数)(参见:十六善神)
十六善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丛林转读大般若经时,揭释尊与此十六神也,载于陀罗尼集经三。般若波罗蜜大心经曰:「达哩底啰瑟吒大将,禁毗噜大将,缚日噜大将,迦毗罗大将,弥睹罗大将,哆怒毗大将,阿你噜大将,娑你噜大将,印捺噜大将,波夷噜大将,摩虎噜大将,娇尾噜大将,真特噜大将,缚吒徒噜大将,尾迦噜大将,俱吠噜大将。其造坛法除去恶物,净之,筑平,又以牛粪和香汤泥,摩涂其地,以五色物造三重院,三重各开四门。第三重内院,作一圆月,中心安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西面向门。其像右边安帝释天,左边安梵摩天。东面安侍者,持明者西面。第一重外,四方各列四神主像,总数即是十六神王。」谷响集八曰:「一、摈头攞吒善神。身绿青色,开怒颜,著赤衣,被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杖锋,须鬓赤黑色。二、毗卢勒叉善神。赤紫色,忿颜闭唇,著白青衣,擐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按腰,须发绀青色。三、摧伏毒害善神。赤肉色,著白色衣,擐甲冑,右执刀,左手掌向外。当胸,须发皆竖而绀色。四、增盖善神。身赤肉色,怒颜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刀,第二手把剑轮,左第一手执杨枝,第二手擎半月,著绿色袈裟,红裳,颈悬璎珞。五、欢喜善神。身绿青色,忿颜,顶金色孔雀,右手持钩,左手安于腰,著赤衣,被甲冑,须发赤色。六、除一切障难善神。身黄色,怒相,有六臂,右手第一手持三戟,第二手捧经卷,第三手擎塔,左第一手执红莲华,第二手执剑,第三手执枪,首戴宝冠,垂璎珞,著白衣,挂裟袈,风翻环佩,七、拔罪垢善神。身青黑色,裸体,著杂色袈裟。右手持五叉棒,左手作拳,置于顶上,瞋目开口,利牙出于上下,发毛竖立。八、能仁善神。身绀青色,裸体被铠,头著素帽,垂于左,右手持剑,左手执槊,须发赤黑。已上为右方者。九、吠室罗摩拿善神。身赤黑色,瞋面合唇,右手执金刚棒,左手捧宝塔,被赤衣,著甲冑,须发赤黑色。十、毗卢博叉善神。身青黑色,笑颜,著绿衣,著甲冑,右手执笔,左手执卷,作欲书之势,须发赤色。十一、离一切怖畏善神。形相全似帝释天,但头戴髑髅,其上有三钴杵,是异于彼天耳。十二、救护一切善神。身白青色,形相全如毗沙门天,但两手合掌指端插红色之微敷莲华。十三、摄伏诸魔善神。身黑肉色,右手持剑,左手垂掌,而向外,璎珞庄严身。十四、能救诸有善神。身绿色,颜貌如玉,二手合掌,二人头著中指背第一节,被铠,带红裙,著白色袈裟。十五、师子威猛善神。身肉色,忿怒相,具四臂,右第一手持斧,第二手持剑,左第一手捧梵箧,第二手持三戟,首戴师子冠,著绀色袈裟,被虎皮小服。十六、勇猛心地善神。身绿色,微笑,擐甲冑,形如能救诸有善神。二手外缚当心,已上为左方者。集者云:世有金刚智所译之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凡三纸,读之可明知之,此非金刚智笔语,缀文甚拙,想系先达依金刚智之图画录之而假金刚智之名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若经护持之神也。(参见:十字部十六善神)
(名数)是丛林转读大般若经时,揭释尊与此十六神也,载于陀罗尼集经三。般若波罗蜜大心经曰:「达哩底啰瑟吒大将,禁毗噜大将,缚日噜大将,迦毗罗大将,弥睹罗大将,哆怒毗大将,阿你噜大将,娑你噜大将,印捺噜大将,波夷噜大将,摩虎噜大将,娇尾噜大将,真特噜大将,缚吒徒噜大将,尾迦噜大将,俱吠噜大将。其造坛法除去恶物,净之,筑平,又以牛粪和香汤泥,摩涂其地,以五色物造三重院,三重各开四门。第三重内院,作一圆月,中心安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西面向门。其像右边安帝释天,左边安梵摩天。东面安侍者,持明者西面。第一重外,四方各列四神主像,总数即是十六神王。」谷响集八曰:「一、摈头攞吒善神。身绿青色,开怒颜,著赤衣,被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杖锋,须鬓赤黑色。二、毗卢勒叉善神。赤紫色,忿颜闭唇,著白青衣,擐甲冑,右手拔刀,左手按腰,须发绀青色。三、摧伏毒害善神。赤肉色,著白色衣,擐甲冑,右执刀,左手掌向外。当胸,须发皆竖而绀色。四、增盖善神。身赤肉色,怒颜有四臂,右第一手持刀,第二手把剑轮,左第一手执杨枝,第二手擎半月,著绿色袈裟,红裳,颈悬璎珞。五、欢喜善神。身绿青色,忿颜,顶金色孔雀,右手持钩,左手安于腰,著赤衣,被甲冑,须发赤色。六、除一切障难善神。身黄色,怒相,有六臂,右手第一手持三戟,第二手捧经卷,第三手擎塔,左第一手执红莲华,第二手执剑,第三手执枪,首戴宝冠,垂璎珞,著白衣,挂裟袈,风翻环佩,七、拔罪垢善神。身青黑色,裸体,著杂色袈裟。右手持五叉棒,左手作拳,置于顶上,瞋目开口,利牙出于上下,发毛竖立。八、能仁善神。身绀青色,裸体被铠,头著素帽,垂于左,右手持剑,左手执槊,须发赤黑。已上为右方者。九、吠室罗摩拿善神。身赤黑色,瞋面合唇,右手执金刚棒,左手捧宝塔,被赤衣,著甲冑,须发赤黑色。十、毗卢博叉善神。身青黑色,笑颜,著绿衣,著甲冑,右手执笔,左手执卷,作欲书之势,须发赤色。十一、离一切怖畏善神。形相全似帝释天,但头戴髑髅,其上有三钴杵,是异于彼天耳。十二、救护一切善神。身白青色,形相全如毗沙门天,但两手合掌指端插红色之微敷莲华。十三、摄伏诸魔善神。身黑肉色,右手持剑,左手垂掌,而向外,璎珞庄严身。十四、能救诸有善神。身绿色,颜貌如玉,二手合掌,二人头著中指背第一节,被铠,带红裙,著白色袈裟。十五、师子威猛善神。身肉色,忿怒相,具四臂,右第一手持斧,第二手持剑,左第一手捧梵箧,第二手持三戟,首戴师子冠,著绀色袈裟,被虎皮小服。十六、勇猛心地善神。身绿色,微笑,擐甲冑,形如能救诸有善神。二手外缚当心,已上为左方者。集者云:世有金刚智所译之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凡三纸,读之可明知之,此非金刚智笔语,缀文甚拙,想系先达依金刚智之图画录之而假金刚智之名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若经护持之神也。(参见:十字部十六善神)
十六会般若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般若经有十六会。见大般若经之部。
(经名)大般若经有十六会。见大般若经之部。
梵网六十二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与长阿含经中梵动经同本。六十二之邪见,参差交叉,如梵天罗网,故名梵网。
(经名)一卷,吴支谦译。与长阿含经中梵动经同本。六十二之邪见,参差交叉,如梵天罗网,故名梵网。
第十六王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千尘点劫之昔,大通智胜佛所有十六王子出家修大乘行,今尽成佛,于十方国土说法度生,其第十六王子即今释迦如来是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中略)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名数)三千尘点劫之昔,大通智胜佛所有十六王子出家修大乘行,今尽成佛,于十方国土说法度生,其第十六王子即今释迦如来是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中略)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六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故名第六天。
(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天共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故名第六天。
第六天魔王
【佛学大辞典】
(天名)此他化自在天王,常为佛道障碍,故云魔王,四魔中之天魔也,佛将成道,来为妨害,遂为佛所调伏,即此魔王也。三藏法数十七曰:「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
(天名)此他化自在天王,常为佛道障碍,故云魔王,四魔中之天魔也,佛将成道,来为妨害,遂为佛所调伏,即此魔王也。三藏法数十七曰:「此魔即欲界第六天也。若人勤修胜善欲超越三界生死,而此天魔为作障碍,发起种种扰乱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是名天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