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9,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
内习六波罗蜜经
少室六门集
四处六会
四万六千日
四谛十六行相
正行六度品
正学六法戒
六十八大仙
外道六师
六种苦行外道
十六外论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外道十六宗
佛类词典(续上)
六字文殊法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
内习六波罗蜜经
少室六门集
四处六会
四万六千日
四谛十六行相
正行六度品
正学六法戒
六十八大仙
外道六师
六种苦行外道
十六外论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外道十六宗
六字文殊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是亦依真言字数而名之。为闇婆计陀那摩之六字。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曰:「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咒曰:闇婆计陀那(上)摩,于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我今说。若有人每日诵此咒七遍,决定罪业得除灭。若有人能每日诵此咒一百八遍,其人临命终时,现前见文殊师利菩萨。」
(修法)是亦依真言字数而名之。为闇婆计陀那摩之六字。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曰:「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咒曰:闇婆计陀那(上)摩,于此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我今说。若有人每日诵此咒七遍,决定罪业得除灭。若有人能每日诵此咒一百八遍,其人临命终时,现前见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六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经名)一卷,六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内习六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之略名。
(经名)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之略名。
少室六门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第一门心经颂,第二门破相论,第三门二种入,第四门安心法门,第五门悟性论,第六门血脉论,各有一卷。禅门诸师以之为达磨之新撰而传于世者。颇可疑也。
(书名)第一门心经颂,第二门破相论,第三门二种入,第四门安心法门,第五门悟性论,第六门血脉论,各有一卷。禅门诸师以之为达磨之新撰而传于世者。颇可疑也。
四处六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处十六会之略。是大般若经之说会也。(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附录。
(术语)四处十六会之略。是大般若经之说会也。(参见: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附录。
四万六千日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为佛,菩萨,等缘日之一种,于此日参诣者,与参诣四万六千日同一功德云。但多尚观音菩萨之缘日,即旧历七月初十日也。
(杂语)为佛,菩萨,等缘日之一种,于此日参诣者,与参诣四万六千日同一功德云。但多尚观音菩萨之缘日,即旧历七月初十日也。
四谛十六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参见:十六行相)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参见:十六行相)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十六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参见: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十六行。(参见:十六行)
(名数)略云十六行。亦云二八行。(参见: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苦集灭道之四谛各浮四种影像于心而解了之也。见俱舍论二十六,法界次第中之下。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十六行。(参见:十六行)
正行六度品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行位五品之一。(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术语)观行位五品之一。(参见:五品)
【三藏法数】
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五品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名数)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就如来灭后之弟子,说五品之功德。得此五品功德之位,圆教之八位,为第一之五品弟子位。同圆教之六即位,为观行即之位。天台大师,现登此位云: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者。经曰:「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心解相。」二、读诵品,更读诵法华而助观解者。经曰:「何况读诵受持之者。」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者。经曰:「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者。经曰:「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经曰:「复能清净持戒。(中略)利根智慧,能答问难。」见四教仪注下,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品者,次序之义。谓于圆教外凡位中而有浅深次序之别,故分五品也。(外凡者,因未登圣位,心居理外也。)
〔一、随喜品〕,随喜者,随他修善,喜他得成也。谓佛转法轮,众生得益,我助彼喜,是名随喜品。经云:若闻是经而不毁訾,起随喜心。是也。
〔二、读诵品〕,看文曰读,背文曰诵。谓内修圆观,更加读诵,如膏助火,心观益明,是名读诵品。经云: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是也。
〔三、说法品〕(亦名解说品),说法者,宣传圣言也。谓由读诵故,内解转胜,而复外资讲说,导利于人,化功归己,心倍胜前,是名说法品。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是也。(化功归己者,谓以说法,广济于他,其功则归于己矣。)
〔四、兼行六度品〕,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也。谓前观心虽熟,未遑涉事。今正观稍明,旁兼利物。福德力故,倍增观心,是名兼行六度。经云: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等。是也。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者,谓圆观稍熟,事理将融。涉事不妨于理,在理不隔于事。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心无碍,转胜于前,是名正行六度品。经云:若人读诵,为他人说,复能清净持戒等。是也。
正学六法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正学女受学时六种之戒法也。(参见:式叉摩那尼)
(术语)正学女受学时六种之戒法也。(参见:式叉摩那尼)
式叉摩那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家五众之一。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是为式叉摩那尼。俱舍光记十四曰:「式叉摩那,唐云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由尼报弱,就小学中别提六行为具方便。二年则验胎有无,六法则显行贞固,十诵所谓练身练心即是义也。」梵S/iks!ama%n!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学法女,或正学女,为出家五众之一。凡沙弥尼,欲受具足戒为比丘尼,应于二年间,先学六法,即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等,过了此二年,若是情形良好,才能正式受具足戒。
(术语)出家五众之一。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是为式叉摩那尼。俱舍光记十四曰:「式叉摩那,唐云正学。正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二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由尼报弱,就小学中别提六行为具方便。二年则验胎有无,六法则显行贞固,十诵所谓练身练心即是义也。」梵S/iks!ama%n!a%。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学法女,或正学女,为出家五众之一。凡沙弥尼,欲受具足戒为比丘尼,应于二年间,先学六法,即不杀、不盗、不淫、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等,过了此二年,若是情形良好,才能正式受具足戒。
六十八大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頞瑟吒迦大仙,二婆莫迦大仙,三婆摩提婆大仙,四摩哩支大仙,五钵利拿摩大仙,六末建提也大仙,七安隐知识大仙,八婆斯瑟佗大仙,九跋弥迦大仙,十迦摄波大仙,十一老迦摄波大仙,十二毗栗咎大仙,十三鸯祇罗大仙,十四鸯祇洛迦大仙,十五鸯祇刺四大仙,十六有相分大仙,十七有慈大仙,十八布刺须大仙,十九鹿顶大仙,二十琰摩火大仙,二十一洲渚大仙,二十二黑洲渚大仙,二十三诃利底大仙,二十四诃利多也那大仙,二十五甚深大仙,二十六三忙祇罗大仙,二十七嗢揭多大仙,二十八三没揭多大仙,二十九说忍大仙,三十名称大仙,三十一善名称大仙,三十二尊重大仙,三十三阿说罗也那大仙,三十四劫布得迦大仙,三十五香山大仙,三十六住雪山大仙,三十七护相大仙,三十八难住大仙,三十九末达那大仙,四十设腊婆大仙,四十一调伏大仙,四十二尊者大仙,四十三鹦鹉大仙,四十四毗诃钵底大仙,四十五网轮大仙,四十六珊尼折罗大仙,四十七觉悟大仙,四十八上具里大仙,四十九健陀罗大仙,五十独角大仙,五十一仙角大仙,五十二揭伽大仙,五十三单荼也那大仙,五十四干陀也那大仙,五十五摩登伽大仙,五十六可畏摩登伽大仙,五十七乔答摩大仙,五十八黄色大仙,五十九白色大仙,六十赤马大仙,六十一白马大仙,六十二持马大仙,六十三妙眼大仙,六十四朱目大仙,六十五婆罗器椤大仙,六十六那刺拖大仙,六十七山居大仙,六十八讫栗弥罗大仙,见大孔雀咒王经下。
(名数)一頞瑟吒迦大仙,二婆莫迦大仙,三婆摩提婆大仙,四摩哩支大仙,五钵利拿摩大仙,六末建提也大仙,七安隐知识大仙,八婆斯瑟佗大仙,九跋弥迦大仙,十迦摄波大仙,十一老迦摄波大仙,十二毗栗咎大仙,十三鸯祇罗大仙,十四鸯祇洛迦大仙,十五鸯祇刺四大仙,十六有相分大仙,十七有慈大仙,十八布刺须大仙,十九鹿顶大仙,二十琰摩火大仙,二十一洲渚大仙,二十二黑洲渚大仙,二十三诃利底大仙,二十四诃利多也那大仙,二十五甚深大仙,二十六三忙祇罗大仙,二十七嗢揭多大仙,二十八三没揭多大仙,二十九说忍大仙,三十名称大仙,三十一善名称大仙,三十二尊重大仙,三十三阿说罗也那大仙,三十四劫布得迦大仙,三十五香山大仙,三十六住雪山大仙,三十七护相大仙,三十八难住大仙,三十九末达那大仙,四十设腊婆大仙,四十一调伏大仙,四十二尊者大仙,四十三鹦鹉大仙,四十四毗诃钵底大仙,四十五网轮大仙,四十六珊尼折罗大仙,四十七觉悟大仙,四十八上具里大仙,四十九健陀罗大仙,五十独角大仙,五十一仙角大仙,五十二揭伽大仙,五十三单荼也那大仙,五十四干陀也那大仙,五十五摩登伽大仙,五十六可畏摩登伽大仙,五十七乔答摩大仙,五十八黄色大仙,五十九白色大仙,六十赤马大仙,六十一白马大仙,六十二持马大仙,六十三妙眼大仙,六十四朱目大仙,六十五婆罗器椤大仙,六十六那刺拖大仙,六十七山居大仙,六十八讫栗弥罗大仙,见大孔雀咒王经下。
外道六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yapa,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赊梨子Maska%ri^ Gos/aliputra,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三删阇夜毗罗胝子San^jaya Vairat!i^putra,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五迦罗鸠驮迦旃延Kakuda Ka%tya%yand,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a Jn^a%tiputra,尼健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见维摩经弟子品,涅槃经十九,止观十上。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所谓晡刺拿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又】立三种之六师外道: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等无所不知者。见四教仪二。
(名数)一富兰那迦叶Pu%ran!a Ka%s/yapa,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二末伽梨拘赊梨子Maska%ri^ Gos/aliputra,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三删阇夜毗罗胝子San^jaya Vairat!i^putra,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a,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热灸身,以苦行为道者。五迦罗鸠驮迦旃延Kakuda Ka%tya%yand,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Nirgranta Jn^a%tiputra,尼健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今行道所能断者。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见维摩经弟子品,涅槃经十九,止观十上。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所谓晡刺拿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市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昵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又】立三种之六师外道: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等无所不知者。见四教仪二。
六种苦行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名数)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灸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十六外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众外道,计因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众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显了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声显论师,计法自先即有,但依缘而显者。三去来实有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时论外道,又如小乘萨婆多部,计过去未来为实有之事如现在者。四计我论,是如数论,胜论,尼犍子,兽主,赤衣,遍出,犊子之七外道,计实我者。五计常论,是如数论师等,计我及世间为常住者。六宿作因论,是如尼犍子外道,计现所受之苦,由于宿作之因,由于现之苦行,而吐宿恶者。七计自在论,即自在天外道。八害为正法论,是如浊世之诸婆罗门,欲自食肉而以害生物供天为正法者。九有边生边论,诸外道入禅定所见,计世界有边际无边际者。十不死矫乱论,有外道言我事不死之净天,问其不死之理,则为矫乱之答者。十一无因见论,执诸法无因之邪见者。十二断见论,计身死而后断灭者。十三空见论,一切拨无之邪见外道也。十四妄计最胜论,如诸婆罗门计我是最胜之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之种类,我自梵王之口而生,馀不尔者。十五妄计清净论,如某种外道,计入恒河沐浴,则除诸恶而清净者。又持狗戒牛戒,食粪或草以为清净者。十六妄计吉祥论者,供养日月星辰,诵咒烧火,以求吉祥者。见瑜伽论六,七,瑜伽论记二。
(名数)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众外道,计因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众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显了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声显论师,计法自先即有,但依缘而显者。三去来实有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时论外道,又如小乘萨婆多部,计过去未来为实有之事如现在者。四计我论,是如数论,胜论,尼犍子,兽主,赤衣,遍出,犊子之七外道,计实我者。五计常论,是如数论师等,计我及世间为常住者。六宿作因论,是如尼犍子外道,计现所受之苦,由于宿作之因,由于现之苦行,而吐宿恶者。七计自在论,即自在天外道。八害为正法论,是如浊世之诸婆罗门,欲自食肉而以害生物供天为正法者。九有边生边论,诸外道入禅定所见,计世界有边际无边际者。十不死矫乱论,有外道言我事不死之净天,问其不死之理,则为矫乱之答者。十一无因见论,执诸法无因之邪见者。十二断见论,计身死而后断灭者。十三空见论,一切拨无之邪见外道也。十四妄计最胜论,如诸婆罗门计我是最胜之种类,刹帝利等,是下劣之种类,我自梵王之口而生,馀不尔者。十五妄计清净论,如某种外道,计入恒河沐浴,则除诸恶而清净者。又持狗戒牛戒,食粪或草以为清净者。十六妄计吉祥论者,供养日月星辰,诵咒烧火,以求吉祥者。见瑜伽论六,七,瑜伽论记二。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外道十六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十六异论。(参见:外道)附录十六外论项。
(名数)又名十六异论。(参见:外道)附录十六外论项。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