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gati,常怀瞋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s!ya-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名数)众生由业因之差别而趣向之处,有六所,谓之六趣,亦曰六道,一地狱趣Naraka-gati,八寒八热等之苦处也,此在地下,故曰地狱。二饿鬼趣Preta-gati,常求饭食之鬼类生处也。与人趣杂处而不可见。三畜生趣Tiryagyoni-gati,新译曰旁生趣,即禽兽之生所也,多以人界为依所而眼可见。四阿修罗趣Asura-gati,常怀瞋心而好战斗,大力神之生所也。以深山幽谷为依所而与人隔离。五人趣Manus!ya-gati,人类之生所也,分阎浮提等四大州,但四大洲隔离,不得通力者不能到。六天趣Deva-gati,身有光明,自然受快乐之众生,名为天,有欲界六所,谓之六欲天,色界无色界,皆为彼之生所。大乘义章八末曰:「此六种,经名为趣,亦名为道。所言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果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法华经序品曰:「尽见彼土六趣众生。」涅槃经二十五曰:「以心因缘故,轮回六趣具受生死。」
【佛学常见辞汇】
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阿修罗趣、人趣,天趣。趣是趣向之义,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佛学次第统编】
今明六趣,当以三事:一因,二缘,三果。妄惑为因,作业为缘,受报为果。由根尘识等、境受想等之妄惑,起身口意善恶等之作业,获苦乐依正现后等受报。六趣因果,大要可知。
六趣轮回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
(经名)一卷,马鸣菩萨集,赵宋日称等译。
六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法,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界,故名六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故名六境。
(名数)谓色声香味触法之六法,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界,故名六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因此六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故名六境。
六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梵语薄伽梵之六义也。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见佛地经论一。
(名数)梵语薄伽梵之六义也。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见佛地经论一。
六震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种震动)
(名数)(参见:六种震动)
六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本业璎珞经示三贤十圣之果报,用铁轮王等之名。天台取其经意而立六轮,以配于因位之六位:一铁轮王,十信位也。二铜轮王,十住位也。三银轮王,十行位也。四金轮王,十回向位也。五琉璃轮王,十地位也。六摩尼轮王,等觉位也。此中经无琉璃轮之名。止观辅行一之三曰:「入铜轮者,本业璎珞上卷经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轮。(中略)言六轮者:谓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轮是碾惑摧伏等义。」
(名数)本业璎珞经示三贤十圣之果报,用铁轮王等之名。天台取其经意而立六轮,以配于因位之六位:一铁轮王,十信位也。二铜轮王,十住位也。三银轮王,十行位也。四金轮王,十回向位也。五琉璃轮王,十地位也。六摩尼轮王,等觉位也。此中经无琉璃轮之名。止观辅行一之三曰:「入铜轮者,本业璎珞上卷经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轮。(中略)言六轮者:谓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轮是碾惑摧伏等义。」
六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六种之论也。婆薮盘豆法师传曰:「四皮陀六论。」百论疏上之下曰:「六论者:一式叉(S/iks!a%)论,释六十四能法。二毗伽罗(Vya%karan!a)论,释诸音声法。三柯刺波(Kalpa)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因缘名字。四竖底沙(Jyotis!a)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法。五阐陀(Chandas)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六尼鹿多(Nirukta)论,释立一切物名因缘。」
(名数)外道六种之论也。婆薮盘豆法师传曰:「四皮陀六论。」百论疏上之下曰:「六论者:一式叉(S/iks!a%)论,释六十四能法。二毗伽罗(Vya%karan!a)论,释诸音声法。三柯刺波(Kalpa)论,释诸天仙上古以来因缘名字。四竖底沙(Jyotis!a)论,释天文地理算数等法。五阐陀(Chandas)论,释作首卢迦法,佛弟子五通仙等说偈名首卢迦。六尼鹿多(Nirukta)论,释立一切物名因缘。」
六慧
【佛学大辞典】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六种之智慧,即别教菩萨六位之分也。一闻慧,于十住位中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之相也。二思慧,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之智慧也。三修慧,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之智慧也。四无相慧,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离二边之相之智慧也。五照寂慧,照为中道之用,寂为中道之体,等觉位之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理体之智慧也。六寂照慧,于佛果位即中道之体而起中道之用之智慧也。【又】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异名。(参见:六种性)
【佛学常见辞汇】
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佛学次第统编】
若萨璎络本业经云六慧:
一、闻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谓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
二、思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
三、修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
四、无相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
五、照寂慧 照即中道之用,寂即中道之体。谓别教等觉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之理体,故名照寂慧。
六、寂照慧 谓别教妙觉果佛之智慧,能于中道之理,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定慧平等,故名寂照慧。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六种之智慧,即别教菩萨六位之分也。一闻慧,于十住位中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之相也。二思慧,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之智慧也。三修慧,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之智慧也。四无相慧,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离二边之相之智慧也。五照寂慧,照为中道之用,寂为中道之体,等觉位之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理体之智慧也。六寂照慧,于佛果位即中道之体而起中道之用之智慧也。【又】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异名。(参见:六种性)
【佛学常见辞汇】
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佛学次第统编】
若萨璎络本业经云六慧:
一、闻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谓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
二、思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
三、修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
四、无相慧 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
五、照寂慧 照即中道之用,寂即中道之体。谓别教等觉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之理体,故名照寂慧。
六、寂照慧 谓别教妙觉果佛之智慧,能于中道之理,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定慧平等,故名寂照慧。
六箭
【佛学大辞典】
(譬喻)色声等六尘之法,能害众生之慧命,故以箭为譬。六度集经五曰:「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
(譬喻)色声等六尘之法,能害众生之慧命,故以箭为譬。六度集经五曰:「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
六骂
【佛学大辞典】
(名数)恶法骂有三种:一面骂,如汝是生于除粪家之言是。二喻骂,如汝似除粪种等之言是。三自比骂,如我非除粪种乃至我非贩卖牛羊杀人等之言是。复有善法骂三种:一面骂,如汝是阿练若乃至坐禅人等之言是。二喻骂,如汝是阿罗汉乃至佛等之言是。三自比骂,如我非阿练若乞食纳衣乃至阿罗汉佛等之言是。是为假善事而意在骂辱也。见行事钞中三之一。
(名数)恶法骂有三种:一面骂,如汝是生于除粪家之言是。二喻骂,如汝似除粪种等之言是。三自比骂,如我非除粪种乃至我非贩卖牛羊杀人等之言是。复有善法骂三种:一面骂,如汝是阿练若乃至坐禅人等之言是。二喻骂,如汝是阿罗汉乃至佛等之言是。三自比骂,如我非阿练若乞食纳衣乃至阿罗汉佛等之言是。是为假善事而意在骂辱也。见行事钞中三之一。
六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见俱舍论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俱舍论所说,即贪、瞋、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随眠义者,为烦恼之异名。谓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难于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谓烦恼随逐有情而增昏滞如睡眠,故名随眠。其数有六:
一、贪 染爱耽著。 四、慢 高己抑他。
二、瞋 恚恼损害。 五、疑 犹豫谛理。
三、无明 愚痴闇昧。 六、见 邪见不正。
(名数)(参见:随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一贪,二瞋,三慢,四无明,五见,六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见俱舍论十九。
【佛学常见辞汇】
俱舍论所说,即贪、瞋、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佛学次第统编】
随眠义者,为烦恼之异名。谓贪瞋等之烦恼,随逐有情而不离,故曰随。烦恼之状体幽微,难于了知,犹如睡眠之状体,故曰眠。又谓烦恼随逐有情而增昏滞如睡眠,故名随眠。其数有六:
一、贪 染爱耽著。 四、慢 高己抑他。
二、瞋 恚恼损害。 五、疑 犹豫谛理。
三、无明 愚痴闇昧。 六、见 邪见不正。
六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胜论师所立之六句义也。胜论之本师立六句义,其末师立十句义。佛道论衡序曰:「天竺盛于六谛,神州重于二篇。」(参见:胜论宗)
(名数)胜论师所立之六句义也。胜论之本师立六句义,其末师立十句义。佛道论衡序曰:「天竺盛于六谛,神州重于二篇。」(参见:胜论宗)
六亲
【佛学大辞典】
(名数)父母妻子兄弟也。无量寿经下曰:「六亲眷属。」行事钞二之二曰:「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同资持记曰:「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
(名数)父母妻子兄弟也。无量寿经下曰:「六亲眷属。」行事钞二之二曰:「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同资持记曰:「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
六剑
【佛学大辞典】
(譬喻)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之六法,譬如剑刃,即六尘是也。六度集经五曰:「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
(譬喻)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之六法,譬如剑刃,即六尘是也。六度集经五曰:「吾以国为怨窟,以色声香味华服邪念为六剑截吾身六箭射吾体。」
六斋日
【佛学大辞典】
(行事)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斋者梵语曰逋沙他(Pos!adha),此六日为四天王伺人善恶之日,又为恶鬼伺人之日,故诸事须慎。特过正午,则绝一切食物,是曰斋日。斋者不过中食之谓也。是从劫初传来之圣法,但佛出世以后,使兼于此日受持八戒,遂成为六个之八戒斋日。摩诃般若经十四曰:「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此一月分前后半月,前后相对,故斯次第)。四天王经曰:「佛告诸弟子:斋日责心慎身守心,诸天斋日伺人善恶。须弥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蜎飞蛟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二十九日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自下。」智度论十三曰:「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总。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害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中略)问曰:何以故?诸恶鬼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即护摩之供养),以是故。诸恶鬼神礼此六日辄有势力。(中略)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是六日,割身肉血著火中而有势力,如佛日法中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持斋受戒。」同六十五曰:「是六斋日是恶日,令人衰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观普贤经曰:「刹利居士,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大毗婆沙论四十一曰:「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坐,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
【佛学常见辞汇】
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古来皆以农历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则最后二斋日,当改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三藏法数】
(出四天王经并增一阿含经)
六斋日者,据毗婆沙论所说,凡遇持斋之日,则过中不食。
〔一、每月初八日〕,帝释敕四天王,各治一方。至此日,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二、每月十四日〕,此日四天王遣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
〔三、每月十五日〕,此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长者,并修六度,持八戒斋者,诸天相庆,则降善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唯造恶业,诸天忧戚,降以不祥,减禄除算。(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八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不习歌舞戏乐也。斋者,过午不食也。)
〔四、每月二十三日〕,此日四天王遣辅臣观察,与初八日同。
〔五、每月二十九日〕,此日四天王遣太子观察,与十四日同。
〔六、每月三十日〕,此日四天王躬自按行观察,与十五日同。
(行事)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也,斋者梵语曰逋沙他(Pos!adha),此六日为四天王伺人善恶之日,又为恶鬼伺人之日,故诸事须慎。特过正午,则绝一切食物,是曰斋日。斋者不过中食之谓也。是从劫初传来之圣法,但佛出世以后,使兼于此日受持八戒,遂成为六个之八戒斋日。摩诃般若经十四曰:「六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诸天众会。」(此一月分前后半月,前后相对,故斯次第)。四天王经曰:「佛告诸弟子:斋日责心慎身守心,诸天斋日伺人善恶。须弥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镇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蜎飞蛟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二十九日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自下。」智度论十三曰:「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总。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害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中略)问曰:何以故?诸恶鬼辈以此六日恼害于人。答曰:天地本起经说,劫初成时有异梵天王子诸鬼神父,修梵志苦行满天上十二岁,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即护摩之供养),以是故。诸恶鬼神礼此六日辄有势力。(中略)复次诸鬼神父于此六日割肉出血以著火中,过十二岁已,天王来下,语其子言:汝求何愿?答言:我求有子。天王言:仙人供养法,以烧香甘果诸清净事。汝云何以肉血著火中如罪恶法?汝破善法,乐为恶事,令汝生恶子,啖肉饮血。当说是时,火中有八大鬼出,身黑如墨,发黄眼赤,有大光明。一切鬼神皆从此八鬼生,以是故于是六日,割身肉血著火中而有势力,如佛日法中无好恶。随世恶日因缘故,教持斋受戒。」同六十五曰:「是六斋日是恶日,令人衰凶。若有是日受八戒持斋布施听法,是时诸天欢喜,小鬼不得其便,利益行者。」观普贤经曰:「刹利居士,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大毗婆沙论四十一曰:「三十三天于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坐,称量世间善恶多少。见造善者便拥护之,见造恶者即共嫌毁。」
【佛学常见辞汇】
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古来皆以农历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则最后二斋日,当改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三藏法数】
(出四天王经并增一阿含经)
六斋日者,据毗婆沙论所说,凡遇持斋之日,则过中不食。
〔一、每月初八日〕,帝释敕四天王,各治一方。至此日,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二、每月十四日〕,此日四天王遣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
〔三、每月十五日〕,此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长者,并修六度,持八戒斋者,诸天相庆,则降善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唯造恶业,诸天忧戚,降以不祥,减禄除算。(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八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著华鬘璎珞、不习歌舞戏乐也。斋者,过午不食也。)
〔四、每月二十三日〕,此日四天王遣辅臣观察,与初八日同。
〔五、每月二十九日〕,此日四天王遣太子观察,与十四日同。
〔六、每月三十日〕,此日四天王躬自按行观察,与十五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