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六种供养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名六种供具。(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阏迦,二涂香,三华,四焚香(又曰烧香),五饮食,六灯明也。此六种如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乃善无畏三藏所传。
【佛学常见辞汇】
阏迦、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以上六种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
六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仪式)法会之式目也。阏伽等六种供具奉献三宝之文,谓之六种,以后所修功德回向自他一切之文,谓之回向,即合六种供养之文与回向之文,而谓为六种回向也。两文载于诸法会仪则中卷。
六种散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散乱,谓前五识之自性驰逐外缘不能静定也。二、外散乱,谓修善之时,心驰散于五欲之境而不静寂也。三、内散乱,谓修定之时,心动散于诸尘,不生味著,退失静定也。四、相散乱,谓使他人信自己有德,诈作修善之相,而心退失也。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之时,生我我所之执及我慢等,为此邪执粗重之力故,而所修之善法不清净也。六、作意散乱,谓馀乘及馀定等依外教作意修习,无有證悟,却生散乱也。杂集论一卷末说之。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尘,而生味著,退失静定,故名内散乱。(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散也。)
〔四、相散乱〕,谓欲令他人信己有德,诈见修善之相,由此因缘,所修善法,渐更退失,故名相散乱。
〔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粗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粗重散乱。(我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计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六、作意散乱〕,谓或依馀乘,或依馀定,作意修习,不能證悟,发起散乱,是名作意散乱。(馀乘者,谓人天乘也。馀定者,谓世间禅定也。)
六种调伏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调伏恶法障碍之六法也。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也。二、众生调伏,谓调伏一切众生,知声闻性缘觉性乃至人天性之别,使夫夫得道也。三、行调伏,谓修万行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悔恨也。四、方便调伏,谓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使初发心者劝持戒离生死,已发心者亲近善友受持经法等也。五、熟调伏,谓对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之乐,使发菩提心,对有善根者,说出世间之法,使之增长,成熟善果也。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之善法得成熟而印于自己之心也。印者法印也。菩萨善戒经三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菩萨调伏恶法的障碍的方法,即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以调伏身心之烦恼障。二、众生调伏,谓菩萨要调伏众生,须先知道其根性,然后说法使之得道。三、行调伏,谓菩萨修六度万行以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后悔。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去调伏一切众生,对初发心的人劝他持戒以离生死,对已发心的人则劝他多亲近善友以及受持经法。五、熟调伏,谓对于无善根的众生说人天的快乐,以使他发菩提心,对于有善根的众生则说出世间法,以使他善根增长,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修行之善法成熟而印于自己之心。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一、性调伏〕,谓菩萨宿有善根种性,故能修习善法,调伏身心诸烦恼障,由是得證菩提,是名性调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众生调伏〕,谓菩萨善能调伏一切众生。若有声闻性者,令得声闻道。有缘觉性者,令得缘觉道。乃至有人天性者,令其得人天乐,是名众生调伏。(声闻道,即四谛也。缘觉道,即十二因缘也。)
〔三、行调伏〕,谓菩萨以万行调伏诸烦恼故,而能具足佛道。复为众生故,修习苦行,心无悔恨,是名行调伏。
〔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调伏众生。如初发心者,教持禁戒,脱离生死。已发心者,教令亲近善友,受持经法,是名方便调伏。
〔五、熟调伏〕,谓菩萨为诸众生无善根者,说人天乐,令其发菩提心;有善根者,说出世法,令其增长成熟善果,是名熟调伏。
〔六、熟调伏印〕,印即法印,以法自印其心也。印有三种:一谓菩萨专念菩提,其心柔软,未能清净,名下熟调伏印。二谓菩萨虽得清净,未能具足最大寂静,名中熟调伏印。三谓菩萨修行多劫,具足清净,获大寂静,道品圆满,名上熟调伏印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六种动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六种震动。感应神通力而起之奇瑞也。(参见:六种震动)
【三藏法数】
(出大乘同性经并大智度论)
相即涌没之相。涌谓涌起,没谓隐没也。以东西南北中边互而言之,故有六种焉。亦名六种震动。
〔一、东涌〕,谓于世界东方而涌也。
〔二、西没〕,谓于世界西方而没也。
〔三、南涌〕,谓于世界南方而涌也。
〔四、北没〕,谓于世界北方而没也。
〔五、中涌〕,谓于世界中间而涌也。
〔六、边没〕,谓于世界边际而没也。
六种震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地震动,有三种之六动:(一)为动六时也。长阿含经二曰:「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涅槃经二曰:「菩萨初从兜率天下阎浮提时名大地动,从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及般涅槃名大地动。」天台嘉祥慈恩诸师依此二经之文,除长阿含经之第五时(将舍性命之时),加涅槃经之出家时而为六时动,即八相中后六相之时也。文句记三之一曰:「若准长阿含,多缘地动,亦可为表。经云:有六缘地动:谓入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轮,入灭。小教虽即,不云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后六。」(二)为动六方也。大品般若经一曰:「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智度论八曰:「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三)为动六相也。是亦般若经之说。旧曰(晋华严经)动起涌震吼觉,新曰(大般若经)动涌震击吼爆。前三取形,后三取声。此六种各有小中大之三相,故有十八相,申言之,即有六种十八相震动也。文句记三之一曰:「此六事释新旧不同,新云动涌震击吼爆,今且用旧。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陇凹凸为涌,六方涌没亦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新云击如打搏,爆若火声,经论略标,多云震动。」晋华严经二曰:「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觉,遍觉,等遍觉。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唐华严经五曰:「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遍动。起,遍起,普遍起。涌,遍涌,普遍涌。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大般若经一曰:「六种变动:谓动,极动,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已上三种中第一为示作动之时,后二种正为六种震动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六种震动者,动、起、涌三种,是形;震、吼、击三种,是声。于形声中,各举一种,故言震动。六种中复各有三相,遂成十八种震动之相也。
〔一、动〕,动者,摇飏不安之谓。动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
〔二、起〕,起者,自下渐高之谓。起有三相:一方独起名起,四方俱起名遍起,八方齐起名普遍起。
〔三、涌〕,涌者,忽然腾举之谓。涌有三相:一方独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齐涌名普遍涌。
〔四、震〕,震者,隐隐出声之谓。震有三相:一方独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齐震名普遍震。
〔五、吼〕,吼者,雄声猛烈之谓。吼有三相:一方独吼名吼,四方俱吼名遍吼,八方齐吼名普遍吼。
〔六、击〕,击者,砰磕发响之谓。击有三相:一方独击名击,四方俱击名遍击,八方齐击名普遍击。(砰,披萌切。磕,克合切。水激石曰砰,石相筑曰磕。)
六种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护摩法有六种。(参见: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上五种增益法中开延命法为六种,为祈寿命之延长者。瑜祇经疏上曰:「亦为六种,增益坛中更加延命。」
六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退法罗汉。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二,思法罗汉,惧将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无馀涅槃者。三,护法罗汉。于所得之證果,能自防护者。四,安住法罗汉。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五,堪达法罗汉,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六,不动罗汉,根性最为殊胜,遇无论如何之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證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无馀涅槃的人;三、护法罗汉,即对所得之證果,能自己防护的人;四、安住法罗汉,即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的人;五、堪达法罗汉,即能修练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的人;六、不动罗汉,即根性很殊胜,无论遇到什么逆缘,都不动转所得之法的人。
六种巧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六种之善巧方便也。一随顺巧方便,谓顺次教诫,令生信乐,说甚深之法而使之易解也。二立要巧方便,谓誓与众生所求之田宅钱财,次第使行善法也。三异相巧方便,谓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不顺时,乖异瞋责,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谓原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谪罚,使离恶法也。五报恩巧方便,谓施与众生财物令生报恩之心也。以出世门之财供养使行受持禁戒等也。六清净巧方便,谓自天降生出家学道,成无上菩提,使众生皆信乐,所有惑染悉令清净也。菩萨地持经八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的六种善巧方便,即一、随顺巧方便,即菩萨顺次教诫众生,令生信乐。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萨先满足众生之所求,然后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异相巧方便,即菩萨教导众生应供养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顺利时,便乖异瞋责,使他畏惧。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萨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断绝供给,或加以指摘和责罚,以使他舍离恶法。五、报恩巧方便,即菩萨将财物布施给众生,以令他生起报恩的心。六、清净巧方便,即菩萨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学道,成就无上菩提,使一切众生皆信乐正法,并使所有惑染悉皆清净。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随顺巧方便〕,谓菩萨欲为众生说法,先以善巧方便,随顺教诫,令生信乐之心;然后以如来甚深法义,分别解说,令其易解易入,获大利益,是名随顺巧方便。(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立要巧方便〕,要即誓约也。谓若有众生,来从菩萨求索田宅、饮食、钱财,种种资生之具,菩萨即与立要誓之言:汝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我当施与;如其不能,则不施与。彼诸众生,既闻如是要誓,即能如说修行,满所愿欲,是名立要巧方便。(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三、异相巧方便〕,谓菩萨既教众生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者,或有不顺其教,菩萨则现乖异瞋责之相,令彼有所畏惧,舍恶从善,是名异相巧方便。
〔四、逼迫巧方便〕,谓菩萨于自眷属,作是教言:若我眷属,有不供养父母,乃至犯诸禁戒者,我当断其供给,或加谪罚,或至摈斥。彼诸眷属,畏其谪罚,即修众善,断诸恶法。彼虽不乐,逼令修习,是名逼迫巧方便。
〔五、报恩巧方便〕,谓菩萨先有恩德及于众生,或施以财物,或脱诸苦难,及免诸恐怖,救疗众病,令得安乐。而众生知恩欲酬报者,菩萨则不欲其世间财利,但观其供养父母,乃至受持禁戒,是名报恩巧方便。
〔六、清净巧方便〕,谓菩萨住究竟地,生兜率天,从兜率天来生世间,或生王宫,舍上妙乐,出家学道;令诸众生,舍离高慢,及成无上菩提。又令众生坚固信乐,同求佛道,所有惑染,悉皆清净,是名清净巧方便。(究竟地,即佛地。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六种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證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六种俱生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百法明论所记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之六烦恼也,此六者皆为俱生之惑。同解上曰:「此六即俱生,若开恶见法十,即分别惑也。又十惑中瞋唯不善,馀九皆通有覆不善。」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瞋、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三藏法数】
(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惑即昏迷不了之义。谓贪瞋等惑,与身俱生,故名俱生惑。
〔一、贪惑〕,谓于五尘顺情境上,引取无厌,昏迷不了,是名贪惑。(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惑〕,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惑。
〔三、痴惑〕,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倒妄执,起诸邪见,昏迷不了,是名痴惑。
〔四、慢惑〕,谓我能他不能,我解他不解,因此起轻慢心,凌傲于人,昏迷不了,是名慢惑。
〔五、疑惑〕,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
〔六、觉惑〕,谓无正知正见,而于五尘之境,常起恶觉,染爱生著,昏迷不了,是名觉惑。
六聚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类聚比丘之具足戒,有七聚及六聚。(参见:篇聚)
篇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篇门者,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聚门者,类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罗夷僧残二罪而未成者曰偷兰遮),而为六聚七聚八聚也。
六聚罪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与六聚戒同。
六尘
【佛学大辞典】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佛学次第统编】
依于六根所接之尘有六:谓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尘即染污之义,以能染污情识之故。
一、色 谓眼所见者,如明暗质碍等。以能染污眼根,故谓色尘。
二、声 谓耳所闻者,如动静美恶等。以能染污耳根,故谓声尘。
三、香 谓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以能染污鼻根,故谓香尘。
四、味 谓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以能染污舌根,故谓味尘。
五、触 谓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以能染污身根,故谓触尘。
六、法 谓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以能染污意根,故谓法尘。
此之六尘,尚有其他六欲、六入、六处、六境、六贼等名义,兹不繁及。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尘,即染污之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旃檀沉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四、味尘〕,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触,即著也。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纱衣上服等,是名触尘。
〔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
六尘说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以色声等六尘而说法,众生以眼等六根而悟解也。然六尘通他之佛土而言之,若就此土而论,则仅色声法之三尘而已,如眼见经卷而悟解者,色尘说法也,耳闻金口之声教而悟解者,声尘说法也。意思惟法而悟解者,法尘说法也,其中此土之众生,尤以耳根锐利,偏用声尘而说法。无量寿经上说道场树曰:「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智度论三十四曰:「有佛为众生说法令得道者。有佛放无量光明,众生遇之而得道者。有佛神通变化指示其心而得道者。有佛但现色身而得道者。有佛遍身毛孔出众妙香,众生闻之而得道者。有佛以食与众生令得道者。有佛、众生但念而得道者。」法华玄义八曰:「他方六根识利,六尘得为经。此土三根识钝,鼻不及驴狗鹿等。云何于香味触等能得通达?」文句记曰:「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