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111 112 113 114 115 117 118 119 120 下一页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王经
义楚六帖
六相圆能
三十六句
六大烦恼
饮酒三十六失
种子识六义
慧门十六尊
贤劫十六尊
贤劫十六菩萨
广六度行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
六聚
十六遮
佛类词典(续上)
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王经
义楚六帖
六相圆能
三十六句
六大烦恼
饮酒三十六失
种子识六义
慧门十六尊
贤劫十六尊
贤劫十六菩萨
广六度行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
六聚
十六遮
圣六字大明王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给孤独园,为阿难说二咒,是但对扬阿难而说,非有别缘。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给孤独园,为阿难说二咒,是但对扬阿难而说,非有别缘。
圣六字增寿大明陀罗尼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阿难有病,佛诣彼说咒救之。是与救阿难女难之六字咒全别。六字之称未详。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祇园,阿难有病,佛诣彼说咒救之。是与救阿难女难之六字咒全别。六字之称未详。
义楚六帖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十四卷,义楚著。类集释氏之义理文章,庶事群品者。大纲五十部。随事四十门。
(书名)二十四卷,义楚著。类集释氏之义理文章,庶事群品者。大纲五十部。随事四十门。
六相圆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中说凡缘起之法有六种之义相而圆融和会。(参见:六相)
(名数)华严经中说凡缘起之法有六种之义相而圆融和会。(参见:六相)
六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三十六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四句各有四句。即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冥机亦冥亦显应,四冥机非冥非显应。馀三机亦如此,即成十六句。而机既召应,则应亦有十六句。即一冥应冥机,二冥应显机,三冥应亦冥亦显机,四冥应非冥非显机。他三句亦如此,因之机应各十六,合成三十二句,于此加根本之四句成三十六句之机应。见玄义六之一。
(名数)上四句各有四句。即一冥机冥应,二冥机显应,三冥机亦冥亦显应,四冥机非冥非显应。馀三机亦如此,即成十六句。而机既召应,则应亦有十六句。即一冥应冥机,二冥应显机,三冥应亦冥亦显机,四冥应非冥非显机。他三句亦如此,因之机应各十六,合成三十二句,于此加根本之四句成三十六句之机应。见玄义六之一。
六大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六大烦恼者:
一、贪烦恼 染著为性,生苦为业。
二、瞋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
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
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五、疑烦恼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
六、恶见烦恼 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
一、身见 固执实我也。
二、边见 偏执我之断常也。
三、邪见 拨无因果之理也。
四、见取见 固执自己之恶见也。
五、戒禁见 固执非理之戒禁也。
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
(名数)一,贪烦恼,染著为性,生苦为业。二,瞋烦恼,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三,痴烦恼,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四,慢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五,疑烦恼,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六,恶见烦恼,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一身见,固执实我也。二边见,偏执我之断常也。三邪见,拨无因果之理也。四见取见,固执自己之恶见也。五戒禁见,固执非理之戒禁也。因而合之则为六烦恼,开之则为十烦恼。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台家分之为利钝之二使,前五烦恼为五钝使,后五恶见为五利使。见唯识论六,百法问答钞一。
【佛学次第统编】
六大烦恼者:
一、贪烦恼 染著为性,生苦为业。
二、瞋烦恼 憎恚为性,不安与恶行之所依为业。
三、痴烦恼 于诸理事迷闇为性,一切诸惑之所依为业。
四、慢烦恼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五、疑烦恼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信心为业。
六、恶见烦恼 颠倒推求之恶慧为性,能障善见而生苦为业,此恶见之中有五种:
一、身见 固执实我也。
二、边见 偏执我之断常也。
三、邪见 拨无因果之理也。
四、见取见 固执自己之恶见也。
五、戒禁见 固执非理之戒禁也。
是为诸惑中之根本,馀惑以之为体,为所依而生,故名之为本惑,亦名为根本烦恼。
饮酒三十六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孝父母。二,轻慢尊长朋友。三,不敬三宝。四,不信经法。五,诽谤沙门。六,讦露人罪。七,恒说妄语。八,诬人恶事。九,传言两舌。十,恶口伤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斗诤之本。十三,恶名流布。十四,人所憎嫌。十五,排斥圣贤。十六,怨黩天地。十七,废忘事业。十八,破散家财。十九,恒无惭愧。二十,不知羞耻。二十一,无故捶打奴仆。二十二,横杀众生。二十三,奸犯他妻。二十四,偷人财物。二十五,疏远善人。二十六,狎近恶人。二十七,常怀恚怒。二十八,日夜忧愁。二十九,牵东引西。三十,持南著北。三十一,倒沟卧路。三十二,堕车坠马。三十三,逢河落水。三十四,持灯失火。三十五,暑月热亡。三十六,寒天冻死。见四分律。
(名数)一,不孝父母。二,轻慢尊长朋友。三,不敬三宝。四,不信经法。五,诽谤沙门。六,讦露人罪。七,恒说妄语。八,诬人恶事。九,传言两舌。十,恶口伤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斗诤之本。十三,恶名流布。十四,人所憎嫌。十五,排斥圣贤。十六,怨黩天地。十七,废忘事业。十八,破散家财。十九,恒无惭愧。二十,不知羞耻。二十一,无故捶打奴仆。二十二,横杀众生。二十三,奸犯他妻。二十四,偷人财物。二十五,疏远善人。二十六,狎近恶人。二十七,常怀恚怒。二十八,日夜忧愁。二十九,牵东引西。三十,持南著北。三十一,倒沟卧路。三十二,堕车坠马。三十三,逢河落水。三十四,持灯失火。三十五,暑月热亡。三十六,寒天冻死。见四分律。
种子识六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刹那才生,生即随灭,念念不停而变异也。二果俱有义。果者,识与根也。识与根同时俱起而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即随而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也。三恒随转义。识起时,种子亦随而转,如眼根照境时,种子随而相续,无有间隔也。四性决定义。诸识所缘之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而不能成善法,缘善境,则成善法,而不能成恶法也。五待众缘义。识非为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成就。眼识之种子空明,得根境等之缘而始显发也。六引自果义。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声香之别体也。见成唯识论二。
(名数)一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刹那才生,生即随灭,念念不停而变异也。二果俱有义。果者,识与根也。识与根同时俱起而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即随而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也。三恒随转义。识起时,种子亦随而转,如眼根照境时,种子随而相续,无有间隔也。四性决定义。诸识所缘之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而不能成善法,缘善境,则成善法,而不能成恶法也。五待众缘义。识非为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成就。眼识之种子空明,得根境等之缘而始显发也。六引自果义。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声香之别体也。见成唯识论二。
慧门十六尊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界羯磨会三十七尊中,司智慧之德之十六大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爱,金刚善哉,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之诸尊是也。
(名数)金刚界羯磨会三十七尊中,司智慧之德之十六大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爱,金刚善哉,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之诸尊是也。
贤劫十六尊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说贤劫千佛中上首十六尊之秘印密咒。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说贤劫千佛中上首十六尊之秘印密咒。
贤劫十六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贤劫十六尊也。(参见:贤劫)
(名数)贤劫十六尊也。(参见:贤劫)
广六度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广施,广戒,广忍,广精进,广一心,广智慧之称。
【佛学次第统编】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广六度行:
一、广施 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
二、广戒 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已,乃至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 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辱,故曰广忍。
四、广精进 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 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 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
(术语)广施,广戒,广忍,广精进,广一心,广智慧之称。
【佛学次第统编】
成具光明定意经云广六度行:
一、广施 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
二、广戒 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已,乃至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瞋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 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辱,故曰广忍。
四、广精进 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惰。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 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 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證涅槃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
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佛为摩登女分解身中眼等六处,一一说其无爱相。
(经名)一卷,失译人名。佛为摩登女分解身中眼等六处,一一说其无爱相。
六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五篇于第三位加偷兰遮罪Sthu%la%tyaya之一也。偷兰遮者,译曰大障善道,犯波罗夷与僧残二罪而未成就之罪也,因之而置于二罪之次。行事钞中一曰:「五篇七聚,约义差别。正结罪科,止树六法。今依六聚且释其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尼,五突吉罗。」
(名数)上五篇于第三位加偷兰遮罪Sthu%la%tyaya之一也。偷兰遮者,译曰大障善道,犯波罗夷与僧残二罪而未成就之罪也,因之而置于二罪之次。行事钞中一曰:「五篇七聚,约义差别。正结罪科,止树六法。今依六聚且释其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波罗提提舍尼,五突吉罗。」
十六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知自名者。二不知和尚之名者。三年不满二十者。四不具三衣者。五不具钵者。六父不听者。七母不听者。八自有负债者。九为他之奴者。十为官人者。十一非为男子者。十二有癞病者。十三有痈疽者。十四有白癞者。十五有乾痟者。十六有颠狂者。
(名数)一不知自名者。二不知和尚之名者。三年不满二十者。四不具三衣者。五不具钵者。六父不听者。七母不听者。八自有负债者。九为他之奴者。十为官人者。十一非为男子者。十二有癞病者。十三有痈疽者。十四有白癞者。十五有乾痟者。十六有颠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