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108 109 110 111 112 114 115 116 117 下一页
十六小地狱
一百三十六地狱
地藏六使者
忙忙六道
十六心相见道
十六大药叉将
六空
十六空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非六生
法华六瑞
十六使
六受法
六根食
佛类词典(续上)
老母女六英经十六小地狱
一百三十六地狱
地藏六使者
忙忙六道
十六心相见道
十六大药叉将
六空
十六空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非六生
法华六瑞
十六使
六受法
六根食
老母女六英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老女人经之异译。
(经名)一卷,宋求那跋陀罗译。老女人经之异译。
十六小地狱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说十六游增地狱,以十六小地狱为八大地狱之眷属。论十六曰:「如是等种种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八寒冰八炎火,其中罪毒不可见闻。八炎火地狱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剌林,七名咸河,八名铜橛,是为八。」
(名数)智度论说十六游增地狱,以十六小地狱为八大地狱之眷属。论十六曰:「如是等种种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八寒冰八炎火,其中罪毒不可见闻。八炎火地狱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剌林,七名咸河,八名铜橛,是为八。」
一百三十六地狱
【佛学大辞典】
(界名)根本地狱之八热各有十六游增。共为一百二十八。于此加根本之八热。而为一百三十六。见三界义。
(界名)根本地狱之八热各有十六游增。共为一百二十八。于此加根本之八热。而为一百三十六。见三界义。
地藏六使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藏菩萨念诵仪轨说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狱。二持宝童子,化饿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罗。五宝藏天女,化人。六摄天使者,化天。此念诵仪轨虽云为不空译,然与延命地藏经,莲华三昧经等,皆为疑似之本也。
(名数)地藏菩萨念诵仪轨说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狱。二持宝童子,化饿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罗。五宝藏天女,化人。六摄天使者,化天。此念诵仪轨虽云为不空译,然与延命地藏经,莲华三昧经等,皆为疑似之本也。
忙忙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往生礼赞曰:「人间忪忪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如灯风中灭无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术语)往生礼赞曰:「人间忪忪营众务,不觉年命日夜去。如灯风中灭无期,忙忙六道无定趣。」
十六心相见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于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于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三界之苦谛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證真如之解脱道智也。三、苦类智忍,前二智各别内證之无间道智也。四、苦类智,审定印可苦法智忍之解脱道智也。集灭道之三,其例亦然。故此虽为所取(是理)能取(是智)之十六心,亦谓之总作之十六心,是限于菩萨之观相也。已上三心十六心,皆生于真见道根本智之后,后得智上分别之思想也。见百法问答抄。
(术语)三心相见道之后,又有十六心相见道。此亦有二种:一、法智与类智配于上下二界而成十六心,如前之小乘。二、不分上下二界,法智与类智配于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而成十六心。即一、苦法智忍,缘三界之苦谛而正断善恶之无间道智也。二、苦法智,断善恶已,證真如之解脱道智也。三、苦类智忍,前二智各别内證之无间道智也。四、苦类智,审定印可苦法智忍之解脱道智也。集灭道之三,其例亦然。故此虽为所取(是理)能取(是智)之十六心,亦谓之总作之十六心,是限于菩萨之观相也。已上三心十六心,皆生于真见道根本智之后,后得智上分别之思想也。见百法问答抄。
十六大药叉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达哩底啰瑟吒大将。二禁毗噜大将。三嚩日噜大将。四迦尾噜大将。五弥睹吒大将。六哆怒毗大将。七阿你噜大将。八娑你噜大将。九印捺噜大将。十波夷噜大将。十一摩尾噜大将。十二娇尾噜大将。十三真特噜大将。十四嚩吒徒噜大将。十五尾迦噜大将。十六俱吠噜大将。如是十六大将各有七千眷属。见陀罗尼集经三。
(名数)一达哩底啰瑟吒大将。二禁毗噜大将。三嚩日噜大将。四迦尾噜大将。五弥睹吒大将。六哆怒毗大将。七阿你噜大将。八娑你噜大将。九印捺噜大将。十波夷噜大将。十一摩尾噜大将。十二娇尾噜大将。十三真特噜大将。十四嚩吒徒噜大将。十五尾迦噜大将。十六俱吠噜大将。如是十六大将各有七千眷属。见陀罗尼集经三。
六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仁王经上曰:「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因缘空。」天台之仁王经疏中,引智度论以之为六空:一果报空,五蕴空是也。二受用空,十二入空是也。三性别空,十八界空是也。四遍到空,六大空是也。五境空,四谛空是也。六义空,十二因缘空是也。
(名数)仁王经上曰:「色受想行识空,十二入十八界空,六大法空,四谛十二因缘空。」天台之仁王经疏中,引智度论以之为六空:一果报空,五蕴空是也。二受用空,十二入空是也。三性别空,十八界空是也。四遍到空,六大空是也。五境空,四谛空是也。六义空,十二因缘空是也。
十六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胜义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际空(十一)散空(十二)本性空(十三)自性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性空(十六)无性自性空。见般若经四百八十三。
(名数)(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胜义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际空(十一)散空(十二)本性空(十三)自性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性空(十六)无性自性空。见般若经四百八十三。
长者子六过出家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宋慧简译。舍卫城僧伽罗摩长者之子,往昔屡出家,今第七次于释迦佛之所出家学道。佛为授止观之法。彼直證阿罗汉。佛言我弟子中降伏魔者,以僧伽罗摩比丘为第一。
(经名)一卷,宋慧简译。舍卫城僧伽罗摩长者之子,往昔屡出家,今第七次于释迦佛之所出家学道。佛为授止观之法。彼直證阿罗汉。佛言我弟子中降伏魔者,以僧伽罗摩比丘为第一。
非六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非自第六之意根而生,自眼耳等之五根而生之法也。即眼耳等之五识。俱舍论二曰:「六谓意处,异此而生。名非六生,是从眼等五根生义,即五识等。」
(术语)非自第六之意根而生,自眼耳等之五根而生之法也。即眼耳等之五识。俱舍论二曰:「六谓意处,异此而生。名非六生,是从眼等五根生义,即五识等。」
法华六瑞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瑞)
(名数)(参见:六瑞)
六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为出世本怀之经,故说先现六种之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一说法瑞,先说无量义经也。二入定瑞,次入无量义处三昧也。三雨华瑞,次从天雨四种之华也。四地动瑞,次大地六种震动也。五心喜瑞,大众见之内心生欢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也。此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法华经前必示现之教化法式。见法华经序品。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名数)法华经为出世本怀之经,故说先现六种之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一说法瑞,先说无量义经也。二入定瑞,次入无量义处三昧也。三雨华瑞,次从天雨四种之华也。四地动瑞,次大地六种震动也。五心喜瑞,大众见之内心生欢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也。此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法华经前必示现之教化法式。见法华经序品。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十六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唯识之见惑数也。
(名数)大乘唯识之见惑数也。
六受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受)
【三藏法数】
(出大集法门经)
〔一、眼触受〕,触,即触著,亦对也。受,领纳也。谓眼与好恶之色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眼触受。
〔二、耳触受〕,谓耳与好恶之声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耳触受。
〔三、鼻触受〕,谓鼻与香臭之物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鼻触受。
〔四、舌触受〕,谓舌与美恶之味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舌触受。
〔五、身触受〕,谓身与美妙粗恶之境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身触受。
〔六、意触受〕,谓意分别五尘好恶妍丑之境,即生苦乐之受,是名意触受。(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名数)(参见:六受)
【三藏法数】
(出大集法门经)
〔一、眼触受〕,触,即触著,亦对也。受,领纳也。谓眼与好恶之色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眼触受。
〔二、耳触受〕,谓耳与好恶之声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耳触受。
〔三、鼻触受〕,谓鼻与香臭之物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鼻触受。
〔四、舌触受〕,谓舌与美恶之味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舌触受。
〔五、身触受〕,谓身与美妙粗恶之境相触对时,即生苦乐之受,是名身触受。
〔六、意触受〕,谓意分别五尘好恶妍丑之境,即生苦乐之受,是名意触受。(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六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领于六根之六尘曰六受,行住坐卧语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业也。止观二之二曰:「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连六作。」
(术语)受领于六根之六尘曰六受,行住坐卧语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业也。止观二之二曰:「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连六作。」
六根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名数)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根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