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48,分144页显示 上一页 103 104 105 106 107 109 110 111 112 下一页
六烦恼
六解一亡
六种力
六种印
六种因
六种住
六种即
六种性
六种释
六种观
六种正行
六种决定
六种供具
六种供养
佛类词典(续上)
六瑞六烦恼
六解一亡
六种力
六种印
六种因
六种住
六种即
六种性
六种释
六种观
六种正行
六种决定
六种供具
六种供养
六瑞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为出世本怀之经,故说先现六种之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一说法瑞,先说无量义经也。二入定瑞,次入无量义处三昧也。三雨华瑞,次从天雨四种之华也。四地动瑞,次大地六种震动也。五心喜瑞,大众见之内心生欢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也。此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法华经前必示现之教化法式。见法华经序品。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名数)法华经为出世本怀之经,故说先现六种之祥瑞,以为开经之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一说法瑞,先说无量义经也。二入定瑞,次入无量义处三昧也。三雨华瑞,次从天雨四种之华也。四地动瑞,次大地六种震动也。五心喜瑞,大众见之内心生欢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间白毫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也。此六瑞为三世十方诸佛说法华经前必示现之教化法式。见法华经序品。
【佛学常见辞汇】
佛要说法华经时,先现出六种的祥瑞,以作为开经的由序缘起,谓之法华六瑞序,即说法瑞、入定瑞、雨华瑞、地动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诸佛欲说法华经时所必定示现的教化仪式。
六烦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云六大烦恼。(参见:烦恼)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贪瞋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瞋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瞋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瞋烦恼。
〔二、慢烦恼〕,慢即轻慢。谓自任其能,轻凌于他,起不敬心,傲慢结缚,而生烦恼,故名慢烦恼。
〔四、无明烦恼〕,谓于一切诸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以不了故,起贪瞋痴等烦恼,故名无明烦恼。
〔五、疑烦恼〕,犹豫不决为疑。谓因前无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乱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恶,展转缠结,而生烦恼,故名疑烦恼。
〔六、不正见烦恼〕,谓因前疑心不了,所见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见,含藏结缚,而生烦恼,故名不正见烦恼。
(名数)又云六大烦恼。(参见:烦恼)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贪瞋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瞋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瞋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瞋烦恼。
〔二、慢烦恼〕,慢即轻慢。谓自任其能,轻凌于他,起不敬心,傲慢结缚,而生烦恼,故名慢烦恼。
〔四、无明烦恼〕,谓于一切诸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以不了故,起贪瞋痴等烦恼,故名无明烦恼。
〔五、疑烦恼〕,犹豫不决为疑。谓因前无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乱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恶,展转缠结,而生烦恼,故名疑烦恼。
〔六、不正见烦恼〕,谓因前疑心不了,所见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见,含藏结缚,而生烦恼,故名不正见烦恼。
六解一亡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一巾喻涅槃,六结喻眼等之六根聚集而现生死。然生死与涅槃,本由对待而感者。若解生死之结(六解),则涅槃之一巾亦泯亡。故曰六解一亡。楞严经五曰:「六解一亦亡。(中略)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譬喻)以一巾喻涅槃,六结喻眼等之六根聚集而现生死。然生死与涅槃,本由对待而感者。若解生死之结(六解),则涅槃之一巾亦泯亡。故曰六解一亡。楞严经五曰:「六解一亦亡。(中略)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六种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力)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小儿啼为力〕,谓小儿欲有所求,不能言语,唯事啼哭,故名小儿啼为力。
〔二、女人瞋为力〕,谓女人柔弱,有所争说,必依瞋恚而起,故名女人瞋为力。
〔三、沙门忍为力〕,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沙门常以忍辱为心,而能禦诸恶境,无所瞋恚,故名沙门忍为力。
〔四、国王憍慢为力〕,谓国王威势尊重,天下归伏,故名国王憍慢为力。
〔五、罗汉专精为力〕,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谓罗汉修行精进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罗汉专精为力。
〔六、诸佛慈悲为力〕,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佛运慈悲之心,弘益一切众生,无所障碍,故名诸佛慈悲为力。
(名数)(参见:力)
【三藏法数】
(出增一阿含经)
〔一、小儿啼为力〕,谓小儿欲有所求,不能言语,唯事啼哭,故名小儿啼为力。
〔二、女人瞋为力〕,谓女人柔弱,有所争说,必依瞋恚而起,故名女人瞋为力。
〔三、沙门忍为力〕,梵语沙门,华言勤息。谓沙门常以忍辱为心,而能禦诸恶境,无所瞋恚,故名沙门忍为力。
〔四、国王憍慢为力〕,谓国王威势尊重,天下归伏,故名国王憍慢为力。
〔五、罗汉专精为力〕,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谓罗汉修行精进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罗汉专精为力。
〔六、诸佛慈悲为力〕,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佛运慈悲之心,弘益一切众生,无所障碍,故名诸佛慈悲为力。
力
【佛学大辞典】
(杂语)力用也,梵语,么攞Bala。
(杂语)力用也,梵语,么攞Bala。
六种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六种之波罗蜜,为證明菩萨之印契,故云六种印。善戒经一曰:「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此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波罗密是證明菩萨的印契。
(印相)六种之波罗蜜,为證明菩萨之印契,故云六种印。善戒经一曰:「菩萨性者,有六种印。以此印故,一切众生则得识知此是菩萨。何等为六?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波罗密是證明菩萨的印契。
六种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传因。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当有因〕,谓现在六根,对于六尘所作之法为因,此因能招未来当有之果,故名当有因。(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相续因〕,谓因一念之心,攀缘根尘,以成善恶之业,而招未来之果。于未来果,复起善恶之业,展转无有断绝,故名相续因。
〔三、相因〕,谓以所作善恶业相为因,由因感果,无有断绝,故名相因。
〔四、作因〕,谓作胜因,已获胜报,于胜报上,更作胜因,故名作因。
〔五、显示因〕,谓一念妄想若生,必有所作善恶业相,如灯照物,显然可见,故名显示因。
〔六、待因〕,待即对也。谓妄想灭时还作,作时还灭,若相续念断,则妄想不生;以妄对不妄,故名待因。
(名数)(参见:六因)
【佛学常见辞汇】
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传因。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当有因〕,谓现在六根,对于六尘所作之法为因,此因能招未来当有之果,故名当有因。(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相续因〕,谓因一念之心,攀缘根尘,以成善恶之业,而招未来之果。于未来果,复起善恶之业,展转无有断绝,故名相续因。
〔三、相因〕,谓以所作善恶业相为因,由因感果,无有断绝,故名相因。
〔四、作因〕,谓作胜因,已获胜报,于胜报上,更作胜因,故名作因。
〔五、显示因〕,谓一念妄想若生,必有所作善恶业相,如灯照物,显然可见,故名显示因。
〔六、待因〕,待即对也。谓妄想灭时还作,作时还灭,若相续念断,则妄想不生;以妄对不妄,故名待因。
六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名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因地六位也。大乘别教所立。【又】凡有为法之生,必依因与缘之和合,论因体,有六种:一、能作因,谓凡为生法,与以力者,又不作障害者,故此因有与力不障二种。与力者,法之生时,与胜力者也。眼根之生眼识,如大地之生草木,是为有力能作因。此有力能作因之因体,只限于有为法,不通于无为法。以无为法,为无作用,不向彼之生法而与力也。不障者,谓不妨他之生法,使他自在而生者也。如虚空之于万物,是为无力能作因,故此无力能作因,通于一切之无为法也。此因所得之果,名为增上果。二、俱有因,为俱有果之因,故名俱有因。谓是必二个已上之法相依而生,如束芦之相依,地等之四大种,生住等之四相是也。盖四大种之生,必互相依而生,缺一不可也。是为同时俱有之法,互为因互为果者,此谓之互为果俱有因。此因所得之果,名士用果。三、同类因,谓同类之法以同类之法为因也。如善法为善法之因,乃至无记法为无记法之因。此同类之名,就善恶之性而立,非就色心等之事相,善之色蕴与善之识蕴相望,犹同类因等流果故也。盖此因所得之果,乃等流果也。四、相应因,心与心所之法,必同时相应而生,故名相应法。就此一聚之心心所,以一望他,名为相应因,如彼之俱有因。盖于俱有因中,特别开心心所之法而立此因也。故所得之果,以俱有因为例,称为士用果。五、遍行因,是为由同类因,特开烦恼法而立者。盖在见惑,苦谛下之五见及疑与无明,集谛下之邪见见取二见及疑与无明。遍生一切之惑,故名遍行因。是不过为同类因之一种,故所得之果,即等类果也。六、异熟因,是以恶与有漏善之二法为体,如以五逆之恶法,感地狱之报,以十善之有漏善,招天上之果,彼天上与地狱之果,皆非善非恶,但为无记性(惟一苦一乐),如此以善因恶因,皆感无记之果,因果异类而熟(一因恶果无记,一因善果无记),故因为异熟因,果为异熟果,俱舍论六曰:「因有六种: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旧译者,智度论三十二称为相应因(相应因),共生因(俱有因),自种因(同类因),遍因(遍行因),报因(异熟因),无障因(能体因)。梵1 Ka%ran!ahetu,2 Sahabhu%hetu,3 Vipa%kahetu,4 Sam%prayuktakahetu,5 Sarvatragahetu,6 Sabha%gahetu。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之因地六位。2。凡有为法的生起,必依因与缘的和合,论因体,有六种,即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佛学次第统编】
六因者,一能作因,二俱有因,三同类因,四相应因,五遍行因,六异熟因。
一、能作因 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
二、俱有因 谓心王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然。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 如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恶法亦然。故名同类因。
四、相应因 谓心王与心所互相应也。以心王为因,则起心所。以心所为因,则起心王。彼此相应,名相应因。
五、遍行因 遍行因者,谓前已生遍行诸法。与后同地染污诸法,为遍行因。
六、异熟因 今世所行善恶之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相应因〕,应,当也。谓心王与心所共相应,故如亲友知识和合成事,故名相应因。(心王,即第八识也。心所,即受想行也。)
〔二、俱有因〕,俱有因,亦名共因,谓心与心所更相佐助,如兄弟同生互相成济,故名俱有因。
〔三、同类因〕,同类因,亦名自种因,谓过去善法与现在善法为因,现在善法与未来善法为因,故名同类因。恶、无记法,亦复如是。(恶、无记法者,恶即恶法,无记即不善不恶之法也。)
〔四、遍行因〕,谓苦集二谛下惑也。此惑遍于二谛,故名遍行因。(苦谛下惑十使具足,即身见、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也。集谛下惑但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也。)
〔五、异熟因〕,谓行善恶因,得善恶报,异世而熟,故名异熟因。
〔六、能作因〕,谓眼与色为缘,能生眼识;乃至意与法为缘,能生意识等,皆名能作因。
六种住
【佛学大辞典】
(名数)持地经立六住以摄菩萨之行位,此六入所證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菩萨于十住之位成就佛道之种性也。二解行住,于十行十回向之位,积解行之功,不退失也。三净心住,于初地见道之位破一切见惑,使心得一分清净也。四行道迹住,迹者足迹也,自二地至七地修习真观,渐次断思惑,即有行道證入之迹也。五决定住,于八九两地不借道力功用,增进任运,决定不退失也。六究竟住,于第十地学行满足究竟等觉之位也。非妙觉之究竟者。见菩萨持地经二。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六种住者,约别教位次而论也。以此六人所證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
〔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位中,道种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二、解行住〕,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为入初地之方便,故名解行住。(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净心住〕,谓别教菩萨,于初地断根本见惑,得出世间心,离凡夫我相障,故名净心住。(初地,即欢喜地也。根本见惑者,即三界外见惑,以界内诸惑由之而生也。凡夫我相者,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执为我也。)
〔四、行道迹住〕,迹犹足迹。谓别教菩萨,从二地至七地,修习中观,皆断根本思惑,而有證入之迹,故名行道迹住。(二地至七地者,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也。)
〔五、决定住〕,谓别教菩萨,从八地、九地,已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故名决定住。(八地九地者,不动地、善慧地也。)
〔六、究竟住〕,谓此非圆教妙觉果佛之究竟,乃是别教第十地菩萨,学行满足,究竟不退,故名究竟住。(第十地者,法云地也。)
(名数)持地经立六住以摄菩萨之行位,此六入所證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菩萨于十住之位成就佛道之种性也。二解行住,于十行十回向之位,积解行之功,不退失也。三净心住,于初地见道之位破一切见惑,使心得一分清净也。四行道迹住,迹者足迹也,自二地至七地修习真观,渐次断思惑,即有行道證入之迹也。五决定住,于八九两地不借道力功用,增进任运,决定不退失也。六究竟住,于第十地学行满足究竟等觉之位也。非妙觉之究竟者。见菩萨持地经二。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六种住者,约别教位次而论也。以此六人所證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
〔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位中,道种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二、解行住〕,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为入初地之方便,故名解行住。(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净心住〕,谓别教菩萨,于初地断根本见惑,得出世间心,离凡夫我相障,故名净心住。(初地,即欢喜地也。根本见惑者,即三界外见惑,以界内诸惑由之而生也。凡夫我相者,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执为我也。)
〔四、行道迹住〕,迹犹足迹。谓别教菩萨,从二地至七地,修习中观,皆断根本思惑,而有證入之迹,故名行道迹住。(二地至七地者,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也。)
〔五、决定住〕,谓别教菩萨,从八地、九地,已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故名决定住。(八地九地者,不动地、善慧地也。)
〔六、究竟住〕,谓此非圆教妙觉果佛之究竟,乃是别教第十地菩萨,学行满足,究竟不退,故名究竟住。(第十地者,法云地也。)
六种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圆教之六即位也。天台观经疏曰:「佛是觉义,有六种即。」(参见:六即)
(名数)圆教之六即位也。天台观经疏曰:「佛是觉义,有六种即。」(参见:六即)
六即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名数)凡大乘菩萨之行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五十二位,华严经等所说也。天台以之为别教菩萨之行位,而别立圆教菩萨之行位六即位:一、理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也。又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理性虽如是,然以未闻之而不知之,是等凡夫,唯于理性与佛均,故云理即。二、名字即,或从知识,或从经卷,闻上所说一实菩提之道,而于名字中,通达解了,知一切皆为佛法,一切皆可成佛者。三、观行即,不惟解知名字,更进而依教修行,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所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者。此位修随喜读诵等五品(法华之所说)观行,称为五品弟子位。四、相似即,始入别教所立之十信位,发类似真无漏之观行者。入此位,则得法华经所说六根清净之德,故称为六根清净位。五、分真即,依相似之观力,而发真智,始断一分之无明,而见佛性,开宝藏,显真如,名为发心住。于自此以后九住乃至等觉之四十一位,分破四十一品之无明,而分见法性者。六、究竟即,破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妙觉也。六者次第前后之浅深,即者是之义,理位即是名字位,乃至即是究竟位,显前后为不二。虽由智(悟)情(迷)之浅深,有六种之别,然其体性不二即是。以六治上慢。以即免自屈也。止观一之三曰:「此六即者,始凡终圣。始凡故除疑怯,终圣故除慢大。」辅行一之三曰:「体不二义,故名为即。」又曰:「此六即义,起自一家深符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即者是义。」天台大师有六即义一卷。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点头会意,豁尔有悟,故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这是圆教五品外凡位,不但解知名字,更进一步依教修观,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心观明了,理慧相应,故名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这是圆教十信内凡位,初信断见惑,七信断思惑,八九十信断尘沙惑,在此位上的行者,于观行即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虽未真悟实證,而于理彷佛,有如真證,故名相似即佛。五、分證即佛,这是于十信后心,破一分无明,證一分三德,即入初住,而證法身,从此成法身大士,其间从初住起,各各破无明,證三德,至等觉共历四十一位,破四十一分,故名分證即佛。六、究竟即佛,这是从等觉,再破最后一分无明,则惑尽真纯,彻證即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入妙觉位而成佛,故名究竟即佛。请参见附表说明十种位阶,及六种即佛。
(十种位阶) (六种即佛)
1 凡夫位(对于佛法,闻信全无)────理 即
2 凡夫位(对于佛法,有闻有信)────名字即
3 五品弟子位───(外凡位)─────观行即
4 十信位─────(内凡位)─────相似即
5 十住位────┐
6 十行位 │
7 十回向位 ├(菩萨位)─────分證即
8 十地位 │
9 等觉位────┘
10 妙觉位─────(佛 位)─────究竟即
六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璎珞经分别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种性为六位。(参见: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一习种性,十住也,与前同。二性种性,十行也,与前同。三道种性,十回向也,与前同。四圣种性,十地也,与前同。五等觉性,与前同。六妙觉性,妙极觉满。此中性虽通于六位,而种局在于因。故前之四位,正名为种。等觉虽犹在因,而胜于前位,故称为觉。不谓为种也。
【三藏法数】
(出璎珞本业经)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位故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虽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地,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自觉觉他者,谓既能觉悟自己,而又觉悟他人也。)
(名数)璎珞经分别菩萨从因至果之行位种性为六位。(参见: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璎珞本业经上说:一习种性,十住也,与前同。二性种性,十行也,与前同。三道种性,十回向也,与前同。四圣种性,十地也,与前同。五等觉性,与前同。六妙觉性,妙极觉满。此中性虽通于六位,而种局在于因。故前之四位,正名为种。等觉虽犹在因,而胜于前位,故称为觉。不谓为种也。
【三藏法数】
(出璎珞本业经)
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局在因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皆属于因位故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虽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地,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自觉觉他者,谓既能觉悟自己,而又觉悟他人也。)
六种释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传之六离合释也。
(名数)法相宗所传之六离合释也。
六种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现观也。
(名数)六现观也。
六种正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开会五种正行之第五为六种。如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是也。
(名数)开会五种正行之第五为六种。如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是也。
六种决定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修六度之增上力,得六种之决定也: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必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必定常生贵胜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所修之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成就正定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于理。见大乘庄严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菩萨一定成就定业而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之力菩萨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于道理。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论云: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
〔一、财成决定〕,谓菩萨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是名财成决定。
〔二、生胜决定〕,谓菩萨由持戒力,必定常得贵胜之家,随意受生,是名生胜决定。
〔三、不退决定〕,谓菩萨由忍辱力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是名不退决定。
〔四、修习决定〕,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是名修习决定。
〔五、定业决定〕,谓菩萨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必定永不退失,是名定业决定。
〔六、无功用决定〕,谓菩萨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理,是名无功用决定。
(名数)菩萨修六度之增上力,得六种之决定也: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必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必定常生贵胜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所修之善法,必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成就正定业,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于理。见大乘庄严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菩萨一定成就定业而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之力菩萨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于道理。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论云: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
〔一、财成决定〕,谓菩萨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是名财成决定。
〔二、生胜决定〕,谓菩萨由持戒力,必定常得贵胜之家,随意受生,是名生胜决定。
〔三、不退决定〕,谓菩萨由忍辱力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是名不退决定。
〔四、修习决定〕,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是名修习决定。
〔五、定业决定〕,谓菩萨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必定永不退失,是名定业决定。
〔六、无功用决定〕,谓菩萨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理,是名无功用决定。
六种供具
【佛学大辞典】
(物名)密家常用六种之供物也。(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华,二涂香。三水,四烧香,五饭食,六灯明,如是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供于护摩坛之四方。
(物名)密家常用六种之供物也。(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华,二涂香。三水,四烧香,五饭食,六灯明,如是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供于护摩坛之四方。
六种供养
【佛学大辞典】
(物名)又名六种供具。(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阏迦,二涂香,三华,四焚香(又曰烧香),五饮食,六灯明也。此六种如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乃善无畏三藏所传。
【佛学常见辞汇】
阏迦、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以上六种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
(物名)又名六种供具。(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阏迦,二涂香,三华,四焚香(又曰烧香),五饮食,六灯明也。此六种如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乃善无畏三藏所传。
【佛学常见辞汇】
阏迦、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以上六种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