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足尊
【佛学大辞典】
(菩萨)五大明王中大威德明王之别号也。此尊有六头六面六臂六足,所乘之牛,亦为六牛,独以六足名之者,以多足限于此尊也。为西方无量寿佛之忿怒尊,文殊菩萨之所现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文殊菩萨。」秘藏记钞十曰:「文殊菩萨者,西方四菩萨中第二利菩萨也。此菩萨现所名六足尊,六足尊者大威德也。瑜祇经大威德名六足尊,是其證也。」(参见:大威德明王)
(菩萨)五大明王中大威德明王之别号也。此尊有六头六面六臂六足,所乘之牛,亦为六牛,独以六足名之者,以多足限于此尊也。为西方无量寿佛之忿怒尊,文殊菩萨之所现也。补陀落海会轨曰:「六足尊,无量寿佛忿怒。自性轮,文殊菩萨。」秘藏记钞十曰:「文殊菩萨者,西方四菩萨中第二利菩萨也。此菩萨现所名六足尊,六足尊者大威德也。瑜祇经大威德名六足尊,是其證也。」(参见:大威德明王)
大威德明王
【佛学大辞典】
(明王)五大明王之一。配于西方,本地为阿弥陀。三面六臂。乘大白牛。梵名阎曼德迦。别称降阎魔尊,六足尊等。(参见:降焰魔尊)
(明王)五大明王之一。配于西方,本地为阿弥陀。三面六臂。乘大白牛。梵名阎曼德迦。别称降阎魔尊,六足尊等。(参见:降焰魔尊)
六足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舍利弗之集异门足论,二、大目乾连之法蕴足论,三、大迦多衍那之施设足论,四、提婆设摩之识身足论,五、筏苏蜜多罗之品类足论,六、同人之界身足论也。前三论为佛在世之作,后三论为佛灭后之作,皆论一切有部宗之法义。智度论二谓为六分阿毗昙者是也。后迦多衍尼子作发智论,文义最为广博,故后代之论师,以六论为足,以发智论为身。足为助成之义,此六论助成发智论也。此七论为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藏。俱舍论光记一本曰:「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
(名数)一、舍利弗之集异门足论,二、大目乾连之法蕴足论,三、大迦多衍那之施设足论,四、提婆设摩之识身足论,五、筏苏蜜多罗之品类足论,六、同人之界身足论也。前三论为佛在世之作,后三论为佛灭后之作,皆论一切有部宗之法义。智度论二谓为六分阿毗昙者是也。后迦多衍尼子作发智论,文义最为广博,故后代之论师,以六论为足,以发智论为身。足为助成之义,此六论助成发智论也。此七论为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论藏。俱舍论光记一本曰:「前之六论,义门稍少。发智一论,法门最广。故后代论师说六为足,发智为身。此上七论是说一切有部根本论也。」
六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六受)
(名数)(参见:六受)
六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领于六根之六尘曰六受,行住坐卧语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业也。止观二之二曰:「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连六作。」
(术语)受领于六根之六尘曰六受,行住坐卧语默曰六作。又六根之作业也。止观二之二曰:「若有诸尘,须舍六受。若无财物,须连六作。」
六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为法身,中二身为报身,后二身为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佛学次第统编】
理等六身:
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
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
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
四、他受用身 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
五、胜应身 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
六、劣应身 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
(名数)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之三者,各有二身。总为六身。(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译之心地观经所说:一理法身,本有之理也。二智法身,性德之智也。三自受用身,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四他受用身,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五胜应身,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六劣应身,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已上初二身为法身,中二身为报身,后二身为应身。
【佛学常见辞汇】
心地观经说法报应三身,各有二身,合之便是六身。
【佛学次第统编】
理等六身:
一、理法身 本有之理也。
二、智法身 性德之智也。
三、自受用身 修德之四智圆明,常住于报土而自受法乐者。
四、他受用身 对于十地菩萨,现十种之身,以自己之报德,使他受用者。
五、胜应身 对于地前菩萨,示现之应身也。
六、劣应身 对于二乘凡夫示现者,即丈六之化佛是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六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五、等觉位,六、佛地位也。旧译之华严经,说此六位。新经立等觉位而为七位。见十住心广名目五。
【佛学常见辞汇】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地位。
(名数)一、十信位,二、十住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五、等觉位,六、佛地位也。旧译之华严经,说此六位。新经立等觉位而为七位。见十住心广名目五。
【佛学常见辞汇】
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地位。
六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本业璎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见菩萨本业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
(名数)菩萨本业璎珞经就菩萨之所位说六位之法忍。(参见: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见菩萨本业经上。
【佛学常见辞汇】
一、信忍,别教之菩萨于十住位中信一切心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信忍;二、法忍,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以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信證,故名为法忍;三、修忍,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忍可信證,故名为修忍;四、正忍,于十地位中次第正破十品无明之惑,于中道之理忍可信證,故名为正忍;五、无垢忍,于等觉位中更断除一品之无明,于无垢之自性清净心忍可信證,故名为无垢忍;六、一切智忍,于妙觉更断一品之无明,得一切智,遍知一切中道之法,于此法忍可信證,故名为一切智忍。
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术语)Ks!a%nti,忍耐也。忍耐违逆之境而不起瞋心也;又安忍也,安住于道理而不动心也。瑜伽论曰:「云何名忍,自无愤勃,不报他怨,故名忍。」唯识论九曰:「忍,以无瞋精进审慧及彼所起三业处性。」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同十一曰:「于法实相安住为忍。」三藏法数五曰:「忍,即忍耐,亦安忍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瞋恚的心。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
六波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之略。
(名数)六波罗蜜之略。
六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之大行,谓之波罗蜜。有六种。(参见:波罗蜜及六度)。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證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
(名数)菩萨之大行,谓之波罗蜜。有六种。(参见:波罗蜜及六度)。法华经序品曰:「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證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
六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经名)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之略名。
六念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證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證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参见:六念)
【三藏法数】
(出别译杂阿含经)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念法〕,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趣涅槃,是名念法。(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三、念僧〕,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趣涅槃,是名念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四、念戒〕,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参见:六念)
【三藏法数】
(出别译杂阿含经)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念法〕,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趣涅槃,是名念法。(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三、念僧〕,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趣涅槃,是名念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四、念戒〕,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六念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證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證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其所念之境界,谓之处。如四念处。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处。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其所念之境界,谓之处。如四念处。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
【佛学常见辞汇】
即六念。所念之境界,叫做处。
六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为六法。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又六法戒也。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为六法。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又六法戒也。
六法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众中,学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触,以染污心触于男子之身也。二、盗人四钱,盗他人之金钱四钱也。三、断畜生命,杀畜生之命也。四、小妄语,自称我为圣者而贪供养,为大妄语,其馀不实之言为小妄语。五、非时食,过午而食也。六、饮酒也。行事钞下四之三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中略)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俱舍光记十四曰:「梵云式叉摩那,唐言正学,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二年间堪忍此戒法者,初为比丘尼,得受具足戒。
【佛学常见辞汇】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名数)七众中,学法女宜受持之戒法也:一、染心相触,以染污心触于男子之身也。二、盗人四钱,盗他人之金钱四钱也。三、断畜生命,杀畜生之命也。四、小妄语,自称我为圣者而贪供养,为大妄语,其馀不实之言为小妄语。五、非时食,过午而食也。六、饮酒也。行事钞下四之三曰:「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中略)学六法即羯磨所为,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俱舍光记十四曰:「梵云式叉摩那,唐言正学,谓正学六法。言六法者:谓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二年间堪忍此戒法者,初为比丘尼,得受具足戒。
【佛学常见辞汇】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六法不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