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941,分2330页显示  上一页  141  142  143  144  145  147  148  149  150 下一页
佛类词典
支公

公界
公案
一千七百则公案
苑公四教
晓公四教
生公
见成公案
妙善公主
法公
贫穷老公经
现成公案
话头公案
志公碑
支公
【佛学大辞典】
(人名)吴沙门支谦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石要例曰:「僧之称公,当以其名,宋景濂塔铭可按也。及今乃以其字,失之矣,文章家不得因之。」僧之称公,当称名之第二字。如慧远法师则称远公。道生法师,则称生公。又如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公界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公共之界限也。百丈清规第六日用轨范条曰:「不得以两边公界之手巾,拭头面。」
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俗语佛源】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著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
一千七百则公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灯录中公案之数凡一千七百则,山房夜话上曰:「且如禅宗门下,自二祖安心,三祖忏罪,南岳磨砖,青原垂足。至若擎叉,毬辊,用棒,使喝,及一千七百则机缘,莫不皆八字打开两手分付。」宗论三曰:「若缘木求鱼,守株待兔。三藏十二部是拭疮疣纸,千七百公案亦陈腐葛藤。」
苑公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唐贤首弟子慧苑以宝性论,谓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因之而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凡夫外道,迷于真性广起异计者。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缘觉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义中,但得随缘一分,名为真一,于其随缘分中唯说性空所显之理,不说法空,名为半,合谓之真一分半教。三真一作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一分而不得随缘,故名一分,于不变中双显二空之理,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了随缘不变二义,以显真实之理,识如来藏者,见华严玄谈四。
晓公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海东元晓,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缘起经等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学,其中二乘又明法空,异于菩萨,故曰三乘别教。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深密经等为声缘菩三乘所共学,其中皆说二空,故曰三乘通教。三一乘分教,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其中未显法之周遍圆融,故名分教。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之理,故名一乘满教。见华严玄谈四。
生公
【佛学大辞典】
(人名)梁时高僧竺道生也。尝讲经于虎丘寺。聚石为徒。石皆点头。世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语。
见成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即现也。见现成公案)
妙善公主
【佛学大辞典】
(本生)观音菩萨尝为妙善公主。编年通论十曰:「南山道宣律师,尝问天神观音大师缘起。天神对曰:往昔过去劫有王曰庄严,夫人曰宝应,生三女,长曰妙颜,仲曰妙音,季曰妙善。(中略)现千手千眼圣像。」从容录四曰:「尝见一说,大悲昔为妙善公主,乃天人为宣律师说。」
法公
【佛学大辞典】
(佛名)沙弥之别名。释氏要览上曰:「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今呼沙弥为法公也。」
贫穷老公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刘宋慧简译。有老公年百二十,而甚贫穷,欲来见佛,释梵断绝之。佛使阿难唤之来,说其往因,出家證果。
现成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现又作见。现之义也。不借造作安排现成就之公案也。此中含褒贬二意。传灯录十二(睦州章)曰:「师见僧来云:见成公案放汝三十棒。」碧岩第九则著语亦有见成公案之说。
话头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匠话头所成之公案也。公案者,参禅者可研究之问题也。(参见:公案)
公案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家应于佛祖所化之机缘,而提起越格之言语动作之垂示也。后人称之,名为公案。又曰因缘。公案者,公府之案牍,即律令也。至严而不可犯者,可以为法。可以断是非。从上佛祖之垂示,是宗门之正令,以判迷悟者类之。故彼拟名公案。所谓千七百则是也。碧岩九十八则评唱曰:「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同种电钞曰:「至理绝言,唯对迷机,故不获已而假言说以显道,后人将彼垂示语作公案也。」山房夜话上曰:「公案乃喻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中略)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碧严集三教老人序曰:「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唱于唐而盛于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云栖正讹集曰:「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
【佛学常见辞汇】
禅家指点学人,在言语或动作上的垂示,叫做公案。
【俗语佛源】
本意是官府断案的公文案牍。禅宗认为历代宗门祖师典范性的言行可以判别学人的是非迷悟,故亦称公案。明·株宏《正讹集》指出:「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禅宗自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然而从唐代始,禅门各宗就传诵著许多祖师言行和内省经验,后来陆续记载在各类语录和灯录中。如风幡、立雪、柏树子、西来意、拈花微笑、当头棒喝等,均烩炙人口。「公案」被视为禅门传法的「血脉」,祖师「直指」的法门。其作用在于对机开示,打破情识之网,进而悟入「无分别智」。正如宋·圆悟《碧岩录》第九八则评唱指出:「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缘。」禅宗的公案号称有千七百则。如果仅在字面上兜来兜去,不去悟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未公案便成纠缠的葛藤了。「公案翻腾旧葛藤」(元·耶律楚材《和裴子法韵》诗),这是不足为训的。公案不但有一针见血的机锋和理趣,而且还有诙谐活泼的语言和简洁生动的情节,对话本和公案小说的发展有其影响。此外,公案在俗语中亦指一桩事件或纠葛,如谓:了却一桩公案。(李明权)
志公碑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梁释宝志之碑也。在邹平醴泉寺。行书。碑阴有志公像。指月录曰:「宝志禅师: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上已日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其后出家专修禅,披发徒跣,著锦袍,往来皖山剑水之下。以剪尺拂子挂杖头,负之而行。」其碑文为琅琊王筠所作。见南史隐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