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愿公
【佛学大辞典】
(佛名)是上行先生条。
四教──苑公四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苑公,唐贤首藏法师弟子也。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遂立四教焉。(四种众生者,一凡夫、二声闻、三辟支、四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谓诸外道、凡夫,迷于真性,广起异计,故云迷真异执教。
〔二、真一分半教〕,谓声闻、辟支二人,于真如随缘不变二分义中,但得随缘,不得不变,故名一分;于随缘分中,唯说生空所显之理,不说法空,故名为半。合而言之,故云真一分半教。(随缘不变者,即真如之理,随染净缘变造诸法,而其本体则不变易也。生空即人空也。)
〔三、真一分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不得随缘,故名一分;于不变分中,双辩二空之理,故名为满。合而言之,故云真一分满教。(二空者,人空、法空也。)
〔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由具随缘不变二分之义,显真实理,识如来藏,故云真具分满教。
四教──晓公四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唐元晓法师,海东新罗人,来此弘宗,亦立四教判释诸经,故称晓公四教焉。
〔一、三乘别教〕,谓如四谛缘起经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所共学。于中二乘未明法空,即是别相,故云三乘别教。
〔二、三乘通教〕,谓如般若、深密经等,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所共学,于中说诸法空,即是通相,故云三乘通教。
〔三、一乘分教〕,谓如梵网经等,菩萨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于中未显法之周普,名为随分,故云一乘分教。
〔四、一乘满教〕,谓如华严经等,其中具明法界之理,圆融周普,故云一乘满教。
四轮──生公四轮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生公者,即罗什法师之弟子也。立此四轮者,轮有摧灭之义,能摧灭众生惑业,而超出三界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善净法轮〕,谓修五戒十善之法,摧灭四恶趣业,而得天人果报,是为善净法轮。(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四恶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方便法轮〕,谓修四谛十二因缘方便之道,而證二乘之果,是为方便法轮。(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真实法轮〕,谓修中道实相之观,摧灭无明烦恼之业,而證一乘佛果,是为真实法轮。
〔四、无为法轮〕,谓修三德妙观,摧灭五住烦恼,而證涅槃无为之果,是为无为法轮。(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也。五住烦恼者,见惑为一住,思惑分三住,尘沙、无明惑合为一住,因此五者,住著三界,故名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