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1或602—685 【介绍】: 唐汴州尉氏人,字正则。少贫贱好学。太宗贞观中累迁给事中,以刚正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高宗龙朔元年,诏仁轨发新罗兵赴百济作战,任带方州刺史,累功封乐城县男。高宗乾封元年拜左相。总章三年,任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后进爵为公,又拜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仍知政事。仪凤中,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武则天时上疏辞疾,改文昌左相。玄宗开元中追谥文献。有《刘氏行年记》。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01—685 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高祖武德间入仕。高宗显庆中任青州刺史,随高宗征辽,平百济时颇立战功,授带方州刺史。其后曾先后率兵征高丽、伐新罗、御吐蕃入侵,战功颇著。高宗至武后时,曾三度为宰相。光宅元年(684)封乐城郡公。玄宗开元间追谥文献。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著有《河洛行年记》20卷,记隋末史事,已佚。《白氏长庆集》卷三四、《容斋五笔》卷八存其诗1句,《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八
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武德初补息州参军。贞观时累迁青州刺史。百济归顺。留仁轨勒兵镇守。超加六阶。正授带方州刺史。乾封元年迁右相。封乐城县男。咸亨元年拜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拜左仆射兼太子太傅。武后临朝。加特进。进封郡公。垂拱元年。从新令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薨年八十四。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谥曰文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阆州新政人。李叔明子。以少卿从德宗于梁州。父严敕以死报君,故有功,擢禁军将军。贞元初迁太子詹事,后贬罗州别驾。
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昪字正伦。本姓李。徐州人。幼孤养于徐温。遂冒姓徐氏。名知诰。吴天祐中。自元从指挥使迁升州防禦使。累迁检校太保润州团练使。朱瑾杀温子知训。知诰以州兵入广陵定乱。遂代知训为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武义元年拜左仆射参知政事。顺义元年加同平章事。领江州观察使。温死。加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浔阳公。改封豫章公。太和三年。以太尉中书令领镇海宁国诸军节度使出镇金陵。天祚元年加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三年受吴禅。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寻改号唐。改元升元。复姓李氏。更今名。七年二月殂。年五十六。僭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扶风茂陵人。马璘之祖。玄宗开元中,历松、安、巂、鄯四府都督,陇右节度,嘉、眉、鄜三州刺史,左右武卫大将军,封扶风公。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9 【介绍】: 唐洮州临潭人,字正思。李晟子。七岁以荫授太常寺协律郎。宪宗时因战功迁左骁骑将军兼御史中丞,历楚州刺史,夏绥银宥节度使,进检校工部尚书。穆宗时授检校兵部尚书,充河东节度使。敬宗嗣位,改义成军节度使。文宗时,功封凉国公,兼帅魏博。因迁延不赴,致魏乱,罢为太子少师。未几,拜邠宁节度使。听治官苛细,好聚敛。终以疾求还,拜太子太保。卒赠司徒。
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听字正思。太尉中书令晟子。以荫为协律郎。累兼御史大夫夏绥银宥节度使。徙灵盐。进检校工部尚书。穆宗立。为河东节度使。以功封凉国公。兼帅魏博。罢为太子少师。拜邠宁节度使。授太子少保。充凤翔节度使。徙陈许。以太子太保分司东都。开成初为河中晋绛节度使。卒年六十一。赠司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2—869 【介绍】: 唐僧。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八岁出家于本州藉山寺。宪宗元和十二年,至建州乾元寺受戒。寻往浙东婺州,谒五泄灵默,得传心印。后住福州龟山,世称龟山和尚。喜作诗偈,流传颇广。卒谥性空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2—869 俗姓蔡,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出家于本州藉山寺,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建州乾元寺受具足戒。往浙东婺州,契五泄灵默心印,为其法嗣。后住福州龟山,世因谓之龟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谥性空大师。《祖堂集》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一〇有传。二书及《淳熙三山志》存其诗偈3首,《全唐诗续拾》收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5 【介绍】: 唐末京兆人,字正纪。懿宗咸通八年进士。僖宗乾符中,累迁尚书郎,拜中书舍人。从僖宗入蜀,拜户部侍郎。中和初,以本官同平章事,兼吏部尚书。昭宗即位,守中书令,封岐国公。寻以划蜀失谋,罢为东都留守。景福间,宰相杜让能被害,复委昭度知政事。王行瑜怨之,数上表诋讥朝政。昭度惧,致仕。王行瑜联李茂贞、韩建至阙下,收杀之。
全唐文·卷八百五
昭度字正纪。京兆人。咸通八年登第。乾符中累迁中书舍人。从僖宗幸蜀。拜户部侍郎。中和二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兼吏部尚书。授司空。迁太保兼侍中。昭宗立。守中书令。封岐国公。王建攻陈敬瑄于成都。诏拜行营招抚使。还为东都留守。景福二年以司徒门下侍郎复为平章事。进太傅。后为王行瑜所害。赠太尉。
曹评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真定灵寿人,字公正。曹佾子。以父任累官至温州防御使。哲宗元祐中,提举万寿观,出为真定路钤辖。徽宗时历相州观察使、平海军节度使等。曾数使契丹。性喜文史,尤善射,左右手如一,夜灭烛亦能中。尝伴契丹使者射,双破的,使者惊悚。卒年六十六。
全宋文·卷二一一二
曹评,字公正,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佾子,慈圣光献皇后之侄。熙宁末为皇城副使、东上阁门副使。累迁客省使、沂州防禦使。元祐中为温州防禦使,提举万寿宫。丐外,为真定路总管。徽宗继位,迁相州观察使,历龙神卫捧日天武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宁远军留后、平海军节度使、佑神观使。卒,年六十六。《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有附传。

人物简介

简介
大理中宗段正淳,南诏大理国第十五任皇帝,大哥是段正明。死后谥号为文安帝,庙号中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2—1117 【介绍】: 宋衢州西安人,字德初。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授真州教授。徽宗即位,以荐除左司谏。因主绍述之说,擢起居舍人,为编修官,寻迁中书舍人,进给事中、礼部侍郎。翼附蔡京,又因与京政敌相善,尝被排挤出外。后累官中书侍郎,擢拜少宰,以疾致仕。卒谥文宪。
全宋诗
刘正夫(一○六二~一一一九),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徽宗崇宁间召为左司谏,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大观元年(一一○七)以《春宴乐语》事出知河南府。后召为尚书右丞,进中书侍郎。政和七年致仕,寻卒,年五十八。谥文宪。《宋史》卷三五一有传。
全宋文·卷二八七○
刘正夫(一○六二——一一一七),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元丰八年举进士,为真州教授,迁太学博士。徽宗即位,擢起居舍人,进给事中、礼部侍郎。与蔡京不协,京谋中以事,改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大观三年,召拜工部尚书,进右丞、中书侍郎。政和六年致仕归,七年卒,年五十六。见《宋会要辑稿》礼一四之七三、礼四一之五,《东都事略》卷一○二,《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卷三五一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母赵氏。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便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师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师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驰檄请师住持。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敛兵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师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姓李氏。李氏为隰州善族。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盖其母孕时。梦感之徵也。七岁日诵数千言。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以法室祥麟记之。又四载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决誓而行。亲友俱贤之。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独器公。公受严折不发。闻诵法华经有省。即陈所悟于成。成指台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对曰。是何心行。曰你悟处又作么生。公画圆相呈之。又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公诺诺而去。造丹霞。时丹霞淳禅师居焉。淳为芙蓉楷之子。揩嗣投子青。青嗣太阳玄。玄公神观奇伟。慎其付授。年至八十。叹无可继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远录公。使为求法器。兼谶以偈。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远既任荷两宗。居圣岩。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远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令青续其宗系。故青为淳之祖。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讫。即问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曰未在更道。公拟议。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礼。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对曰。某今日失钱遭罪。淳辗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发响。淳移大洪。命公居七众之首。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俱为禅衲区薮。而洞上之风大廓。有问五位宗旨。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霁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户。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约神仙顶。妇人鬓发白垂丝。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午夜长鲸蜕甲开。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觌面不须相忌讳。风化无伤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斗柄横斜天未晓。鹤梦初醒露叶寒。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庐湫隘。衲子结草树居。常数千指。未几所废俱成。而宏胜冠南国焉。有羽客。私进乾汞之术。公曰。我辈非不能也。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为汝验之。以汞纳口坐。踰时吐白金于地。客骇谢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适金人陷明州。诸刹皆燬。及窥小白岭。见谷积阴云。疑有伏甲。惧而退。时江声绝渡。千二百众俱安床藉。知事忧之。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岁虽艰。远施无厌。赡众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有诏移灵隐。未越月解归。公于天童计三十载。而名号所彰。万方革面。上堂曰。黄阁帘垂。谁传家信。紫罗帐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时。视听有所不到。言诠有所不及。如何通得个消息去。梦回夜色依稀晓。笑指家风烂熳春。又曰。诸禅德。吞尽三世佛底人。为甚么开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为甚么合眼不得。许多病痛。与你一时拈却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还会么。擘开华岳连天色。放出黄河到海声。僧问。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难传际。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转。通身放下劫壶空。曰诞生就父时。合体无遗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历历才回分化事。十方机应又何妨。僧曰。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声。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僧曰。入市能长啸。归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岭上歌。石女溪边舞。又僧问。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尽。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来底人。公曰。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唤回三界梦。木人坐断六门机。公提唱语句。湖海争馨炙之。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公虽年老。日常过午不食。缕丝不衣。有巨贾献奇制新锦。公坚却之曰。为老僧一人。劳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众。是以廉约成风。天下效之。绍兴丁丑九月。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及诸檀信。次月七日还山。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众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俄报妙喜至。公泊然蜕去。妙喜为公剃发。舍利随指而下。龛留七日。颜不少异。塔于东谷。谥曰宏智。塔曰妙光。 赞曰。观觉公唱教。当乾坤鼎沸之秋。辟启东南。缜言密行。为湖海倾归。妙喜尚左逊之。其馀欲并驾争驱。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风。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世学般若。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一击拂子。曰:“又道不借。”觉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觉曰:“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罪,尔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潘正夫(?~一一五二),字蒙著,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金石萃编》卷一三五)。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尚哲宗女庆国长公主(《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六)。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为开府仪同三司(《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二十一年,封和国公(同上书卷一六二)。二十二年卒。事见《宋史》卷二四八《哲宗四女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三七七八
潘正夫(?——一一四二),字蒙著,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政和二年尚哲宗第三女秦国康懿长公主。累官少傅,封和国公。绍兴九年为开府仪同三司,二十二年卒,赠太傅。见《宋史》卷二四八《公主传》,《宋会要辑稿》帝系八之五六,《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三,《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1206 【介绍】: 宋泉州永春人,字仲至。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授阳江尉。孝宗嘉其论事,擢起居舍人,历中书舍人兼侍讲、权吏部尚书。因论宰相不能辅赞恢复大计,出知绍兴府,徙赣州、隆兴府。淳熙十三年,签书枢密院事,寻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光宗绍熙元年,进左丞相。在任谨法度,惜名器,尝引进赵汝愚、黄裳等,世号得人。宁宗即位,因与韩侂胄有隙,又数事失帝意,落职。嘉泰元年,累封魏国公。卒谥忠宣。有诗文、奏议、外制等。
全宋诗
留正(一一二九~一二○六),字仲至,泉州(今属福建)人,居惠州(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二)。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进士(《南宋馆阁录》卷八)。因召对获孝宗嘉叹,累迁权吏部尚书。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出知绍兴府(《嘉泰会稽志》卷二)。历知赣州、隆兴府,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因平羌功,召签书枢密院事。十四年,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宋史》卷二一三《宰辅表》四)。光宗即位,进左丞相。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孝宗卒,光宗以疾未能执丧,留正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议立太子事不合,以肩舆逃出国门。宁宗即位,以光禄大夫致仕。开禧二年卒,年七十八。谥忠宣。《宋史》卷三九一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粤诗·卷二八
留正(一一二九 — 一二○六),字仲至。祖籍泉州永春。六世祖留从效,事宋太祖,为清远军节度使,封鄂国公。父某,侨寓归善(今惠州市)之下郭,而正生,少游惠庠,守贫力学,里人徐敦实见而奇之,以为公辅之器,以女妻之,因落家焉。应惠州举,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登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清海军节度判官。以荐召对,获宋孝宗嘉叹。知循州,历起居舍人,累迁给事中,兼权吏部尚书。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以显谟阁直学士出知绍兴府。历知赣州、知隆兴府。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以平羌功,进敷文阁学士,迁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十六年,拜右丞相。宋光宗受禅,进左丞相。绍熙五年(一一九四),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正累乞早正嘉王储位,与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不合,遂以肩舆逃去。宋宁宗即位,以光禄大夫致仕。后复旧衔。嘉泰元年(一二○一),进封魏国公,复少师、观文殿学士。开禧二年(一二○六)七月卒,年七十八。赠太师,谥忠宣。有诗文集等二十卷行世,已佚。《宋史》卷三九一、明郑维新嘉靖七年《惠大记》卷三有传。诗三首。
全宋文·卷五三九二
留正(一一二九——一二○六),字仲至,泉州永春(今福建永春)人。绍兴三十年进士,授阳江尉。孝宗朝历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兼权吏部尚书。出知绍兴府,历知赣州、隆兴府,除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绍熙元年,累迁至左丞相。宁宗即位,出判建康府,旋罢。嘉泰元年进封魏国公。开禧二年七月卒,年七十八,赠太师,谥忠宣。尝编纂《寿皇圣政》,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见《宋史》卷三九一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4 【介绍】: 金上京女真人,本名阇母,字正臣。沉雄有谋画。从军为谋克,常以少击众。初为常山主簿。累官西北路副招讨,镇压临潢、泰州属部反抗,以功迁本路招讨使。官至枢密副使,封道国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8—1239 【介绍】: 宋广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绍熙四年进士。历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绩。擢广西提点刑狱,奖廉劾贪,罢行利病,风采凛然。宁宗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浚濠创砦,选将练兵,金人深入无功。知成都府,为本路安抚使,拊循将士,人心悦服。理宗端平初,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召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当罢行与人才之当用舍。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卒谥清献。有《崔清献公集》。
全宋诗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今属广东)人。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历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提举宫观。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辞。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举洞霄宫。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谥清献。有集传世,系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本集诗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陈子经《续通鉴纲目》、陈琏《崔清献公祠堂记》(《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卷一○),《宋史》卷四○六有传。 崔与之诗,以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据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为底本,校以《岭南遗书·崔清献公集》(简称岭南本)、《两宋名贤小集·菊坡集》(简称菊坡集)。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粤诗·卷二九
崔与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号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补太学生。四年登进士。初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历知建昌县,通判邕州,知宾州,提点广西刑狱。宁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为金部员外郎。七年,知扬州兼淮东安抚使。十二年,召除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抚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为礼部尚书,不拜,便道还广。理宗即位,屡次授官皆辞。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寻拜参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辞。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卒年八十二。赠太师,谥清献。有《宋丞相崔清献公全录》。乃后人所编,存诗一卷。事见集中所附李肖龙《崔清献公言行录》、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献公行状》,《宋史》卷四○六有传。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广东增城)人。绍熙四年自太学登进士第。历知新城,通判邕州,提点广西刑狱。嘉定七年,知扬州、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修浚城壕,创立五寨,组织忠义民兵抗金。擢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进四川安抚制置使。整饬边防,安抚将士,金人不敢来犯。蜀人以比张咏、赵抃,称为「三贤」,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兴府,辞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除参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辞。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海郡公,谥清献。《宋史》卷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9 【介绍】: 元清州人,字清卿。初辟制国用使司令史,迁尚书户部史。至元八年,考核逋欠,查明责任,使冤者得释,有罪者伏辜,由是知名。十九年,累迁为左右司员外郎。是年,阿合马败,以有阿附嫌被捕,旋查明无干,世祖有“刘正衣白衣行炭穴十年”之评。大德初,以同佥枢密院事,出为云南行省左丞,极言不宜攻缅国。仁宗初,为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卒谥忠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