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781 【介绍】: 唐华州郑县人。以武举累迁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玄宗时安禄山乱,为朔方节度使,败史思明于河北。肃宗即位,官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以功擢中书令,后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怀恩叛,联回纥、吐蕃攻唐。子仪驰数十骑说回纥,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立,尊为尚父,罢兵权。世称郭汾阳,亦称郭令公。卒谥忠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81 字子仪,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约玄宗开元末中武举科,天宝中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755)安禄山反,诏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肃宗至德元载(756)加兵部尚书,拜相。至德二年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收复二京,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进中书令,二年失兵柄。代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广德元年(763)吐蕃据京师,诏为关内副元帅,率军逐之。其后累镇河中、邠宁等。德宗即位,召还朝,赐号尚父,进太尉。建中二年(781)卒,谥忠武。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禄山反。进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以本军东讨。以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进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两京平。加司徒。封代国公。上元三年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赐铁券。图形淩烟阁。德宗立。摄冢宰。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中宗神龙初,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今人多从此说。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与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京,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和天宝初两次入京,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两种问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集》等。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汉、庐山、金陵、扬州。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白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寻病卒。白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阳冰受白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词学图录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天宝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流迁中亚,5岁随父定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出蜀后游历江湖。天宝元年(742)应召入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今存李白诗共计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历、居住多年,结识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黄鹤楼上会客送友、饮酒赋诗,留下不少关于黄鹤楼的佳作,“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十一首。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史书所载“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为了纪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搁笔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白生梦长庚星。因以命之。举有道不应。天宝初至长安。贺知章言于元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诏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之。白遂求还山。乃赐金放还。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长流夜郎。会赦还。代宗立。以左拾遗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本事诗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
中山诗话
欧(阳修)贵韩(愈)而不悦(杜)子美,所不时晓;然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趠飞扬为感动也。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西清诗话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
岁寒堂诗话
至于李杜,尤不可轻议。欧阳公喜太白诗,乃称其:“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虽奇逸,然在太白诗中,特其浅浅者。鲁直云:“太白诗与汉魏乐府争衡”,此语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诗多说妇人,识见污下。”介甫之论过矣。孔子删诗三百五篇,说妇人者过半,岂可亦谓之识见污下耶?
岁寒堂诗话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钩诗话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艇斋诗话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
竹坡诗话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藩篱,况堂奥乎?唐人未尝有此论,而稹始为之。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则不复为优劣矣。
韵语阳秋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韵语阳秋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徐究白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洁身而去,于君臣之义力如何?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宗,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
苕溪渔隐丛话
引王安石语: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斋日记》
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鲍参军”,盖有讥也。
能改斋漫录
引刘次庄语:李白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
朱子语类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朱子语类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
沧浪诗话
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沧浪诗话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长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楼记》
太白峭讦矫时之状,小得大用,流斥齐鲁。眼明耳聪,恐贻颠踣。故狎弄杯觞,沉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岍茂褰掷;侈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木天禁语
太白(诗)雄豪空旷,学者不察,失于狂诞。
木天禁语
(乐府)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
陈绎曾诗谱
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鲍照、徐、庾,亦时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诗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变化不及。
唐诗品汇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升庵诗话
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骂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若欤?”……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四溟诗话
子美五言绝句,皆平韵,律体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绝句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二公齐尽其妙。
四溟诗话
堆垛古人,谓之“点鬼簿”。太白长篇用之,自不为病,盖本于屈原。
四溟诗话
徐伯传问诗法于康对山,曰:“熟读太白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纵横,往往强穹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
《艺苑卮言》
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乐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
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渐也。杜之怀李曰“诗无敌”,李之寄杜曰“作诗苦”。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体金集序》
供奉读书匡山,鸟雀就掌取食。散金十万如飞尘,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口中不知有开元天子,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当其稍能自屈,可立跻华要,乃掉臂不顾,飘然去之,坎壈以终其身。迨长流夜郎,与魑魅为伍,而其诗无一羁旅牢愁之语,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非天际真人胸臆,畴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编序》
陇西(李)趋《风》,《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而以辞群者也;襄阳(杜)趋《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极,而以辞怨者也。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
诗薮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极变化者律诗。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募入彀。截长补短,盖亦相当。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诗薮
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杜也。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伸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也。
诗薮
李杜二家,其才气本无优劣、似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又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故诗流习杜者众也。
诗薮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诗薮
太白五言沿洄魏、晋,乐府出于齐、梁,近体周旋开、宝,独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
唐诗镜
太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所谓天马行空,一息千里。
唐诗镜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之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文体,种种振绝。五言乐府摹古绝佳,诸诗率意而成,苦无深趣。苏子由谓之“浮花浪蕊”,此言非无谓也。读李太白诗当得其气韵之美,不求片字句之奇。
诗镜总论
太白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
诗镜总论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气骏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长,调高而卓。
诗镜总论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变生,真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诗归
钟云:古人虽气极逸,才极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诗者。读太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有斤两,有脉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签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七古千载罕有并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变体,不足多法。”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仅得八篇,骀荡自然,不假雕饰,虽入小变,要亦非浅才可到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持过诸人,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论最有斟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七言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取高华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浑沉厚者,独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论。胡元瑞谓李犹庄周,杜犹左氏,或庶几焉。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纵横,极才人之致……此皆变化不测而入于神者也。
《诗源辨体》
屈原《离骚》在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餍饫。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谢茂秦云:“太白诗歌若疾雷破山,颠风播海,非神于诗者不能。”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斋诗话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或迟审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斋诗话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钝吟杂录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广远奇逸之思,此独成一境者。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太白天才豪迈,托兴悠长,饮酒学仙、适以佐其苍茫之势。他人为之,则滓矣。故曰:气大则物之大小毕浮其形。王摩诘微妙有禅理,然不在其作禅语中;太白缥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语中:此当从神味会之,难与俗子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古诗全出己调,宋人乃谓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萧散,乌可同日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语,不可思议。其意气豪迈,固是本调,而转折顿挫,极抑扬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纵者。此公才高如转巨虬、驾风螭,不可以为训。
《贞一斋诗说》
太白妙处全在逸气横出,其五言古从曹、阮二家变出,并不规模小谢,亦非踵武伯玉。
《唐诗别裁》
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唐诗别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诗别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逸宕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说诗晬语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而三家中,太白近乐府,右丞、苏州近古诗,又各擅胜场也。
诗法易简录
太白七古不独取法汉魏,上而楚骚,下而六朝,俱归镕冶,而一种飘逸之气,高迈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浅学所能问津也。
《梅崖诗话》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
瓯北诗话
(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石洲诗话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其李诗之谓乎?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若斯以谈,将类于襄阳孟公以简远为旨乎?而又不然。盖太白在唐人中,别有举头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则更迷离浑化,不可思议。以此为“寄兴深微”,非大而化者,其乌乎能之!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龚自珍《最录李白序》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迹未全化,亦觉真实处微不及阮、陶、杜、韩。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旷,其诗体格安放,文法高妙,亦与阮公同;但气格不相似,又无阮公之切忧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规似前人也。阮公为人志气宏放,某语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与之匹,故合论之。
昭昧詹言
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凤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
昭昧詹言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越缦堂诗话》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饶雄厚,不善学之,便堕尘障。
三唐诗品
古风运阴、何之俊响,结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质,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语,正如乱头粗服,益见其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子慎。玄宗天宝末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太原少尹、河东节度使。德宗时除礼部侍郎,迁工部尚书致仕。卒年六十九。谥宣。防治处皆有政声,策贤良方正,得穆质、裴复、柳公绰等,世美防知人。工诗,每讥切时弊。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号鲍、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3—790 字子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郡望洛阳(今属河南)。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天宝末避乱归乡。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浙东节度使薛兼训从事,江南文士往依者甚多,与严维等人联唱,结集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大历五年(770)后历仕河东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拜礼部侍郎,兴元元年(784)至贞元二年(786)三知贡举,封东海郡公。历京兆尹,五年以工部尚书致仕,徙居洛阳。六年八月卒。生平见穆员《工部尚书鲍防碑》,新、旧《唐书》本传。防工诗,天宝中撰《感遇》17篇,传诵一时。穆员称其“以古之政法,刺讥时病,丽而有则。属诗者宗而诵之”(《鲍防碑》)。《全唐诗》存诗8首、又联句3首,其中3首为误收。《全唐诗续拾》补联句3首。
唐诗汇评
鲍防(722-790),字子慎,洛阳(今属河南)人。幼孤贫,笃志好学。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授太子正字。肃宗时,为薛兼训从事.大历初,兼训观察浙东,又以侍御史、尚书郎佐幕。入朝为职方员外郎。十二年,自太原少尹、河东节度行军司马擢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历京畿、福建、江西观察使。朱泚之乱,从驾至奉天,擢礼部侍郎。后以工部尚书致仕,卒。防有诗名,大历中在越与谢良辅、丘丹、严维等唱和,与良辅并称“鲍谢”。有《鲍防集》五卷,又《杂感诗》一卷,均佚。《全唐诗》存诗八首,杂有鲍溶诗。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七
防字子慎。襄州襄阳人。第进士。历佐幕府。入为职方员外郎。代宗朝拜左散骑常侍。从德宗幸奉天。进礼部侍郎。封东海郡公。授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九。赠太子少保。谥曰宣。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防于诗尤工,打所感发,以讥切世弊,当时称之。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时号“鲍谢”。
唐才子传
防工于诗,兴思优足,风调严整,凡有感发,以讥切世弊,正国音之宗派也。与谢良弼为诗友,时亦称“鲍谢”云。
吴礼部诗话
皇甫冉、鲍防、二张诗,在唐中叶,所谓铁中铮铮者。
卢虔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 【介绍】: 唐晋州人,字子野。少孤,好学。代宗永泰元年,登进士第。历御史、刑部郎中。德宗贞元中为江州刺史,改汝州刺史。官至秘书监,封荥阳县公。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四
虔举进士。历御史府三院刑部郎中江汝二州刺史秘书监。元和中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字子和。宪宗元和四年进士。文宗大和中,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出为华州刺史。开成初,为岭南节度使,为政廉洁。武宗会昌初,迁山南东道节度使。入朝,迁户部尚书。宣宗大中初,为宣武军节度,加检校司空。后为河东节度使。九年,征入朝为左仆射。宰臣令狐绹恶之,罢黜,又惧物议,以钧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节度使。懿宗初,复节度宣武。卒年八十七,谥元。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60 字子和,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宪宗元和四年(809)登进士第,累佐使府。文宗大和五年(831)任左补阙,历衢、常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任华州刺史,改岭南节度使。武宗会昌中累徙山南东道、昭义、宣武节度使。宣宗大中四年(850)拜户部尚书,改太子少师,封范阳郡公。六年后历任河东、山南西道节度使,东都留守。懿宗咸通元年(860)致仕,卒,谥元。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钧字子和。范阳人。徙京兆蓝田。第进士。以拔萃补秘书正字。累拜山南东道节度使。兼领昭义军。进检校左仆射。宣宗立。改吏部尚书。封范阳郡公。守太子太师。大中十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寻以检校司徒为东都留守。懿宗立。以太保致仕。卒年八十七。赠太保。谥曰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5—872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子直。令狐楚子。大和进士。文宗时累官户部员外郎。武宗时为湖州刺史。宣宗时召为翰林学士,大中四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辅政十年。懿宗时历任河中、宣武、淮南等节度使。咸通九年,庞勋据徐州,绹为徐州南面招讨使,屡为庞勋所败。后任凤翔节度使,寻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子直,排行八。令狐楚之子。其先敦煌(今属甘肃)人。文宗大和四年(830)登进士第,累官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出为湖州刺史。宣宗大中二年(848),召拜考功郎中,寻充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后充翰林学士承旨。四年转户部侍郎,改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出为河中节度使。懿宗咸通二年(861)改宣武军节度使。累改凤翔节度使,寻加同平章事,封赵国公。78岁卒。事迹见新、旧《唐书·令狐楚传》附,《吴兴志》卷一四。《全唐诗》存诗1首。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绹字子直。太和四年进士。宣宗朝袭封彭阳男。拜御史中丞。转户部侍郎。徙兵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懿宗立。由左仆射门下侍郎拜司空检校司徒。充河中节度使。徙宣武。又徙淮南副大使。封凉国公。僖宗立。为凤翔节度使。徙封赵。卒年七十八。赠太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96—835 【介绍】: 唐济源人,祖籍范阳。初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厚遇之。仝尝作《月蚀诗》以刺时政,为愈所称。好饮茶,为《茶歌》,句多奇警。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被误杀。有《玉川子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835 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济源(今属河南)人。曾隐居登封少室山。终生不仕。宪宗元和初,卜居洛阳。韩愈为河南令,敬待之。然生活贫困,终日苦读,足不出户。精研《春秋》,韩愈赞曰:“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寄卢仝》)。许顗《彦周诗话》云:“玉川子《春秋传》,仆家旧有之,今亡矣。”约于元和七年(812),南游扬州、常州等地。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祸起,宦官追捕宰相王涯,卢仝适与诸客会食王涯馆中,且留宿,遂被捕杀。与韩愈、孟郊、贾岛、马异有交往。生平见《新唐书·韩愈传》附《卢仝传》、《唐才子传》卷五。卢仝性高古狷介,作诗奇谲特异,倾向散文化。然自成一家,严羽称为“卢仝体”,谓“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沧浪诗话·诗评》)。而张表臣则云:“韩愈文、李白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卢仝、贯休辈效其颦,张籍、皇甫湜辈学其步,则怪且丑,僵且仆矣”(《珊瑚钩诗话》卷一)。《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断句1。今通行者有《四部丛刊》本《玉川子诗集》2卷外集1卷,清孙之騄有《玉川子诗注》5卷。
唐诗汇评
卢仝(约771-?),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今属河南)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贞元间,寓居扬州。元和五年,卜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曾有诗赠。仝家贫,自杨徙洛,唯书一船而己。后客常州,与刺史孟简及慧山寺僧若冰交游。返洛,欲归隐济源,不果,卒。年四十馀。世传其死于甘露之变或以为其说不可信。仝与马异交厚,二人诗均尚怪,自成一家。有《玉川子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诗补逸
卢仝,范阳人。文宗大和九年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祸。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仝。范阳人。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以谏议徵不起。甘露之变。因宿王涯第被害。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升堂三人:卢仝、顾况、沈亚之。
韩盈《玉川子诗外集序》
歌诗百篇,镂板已行于世。其为体峭挺严放,脱略拘维,特立群品之外,要夫指事措意于救物之为忠愤切深者矣。
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
玉川子诗,读者易鲜,识者当自知之。《萧才子宅问答》诗如庄子寓言,高僧对禅机。惟《有所思》一篇,语似不类,疑他人所作,然飘逸可喜。
《朱子全书•论诗》
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浑成,如唐人玉川子辈,句语险怪,意思亦自有混成气象。
直斋书录解题
其诗古怪,而《女儿集》、《小妇吟》、《有所思》诸篇,辄妩媚艳冶。
沧浪诗话
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论诗绝句》
三十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唐才子传
仝性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吴礼部诗话
卢仝奇怪,贾岛寒涩,自成一家。
《唐诗品》
仝山林怪士,诞放不经,意纡词曲,盘薄难解。此可备一家,要非宗匠也。夫钟鼎之器,登于太上,要之目可别识,不至骇心。至于蚊螭罔象,出没寄诡,其取疑招谴,情理亦定。仝之垂老,一宿权家,遽沾甘露之祸,岂其气候足以自致耶?
存馀堂诗话
诗家评卢仝诗,造语险怪百出,几不可解。余尝读其《示男抱孙诗》,中有常语如:“任汝恼弟姝,任汝恼姨舅,姨舅非吾亲,弟妹多老丑。”殊类古乐府语。至如《直钩吟》云:“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亦自平直,殊不为怪。如《喜逢郑三》云:“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亦自恬淡,殊不为险。
麓堂诗话
李长吉诗有奇句,卢仝诗有怪句,好处自别。
《诗源辨体》
卢仝、刘叉杂言,极其变怪,虽仿于仟华,而意多归于正。刘较卢才实不及,故佳处亦少。
《骚坛秘语》
卢仝;外险怪内主理。
柳亭诗话
卢仝自号“僻王”,与马异为友,诗尚险怪,尝作《结交行》曰:“同不同,异不异,是谓大同而小异。同自同,异自异,是谓同不往兮异不至。”刘彦和《序志》曰:“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句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异之间,应如此解。昌黎云:“往来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玉川子外,异诗俱无可采。
师友诗传录
述王士禛语:至于卢仝、马异、李贺之流,说者谓其“穿天心,出月胁”,吾直以为牛鬼蛇神耳。其病于雅道诚甚矣,何惊人之与有?
剑溪说诗
玉川子诗诚诞,然《有所思》、《楼上女儿曲》,音韵飘洒,已近似谪下仙。读《寄谢孟谏议》诗,尚想见此老襟抱,乃甘露祸起,以事外儒生,仓卒遇害,君子伤之。
《东目馆诗见》
玉川好僻,或拗或率,并有致。
《诗学渊源》
(仝)诗尚奇僻,古诗尤怪,唯乐府略似李益,近体间参硬语,与孟郊大致相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4 【介绍】: 唐闽人,字子恪。本姓林。宦官杨玄翼养子,杨复光从兄。略涉学术,监诸镇兵。因参与镇压庞勋,自河阳监军入为宣徽使,擢枢密使。忤田令孜,下迁飞龙使。黄巢入长安,僖宗出居兴元,复为枢密使,代令孜为左神策军中尉,封魏国公。僖宗崩,定册立昭宗,加金吾大将军,遂操纵朝政。大顺二年,诏复恭致仕,居商山别宫。或告其父子谋乱,神策军使李守节率卫兵攻之,遂走兴元,北奔太原。为华州韩建兵所获,执送京师,斩首于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26 【介绍】: 五代后唐创建者。李克用子,小名亚子。克用将死,授以三矢曰:“必报梁、燕、契丹之仇。”既嗣位,北却契丹,东灭燕,又灭后梁,还矢太庙。于后梁龙德三年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定都洛阳。后骄恣荒于政治,伶人郭从谦谋反,中流矢而卒。在位四年。庙号庄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926 小字亚子。沙陀部人。本姓朱耶氏。懿宗咸通间赐姓李。晋王李克用之长子。昭宗乾宁后先后遥领隰、汾、晋三州刺史。天祐五年(908)嗣晋王之位。其后与后梁激战十五年,终灭后梁,建立后唐。同光元年(923)即皇帝位。在位三年,耽于享乐,宠信伶人,朝政紊乱,同光四年,死于乱中。庙号庄宗。两《五代史》有本纪。工词,《全唐诗》存词4首。另敦煌遗书斯三七三存诗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词学图录
李存勖(885-926) 即后唐庄宗,本姓朱耶,小字亚子。沙陀部人。李克用长子。好俳优,洞晓音律,能度曲。《尊前集》存词四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
帝讳存勖。太祖长子。唐光启元年生。年十一。授检校司空隰州刺史。天祐五年嗣封晋王。二十年四月。筑坛魏州即帝位。同光二年。加尊号昭文睿武至德光孝皇帝。在位四年。年四十二。谥曰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
李从璋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37 【介绍】: 五代时人,字子良。后唐明宗(李嗣源)侄。善骑射。从李嗣源历战河上,有平后梁之功。明宗在位时,曾率师击败鞑靼,受褒奖,累官至河中节度使,加检校大傅,封洋王。后晋高祖灭后唐,授威胜军节度使,降封陇西郡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7—959 【介绍】: 五代时庐陵人,居洪州。初字昭回,改字子嵩。好学工文,善术数,喜纵横之说。投李昪,助建南唐,任左丞相,以不得实权,心怀不平。出为镇南节度使。穷治第宅,民不堪命。李璟立,拜太保中书令,坐植党罢。再起为中书令,封楚国公。因好权利,矜功忌能,有言其谋篡者,乃放归九华山,自经死,谥丑缪。有文集《增补玉管照神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7—959 初字超回,后改子嵩,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时居南昌(今属江西)。吴天祐九年(912),依李昪为推官,后擢右司员外郎,累迁右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大和三年(931),归葬父,隐九华山。寻为吴宰相。李昪出镇金陵,召为都统判官。南唐建国,以丞相同平章事。后出为镇南军节度使。中主保大时,复入相,寻坐陷周宗,出为镇海军节度使。旋乞归九华,赐号九华先生。后封卫国公,迁太傅。交泰元年(958),以结党危国,放于青阳。次年,自缢死。生平见《江南野史》卷四、马令及陆游《南唐书》本传。齐丘工诗能文。所著颇多,有《化书》6卷、《祀玄集》3卷、《文传》13卷等,皆佚。《全唐诗》存诗3首、断句1联,卷八七九又录存酒令2句。《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3。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
齐邱字子嵩。庐陵淦阳人。仕吴。累迁右谏议兵部侍郎。告归九华山。寻起。除中书侍郎。迁右仆射平章事。入南唐。进司徒同平章事。出为镇南军节度使。徙镇海军。复归九华山。赐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起拜太传中书令。封魏国公。赐号国老。奉朝请。出镇洪州。周侵淮北。起为太师。领剑南东川节度使。进封楚国公。周显德五年。嗣主李璟诏放于青阳。自缢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河南人,字子徵。幼聪慧善属文。唐末为秘书郎。后游太原,晋王李克用以为河东节度掌书记。与张承业等定议立庄宗为嗣。庄宗即位,欲以质为相,质性疏逸,不欲任责,因固辞不受。拜太原尹、北京留守,迁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后晋高祖入立,以疾分司西京,拜太子太保。卒谥文忠。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一
质字子徵。河南人。仕唐为芮城令。天祐三年。李克用承制授检校兵部郎中。庄宗之立。有翊赞功。累擢户部尚书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承旨。同光元年从平梁。迁兵部尚书。赐论思匡佐功臣。天成元年授特进检校司空同州节度使。明年改赐耀忠匡定保节功臣。就加检校司徒。三年入拜兵部尚书。四年进封开国公。长兴二年授检校太保河阳节度使。入为右仆射。应顺初迁检校太傅。正拜河南尹。改太子少师。清泰末复为右仆射。晋祖入立。以疾分司洛阳。少帝嗣位。拜太子太保。天福七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3—951 【介绍】: 五代时徐州人,字子松。南唐国君李璟第二子。幼颖异,善歌诗,格调清古。年十四,封乐安公。善骑射击刺,然不喜戎事,每与宾客朝士燕游,惟以赋诗为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3—951 字子松,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第二子。幼聪颖,容貌秀澈,有成人风。年十四,为侍卫诸军都虞候,封乐安公(一作安乐公,误)。精骑射击刺,然不喜戎事。南唐元宗保大九年(951)卒,追封为庆王。事迹见马令《南唐书》、陆游《南唐书》及《十国春秋》本传。弘茂善诗,与宾客朝士宴游,以赋诗为乐。诗格调清古。其《病中》诗之“半窗月在犹煎药,几夜灯闲不照书”之句,尤为人称诵。《全唐诗》存断句2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0—987 【介绍】: 宋海州人,字子师。李煜弟。在南唐封郑王,官太尉、中书令。煜改南唐为江南,遂降封南楚国公。太祖开宝四年,奉方物至开封进贡,授泰宁军节度、兖、海、沂等州观察等使,留京师。南唐平,改右神武大将军。太宗雍熙初,迁右千牛卫上将军,出为通许监军。
全宋诗
李从善(九四○~九八七),字子师,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南唐封郑王(一作韩王),累迁太尉、中书令。归宋,封南楚国公。出为通许监军。太宗雍熙四年卒,年四十八。事见《徐公文集》卷二九《大宋右千牛卫上将军陇西郡李公墓志铭》,《宋史》卷四七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1 【介绍】: 宋江州德安人,字子乔。以父战契丹死,授丹阳主簿。真宗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仁宗天圣五年,除枢密副使。七年,拜参知政事。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复为枢密副使。康定中除陕西经略安抚使,怯于用兵西夏,自请解兵权,改判河中府。庆历三年召拜枢密使,为台谏所攻,改知亳州。七年,复为枢密使,旋再被论罢,出知河南府。有才智,然尚权术,性贪婪,世人目为奸邪。卒谥文庄。有《文庄集》、《古文四声韵》。
全宋诗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初以父荫为润州丹阳县主簿,后举贤良方正,通判台州。召直集贤院,编修国史,迁右正言。仁宗初迁知制诰,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襄州。历知黄、邓、寿、安、洪、颍、青等州及永兴军。庆历七年(一○四七)为宰相,旋改枢密吏,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徙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年六十七。谥文庄(《东都事略》卷五四)。《宋史》卷二八三有传。 夏竦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庄集》为底本,参校清张杰过录、孔继涵跋本(简称孔跋本,藏北京图书馆),清乾隆翰林院抄本(简称院抄本,藏北京图书馆)及《史记》、《三国志》、《天台续集》等书。另从《天台续集》、《宋诗略》等书辑得集外诗六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三三
夏竦(九八五——一○五一),字子乔,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父承皓,与契丹力战死,录竦为润州丹阳县主簿。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科,累迁知制诰,出知诸州。天圣三年复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迁枢密副使。七年拜参知政事。与吕夷简不合,寻罢为枢副,复出知州府。宝元初,入为三司使,赵元昊反,出知永兴军,徙泾州,还判永兴军兼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自请解兵柄,改判河中府,徙蔡州,改知亳州,复拜河阳三城节度使、判并州。庆历七年,拜同平章事、判大名府,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加兼侍中,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年六十七,谥文庄。竦资性明敏,好学,经史百家,外至佛老,无不通晓。文章典雅藻丽,朝廷典策多以属之。有集一百卷,策论十三卷,又著《古文四声韵》五卷(存)。见《华阳集》卷三五《夏文庄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二八三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