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0—1139 【介绍】: 宋上党人,字子才。初为清河尉,曾从种师道守边,有战功。金兵攻汴,隶张所部,擢为都统制。率兵收复新乡,旋被金兵包围,突围至共城西山,创“八字军”,屡破金兵,众至十余万,威震河朔。高宗绍兴五年,知荆南府,屯田八百余顷。后历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副使、知邵州,卒于任。
全宋文·卷三九八九
王彦(一○九○——一一三九),字子才,河内(今山西永济一带)人,或作上党(今山西长治)人。政和五年以武艺中选,补下班祗应,为清河尉。金人攻汴京,彦弃家赴阙,河北招抚使张所异其才,擢都统制。聚众十馀万,号八字军,屡破金兵。建炎二年为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制置两河军事。张浚奏为利州路兵马钤辖,改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绍兴中差知荆南府,充归峡荆门公安军安抚使,措置荆南屯田。为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副使,以言者论罢政。起复洪州观察使、知邵州。九年十月卒于官,年五十。彦累破坚敌,威震河朔,时称名将。见《王彦行状》(《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九八),《宋史》卷三六八本传。
大悲胎藏八字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是佛眼佛母尊之所说也。(参见:佛眼佛母尊)
大圣妙吉祥菩萨秘密八字陀罗尼修行曼荼罗次第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使译。说八字文殊之修法。
文殊八字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八字文殊之修法也。(参见:文殊)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文殊八字护摩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八髻八字文殊之供养法也。(参见:文殊)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之异名。
雪山八字
【佛学大辞典】
(杂名)雪山半偈也。
八字没见一撇
【俗语佛源】
源于禅宗。《续灯录》卷二九:「若问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没见一撇」、「八字还没有一撇」,比喻事情还没有一点眉目。如《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个八字儿没见一撇儿,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画在一幅画儿上的理吗?」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虽说救钱先生的事儿八字还没有一撇,可他总算有了指望。」 (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