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八十一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藏一览三引指要录曰:注出般若名相八十馀科,庶发披阅者智智尔:一、五蕴,二、六根,三、六尘,四、六识,五、六触,六、六缘所生,七、四缘,八、六大,九、十二因缘,十、六度,十一、我者,十二、生者,十三、寿者,十四、命者,十五、有情者,十六、养育者,十七、众数者,十八、作者,十九、使作者,二十、起者,二十一、使起者,二十二、受者,二十三、使受者、二十四,见者,二十五、知者,二十六、二十空,二十七、四谛,二十八、真如,二十九、法界,三十、法性,三十一、不虚妄性,三十二、不变易性,三十三、平等性,三十四、离生性,三十五、法定,三十六、法住,三十七、实际,三十八、虚空界,三十九、不思议界,四十、四静虑,四十一、四无量,四十二、四无色定,四十三、八解脱,四十四、八胜处,四十五、九次第定,四十六、四念处,四十七、四正勤,四十八,十遍处,四十九、四神足,五十、五根,五十一、五力,五十二、七觉支,五十三、八圣道支,五十四、空解脱门,五十五、无相解脱门,五十六、无愿解脱门,五十七、菩萨十地,五十八、五眼,五十九、六通,六十、十力,六十一、四无畏,六十二、四无碍解,六十三、大慈,六十四、大悲,六十五、大喜,六十六、大舍,六十七、十八不共法,六十八、无忘失法,六十九、恒住舍性,七十、一切智,七十一、道相智,七十二、一切相智,七十三、一切陀罗尼门,七十四、一切三摩地门,七十五、预流果,七十六、一来果,七十七、不还果,七十八、阿罗汉果,七十九、独觉菩提,八十、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觉觉他),八十一、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因圆果满)。
八十一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若经所说之法门,有八十一科,一为色,二为心,三为五阴,四为十二入,五为十八界,六为四谛,七为十二因缘,八为十八空,九为六度,十为四智,总为八十一法。见教乘法数十二。
八十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成实论所立。
八十八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世合五十三佛与三十五佛,称为八十八佛。五十三佛出于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三十五佛出于大宝积经九十八卷优婆离会。又别有不空译之三十五佛名礼忏文,观虚空藏菩萨经,又说虚空藏之天冠内,有三十五佛之像。
八十诵律
【佛学大辞典】
(书名)根本之律藏也,如来灭后结集三藏之时,优婆离比丘于一夏九旬之间,八十番诵出之,故名八十诵律。至其后四分律五分律等诸律,由此分立,此根本律遂世无存者。戒疏上曰:「时接利机,各体权实。虽闻异制,不相是非。故但通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同行宗记一上曰:「八十诵者即根本部,波离结集一夏九旬八十番诵,故以为号。」又「根本部波离一夏诵出,逐座为目。」
【佛学常见辞汇】
书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来灭后结集三藏的时候,优波离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诵出,故名八十诵律。
八十无尽
【佛学大辞典】
(名数)无尽意菩萨,说八十种无尽之法门。见无尽意菩萨经。
八十种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见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耳轮辐相埵成。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六、骨际如钩锁。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八、行时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    四十九、四牙白利。
十、膝骨坚著圆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洁。         五十一、舌薄。
十二、身柔软。         五十二、毛红色。
十三、身不曲。         五十三、毛软净。
十四、指长纤圆。        五十四、广长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门相具。
十六、脉深不现。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十七、踝不现。         五十七、脐不出。
十八、身润泽。         五十八、腹不现。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五十九、细腹。
二十、身满足。         六十、身不倾动。
二十一、容仪备足。       六十一、身持重。
二十二、容仪满足。       六十二、其身大。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六十三、身长。
二十四、威振一切。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二十五、一切乐观。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二十六、面不长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     六十七、等视众生。
二十八、面具满足。       六十八、不轻众生。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三十、言音深远。        七十、说法不著。
三十一、脐深圆好。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发音报众生。
三十三、手满足。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七十五、观无厌足。
三十六、手文长。        七十六、发长好。
三十七、手文不断。       七十七、发不乱。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七十八、发旋好。
三十九、面广姝好。       七十九、发色青珠。
四十、面净如满月。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
字手足有吉字)。
八十亿劫
【佛学大辞典】
(杂语)依罪业而流转生死之劫量也。观无量寿经曰:「称佛名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八十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唐实叉难陀新译之华严经八十卷,谓之八十华严经。
八十随形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八十种好)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指爪狭长,薄润光洁。手足指圆,纤长柔软。节骨不现,手足各等无差,指间充密。手足圆满,软净光泽。筋脉盘结,深隐不现。两踝深隐,骨不显露。(踝,胡瓦切。)行步正直,端庄严肃。行步威容,齐整如师子王。行步安平,稳如象王。行步有仪,进止详缓。回身顾视,必皆右旋。支节渐次,安布殊胜。骨节交结,宛如龙盘。膝轮圆满,妙善安布。隐处妙好,圆满清净。身支润滑,柔软鲜洁。身容敦肃,自在无畏。身支坚固,稠密相属。身支安定,厚重不动。身相端严,光明离垢。身有圆光,随处照耀。腹形方正,柔软不现。脐深右旋,圆妙光泽。脐厚妙好,不窊不凸。(窊,鸟爪切。)肌肤匀净,鲜明离垢。手掌充满,柔软方平。手文深长,明直润泽。唇色红润,如频婆果。(梵语频婆,华言相思。)面门圆满,妙好端严。舌相长广,弥覆难量。发声威震,如雷普闻。音韵美妙,和畅清远。鼻高修直,两窍不现。诸齿方整,坚密鲜白。诸牙明洁,渐次锋利。目广清净,洞彻分明。眼相修广,如青莲华。眼睫上下,齐整稠密。双眉修长,黑泽细软。双眉绮靡,绀琉璃色。双眉高朗,犹如半月。耳厚修长,轮埵成就。两耳相好,绮丽齐平。容仪端丽,见者无厌。额广圆满,平正殊特。身分殊胜,上下匀等。首发修长,绀青稠密。首发香洁,柔润光泽。首发齐整,不乱不杂。首发坚固,永无断落。首发光滑,尘垢不著。身分坚实,逾那罗延。(梵语那罗延,华言金刚,谓坚固也。)身体庄严,长大端直。诸窍清净,尘垢不染。身力充美,无与等者。身相严好,众所乐观。面轮修广,净如满月。颜貌舒泰,光显含笑。面颜光泽,远离尘垢。身支严净,恒无垢秽。诸毛孔中,常出妙香。面门常出微妙之香。首相妙好,周圆平等。身毛纤柔,绀青光泽。法音圆辩,随机普应。顶相高妙,无能见者。手足指网,分明严整。行不履地,去地四指,而地现印文。神力自持,不待他卫。威德远震,善类悦闻,魔外慑伏。(慑,质一切。)音声和雅,悦可众心。观机浅深,随类说法。一音深说,随类得解。次第说法,各随机缘。等观有情,冤亲平等。所为先观后作,各赴机宜。相好具足,瞻视无尽。顶骨坚实,穷劫不坏。颜容奇妙,常若少年。手足胸臆,吉祥德相,妙好具足。
八十一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上所言,见惑者顿断之,思惑者渐断之。渐断之者声闻乘为钝根故,分十惑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也。九地者欲界五趣地为一,于此加色界之四禅地与无色界之四空处而为九地也,九品者此各地之思惑,为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乃至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之九品。故为八十一品。既断见惑之圣者为预流果,更进而断初地之一品乃至五品为一来向,断六品已,为一来果。以有下三品之欲惑,尚一往来于人天故也。次后方断下三品之惑为不还向,既断已,谓之不还果,以不再还生于欲界故也。次后渐断上二界八地之七十二品为阿罗汉向,正断终,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者译曰不生,以既断尽八十一品之思惑不再受生于三界故也。见俱舍论十二。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瞋痴慢四惑也。言八十一品者,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为四地,无色界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地,共为九地。欲界一地具九品,贪瞋痴慢四惑,所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色界四地,无色界四地,亦各有九品,贪痴慢三惑,但除瞋恚,以上二界,不行瞋故。是则九地各有九品思惑,共成八十一品也。(三界思惑分九品者,以此惑难断,故细分之,令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也。)
思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修惑,旧云思惑,爱惑,假惑。三乘之圣人于修道所断之贪瞋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佛学次第统编】
思惑前文已叙,兹再总述概要。谓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界一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言九品者,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品也。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集谛。
【三藏法数】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著,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八十八使见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八十一品之修惑,而有八十八使之(参见:惑。见见惑)
五八十具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略称。即小乘诸律所说戒之总标也。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中三之三曰:「一切者,总收五八十具。」此其例也。其中五八两种,为在家之戒,十具两种,为出家之戒。
八十一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名义大集一六七。
一百八十五龙王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出于大云请雨经。